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一条毛毯寄深情
来源 :  09:32:01

在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中陈列着一条旧毛毯,表面有些泛黄,3个大补丁上还有几个小窟窿,滚边也有些破损,时常引得参观者驻足端详。这条旧毛毯,是在黄桥战役中牺牲级别最高的新四军指挥员、唯一的团级干部——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九团团长徐绪奎的遗物。

图片1.png徐绪奎使用过的毛毯


徐绪奎,1915年出生于湖北红安县徐家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连长、营长和红二十五军团长等职,到达陕北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从延安调到新四军一支队工作。19406月,徐绪奎按照陈毅、粟裕指令,率部渡江北上,增援郭村战斗。

图片2.png徐绪奎


7月,徐绪奎与王必成一起随新四军东进黄桥。他们俩是湖北老乡,一起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并肩战斗,到了延安又一起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在相互鼓励中度过了一段短暂而充实的时光,成为一生的挚友。在进驻黄桥过程中,部队进行整编,王必成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二纵队司令员,徐绪奎任二纵队九团团长。他们又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情谊愈发深厚。

徐绪奎平易近人,从不摆领导架子。行军时,他总是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骑,还常常帮年小体弱的战士背背包、扛枪。晚上宿营时,大家都休息了,他还要查哨、查铺,帮助战士们盖好被子。战士们都把徐绪奎当做家人一样,有事都愿和他商量。即使对那些犯有错误的同志,他也是十分热情地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810日,徐绪奎奉命突袭靖江县境内的孤山、西来镇日、伪据点。他率部以轻装实施长途奔袭,顺利完成了任务,拔除了日、伪据点。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徐绪奎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一条毛毯。战后,这条毛毯作为战利品就留给他使用。

新四军进入黄桥后,引起了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反共顽固派韩德勤的疑忌和仇视,韩德勤决定采取“先南后北”作战方针,先集中力量解决薄弱的新四军部队。

831日,韩德勤下达作战命令,将李明扬部、陈泰运部及保安第三旅编成右路军,集结于姜堰;将第一一七师、独立第六旅、保安第一旅编为左路军,集结于曲塘、胡集、海安一线。韩德勤要求“各部向分界、黄桥附近地区攻击前进”,命令左、右两路军分别进攻驻扎在泰兴黄桥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因为新四军之前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右路军停滞不前。左路军则不计后果地冒进。

95日,保安第一旅进占战略要地营溪。当夜,新四军奋力反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制定了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分割围歼的战术。第九团在营溪之旺陈、四王垛进行作战,与兄弟团消灭了保安第一旅两个营,俘敌1500多人,粉碎了韩德勤军对黄桥新四军的一次正面大进攻,振奋了军心。

在这次战斗中,徐绪奎率领九团担负着正面对顽保安第一旅的任务。当时敌我双方仅一河之隔,顽军指挥部电台上的天线都看得一清二楚。顽保安第一旅刚刚进驻,尚未建成防御工事,九团迅速行军向敌逼近。在敌人以密集的轻、重机枪火力封锁住桥头的情况下,身经百战的徐绪奎率部佯退,诱敌过桥南犯。敌进入伏击圈后,一场激战展开。随着敌军大败,敌指挥部出现了慌乱迹象。这时徐绪奎果断下达进攻命令,他纵身跳出团指挥所,奔向一个草堆旁,指挥部队夺桥冲向敌指挥部。枪声、炮声、军号声、喊杀声震天动地,敌人犹如惊弓之鸟,很快溃不成军。然而,就在即将胜利的最后时刻,敌人的一颗流弹击中徐绪奎左胸,徐绪奎当场壮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

团长的牺牲,更激起了九团指战员们的愤怒。“全歼进犯之敌,为徐团长报仇!”的声浪在战场上空回荡。九团和兄弟部队一鼓作气,歼灭了顽保安第一旅两个团,残敌向姜堰、海安一带逃窜。

图片3.png徐绪奎烈士墓


黄桥决战胜利后,徐绪奎的警卫员金山把徐绪奎使用的毛毯交给了他的挚友——二纵司令员王必成,王必成含泪收下。从此,王必成带着这条毛毯南征北战,即使在解放后仍然放在身边使用,直到病逝,整整49年。这条旧毛毯的滚边已经由王必成爱人陈瑛更换了两次,三个比较大的破洞也都补上了补丁,另外还有几个小窟窿。陈瑛和女儿曾多次让王必成换条新的毛毯使用,都被他一口回绝。在老将军心中,这条旧毛毯有着特殊的温暖,是已逝战友留给他的最好念想。

“我走后,请帮我把这条毛毯捐赠给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它是那段历史的一个缩影,寄托着我对绪奎他们那些战友的挂念……”王必成将军生前对夫人陈瑛这样嘱托。19893月,老将军病逝,遵照其遗愿,这条毛毯收藏在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供后人缅怀。


作者:耿 维
上一条 : 铁军骁将柔情汉
下一条 : 红旗首扬陈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