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矿工,成长为我党我军优秀的兵器专家;作为一名为国致残的功臣,不计个人得失,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这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的高贵品质,教育了整整几代人;他的坚强意志与拼搏精神,鼓舞着人们奋勇直前。
吴运铎,1917年1月17日出生,湖北武汉人,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矿工。全国抗战爆发后,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1938年参加新四军,被派到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在农舍的茅草棚子里开始了军工生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吴运铎为时10年的革命战争生活中,他随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后又渡海到东北的大连。为了军工事业,他主动放弃了去延安学习的机会。他先后担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抗日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
1941年皖南事变后,吴运铎奉命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在异常艰险的条件下,他带领工人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为前方部队制造急需的枪炮弹药。每当日伪军进攻根据地时,他就带领大家抬着机器打游击,只要有空就坚持生产,每次都按时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当年,人民军队的兵工设备简陋,加上缺乏经验,生产的危险不亚于在前方作战,因此吴运铎曾多次负伤。一次,发动机的摇柄意外落下,砸伤了他的左脚,伤口感染,发烧40多度。医生挖去腐烂的肌肉,在他的踝骨处留了一个月牙形的洞。他不得不拄双拐走路。还有一次,在修复前方急需的炮弹时,雷管发生爆炸,他左手被炸掉4个指头,左腿膝盖被炸开,左眼水晶体被炸破,几近失明。但是,他知道前方急需弹药,等不及伤愈就回到兵工厂。抗战期间,他带领工人们研究改善武器装备,主持研制成功射程达540余米的枪榴弹和攻打碉堡的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吴运铎奉命去大连建立引信厂并担任厂长。在一次试验弹药爆炸力的时候发生意外,他被炸得浑身是伤。在几个月的治疗中,他阅读了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得到鼓舞和激励;为了伤愈后更好地工作,他努力学会了日文;当他能下地时,便请示领导买来化学药品和仪器,把病房变成实验室,研制成一种高效炸药。
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他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仍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1949年冬,党组织送他到苏联去治疗。在莫斯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听到了关于他的事迹,特地到医院看望他。苏联医生对这位“中国的保尔”十分热爱和崇敬,经过精心治疗,他的左眼重见光明。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专题报道《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兵工功臣吴运铎》。从此,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的名字传遍祖国大地。
他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不仅在我国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七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历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主持多项兵器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部队装备做出了重要贡献。离休之后,他应邀担任京、津、沪多所工读学校的名誉校长、许多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一些刊物、群众团体的顾问,用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广大群众。
1991年5月2日,吴运铎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