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慷慨就义美名传 李桂五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整理)
来源 :  09:18:10
    他出身当地名门,却心系平民百姓;他本可以官居显赫、光宗耀祖,却甘愿为劳苦大众出生入死,成为地主阶级的“逆子贰臣”。他就是点燃了盱眙历史上第一把革命之火、中共盱眙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李桂五。
    李桂五,1905年7月26日出生,江苏盱眙人。1929年春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深秋,他接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盱眙,领导家乡农民闹革命。次年春荒,盱眙80%的穷苦人民缺吃少穿,而当地少数恶霸地主家的粮食却堆积如山,贪婪的地主乘机向当地农民放高利贷,春借一斗(30斤),夏还四斗,因谁也背不起这个大头债,饥饿的农民只有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妻离子散,饿蜉遍野。李桂五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当即决定将自家的80亩竹林、100亩树林交给当地农会,分配给贫苦农民,以解燃眉之急。他还与县委主要负责人徐德文、武飞等人,为解决农民的饥饿之急,发动群众分掉西高庙五大恶霸、八大地主家的5000多石(一石约300斤)粮食,帮助当地群众渡过了春荒。
    1931年夏,李桂五创建了西高庙和谢家岗两个党支部,拥有党员20余人。1931年9月,成立了中共盱眙县委员会,李桂五任书记。1932年2月10日,盱眙县西高庙党支部大会在水冲港外围燕子窝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红军游击队,并在盱眙实行武装起义,任命李桂五为队长,武飞为党代表。起义原定1932年4月17日举行,由于起义前夕的各种准备活动频繁,起义时间泄密。中共盱眙县委决定提前一天举行总起义。他们将城内瑞岩观、龙山寺、都天庙等庙宇内菩萨前的大红幔子扯下,做成红袖章,作为起义农民佩戴的标记。4月16日晚9时,起义在总指挥武飞、副总指挥李桂五、参谋长徐德文等人的领导下打响。埋伏在西高庙周围的几百名农民从四面八方涌到镇上,李桂五指挥部分精悍队伍,迅速打进国民党盱眙二区区公所,端掉区公所老窝,缴获长短枪40余支。
    起义成功后,李桂五等遵照中共长淮特委的指示精神,召开了盱眙红军游击大队成立大会,李桂五任副司令。红军游击队大部分是由起义队伍改编,不久发展到300余人,编成两个中队。5月,队伍被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徐海蚌地区游击支队”,李桂五任支队副司令。
    5月27日,中共江苏省委就盱眙游击战争问题,专门向长淮特委和盱眙县委作了指示,确定了游击队的行动纲领。李桂五坚决贯彻省委的指示精神,大力发展农民武装,使红军游击队迅速壮大,在短时期内由原来的300多人增至700多人,并拥有长短枪数百支,扩编为4个中队、14个分队,活动于狮子岭、天台山一带。在李桂五的领导下,盱眙县红军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声势之大,不仅使国民党盱眙县反动当局惶惶不可终日,而且影响到周围各县,甚至直接威胁到南京的国民党政府。为“围剿”盱眙红军游击队,蒋介石派遣中央陆军骑兵第十一旅、安徽省警备旅和一个独立团约4000人,到盱眙采取步步为营、层层封锁的方法,制造“无人区”,包围西高庙,把游击队“围剿”在长山山区。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形势下,盱眙县红军游击队与强敌周旋多日。在激烈的战斗中,红军战士伤亡惨重,最后20多人冲到淮河中心哈瓢滩,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坚持三天三夜。8月20日深夜,李桂五抱着一捆芦苇顺水漂到盱城乱石滩,被敌人发现,不幸被捕。蒋侃如以老同学的身份盛宴款待利诱李桂五。李桂五铁骨铮铮,严辞痛斥,并给了蒋侃如一个响亮的耳光。敌人无计可施,痛下毒手。1932年8月30日,李桂五慷慨就义,时年27岁。
    李桂五是我党优秀的革命干部,盱眙人民的好儿子。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将西高庙改为桂五乡。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