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胡耀邦与一位老垦荒队员的情谊
文 ·黄禹康
来源 : 《世纪风采》2012年第2期 14:23:58
    在北京石景山社区的一栋居民楼里,年愈古稀的北大荒垦荒老队员杨华说起他与胡耀邦相识几十年的经历,心情十分激动,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那火热的岁月……
 
一腔热血,踏上茫茫北大荒
 
    1955年8月,23岁的杨华率领北京青年垦荒队奔赴北大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时时惦念着要去北大荒看望他们。1956年6月,胡耀邦终于成行,他携《中国青年报》徐才、秘书曹治雄等一行先到了沈阳、长春,然后到延吉朝鲜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是胡耀邦的老熟人,挽留胡耀邦多停留了两天。接下来,他们从哈尔滨乘火车深夜到达宝泉岭。次日改乘大卡车,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缓慢行驶。6月7日傍晚到达萝北县。第二天一早,胡耀邦前往杨华所在的北京庄———距离中苏边境线约40多公里。
    听说胡耀邦来了,北京青年垦荒队队员们欣喜万分。当时有些队员正在犁地,听说团中央书记来了,立即卸下犁杖,骑上光背马就向庄里奔驰而来。胡耀邦看到他们纵马飞奔的情景,大声说:“你们这是在赛马嘛!”
    赶到胡耀邦身边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纷纷说:“我们就是想早点见到您。”胡耀邦笑着说:“我也非常想念你们啊!”
    由杨华和庞淑英带领,胡耀邦在北京庄参观了队员盖的房子,看了他们的宿舍和食堂后,随即与队员们座谈。大家忙前忙后搬来桌凳。桌面铺上床单,就算主席台了。女队员从地里采来野花插进玻璃瓶子,摆到桌子上。
    垦荒队员到齐后,由杨华和陈启彬汇报,胡耀邦接着讲话,他首先代表毛主席、周总理向大家问好。胡耀邦说:“北大荒是一个好地方,三江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有发展前途。开发北大荒这个历史重担,要由我们青年一代挑起来。”他希望垦荒队员们“劳动、团结、学习、纪律、身体五样都好”,希望队员们把北大荒建成一座“共青团城”。
    胡耀邦讲话时挥动手臂,人群中不时响起掌声。
    胡耀邦讲完后征求大家的意见。一个小伙子提出,这里没有烟抽,只能用柞树叶当烟叶。胡耀邦立即要随行秘书把身边的香烟全都拿出来,当场分给抽烟的青年。转眼间到了午饭时间,炊事班做了4样菜:炒韭菜、菠菜、鸡蛋,胡耀邦面前还有一碗鸡肉。胡耀邦问:“大家平时都能吃到这样的饭菜吗?”没有人回答。美味当然是给胡耀邦一行人特意准备的。胡耀邦心里明白,吃了一点就放下筷子,到宿舍里看望青年。他看到队员们吃的是玉米面饼子,伴着一点炒黄豆。胡耀邦说:“你们很苦,也很光荣。我们整个国家都很困难。你们要烧砖瓦盖房,要种水稻,改造生活。你们这代人肩上的担子很重!”
    青年垦荒队员围在胡耀邦身边,向他叙述一年来的经历:严冬的寒冷、深夜里的狼群、夏天的虫咬,还有几乎缠绕了他们一年的饥饿感。
    他们向胡耀邦倾诉,建点创业很艰难,最初的垦荒点建成后才发现可开发的土地面积小,发展前景不大,痛心之余只好洒泪放弃。现在,第二个垦荒点选好了,秋收之前可以搬迁,迎着艰难,青年们已经开垦出上千亩农田。
    胡耀邦注意到垦荒队员住的、吃的都很简陋,他们把心劲都倾注在垦荒上。他对青年们说:“你们先立业后成家,这是对的。我希望没有结婚而该结婚的同志都配起对来,通过患难,共过甘苦,这样结合的夫妻是政治、感情高尚的比翼鸟。”
    临别时,胡耀邦拉着大家的手说:“明年我还会来看你们。到那时,我来吃你们亲手种的粮食、种的菜、养的猪,还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离开北京庄,胡耀邦又先后到哈尔滨庄、天津庄、河北庄和山东庄,看望那里的垦荒队员。此行,胡耀邦不仅听到了神采飞扬的垦荒故事,对青年人垦荒的艰难和经历的各种矛盾,也多了一份切身的体会。
 
艰苦创业,垦荒队也有风波
 
    北京青年垦荒队是过硬的。1956年10月,他们向团中央发电报说,他们第一年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还上交了3万斤,比胡耀邦最初提出的目标“一年自给,两年上交,三年做贡献”迈进了一大步。团中央复电表扬了垦荒队:“只要你们克勤克俭地齐心奋斗,你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从1955年8月北京青年垦荒队来到北大荒,短短两年,先后有14批,2567名青年人从各地来到萝北荒原,汇集成垦荒大军。
    由于胡耀邦的关心,北京青年垦荒队获得了很高荣誉,有人参团到朝鲜慰问志愿军,有的入选参加全国妇女大会,还有的参团到莫斯科活动。1957年3月,杨华赴京参加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胡耀邦专门会见了他。
    杨华向胡耀邦报告,垦荒队里有10多名回族青年,信伊斯兰教,对他们的特殊情况原来没有充分考虑到,垦荒队没有阿訇,当地又没有清真寺,建议他们返回北京。杨华还汇报说,北京庄的第二次选址也不理想。新址交通不便,属低洼河套,一到雨季,上涨的河水切断道路,无法耕种,地下水质也不好。1956年秋后他们第三次选址。
    胡耀邦听后,同意队里的回族青年回京安置。听说已有若干队员在荒原上结婚,“第二代”即将出生,胡耀邦很高兴。他要杨华“回去告诉大家,只要坚持,定能成功。要用‘忍受、学习、团结、斗争’8个字克服困难,为后代做好事”。
    1957年秋后,垦荒队内出现了思想波动。连续两年垦荒,人均收入不抵支出,加之出现贪吃多吃的苗头,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刮进了垦荒队,生产和消费都出现了极大浪费。刚生孩子的小家庭连吃饭穿衣都很难维持,有的实在支撑不下去,悄悄离队另谋生路。面对困境,垦荒队领导班子也出现了分歧,有人乘杨华外出开会,散布队中有“杨华集团”,蓄意制造矛盾闹事。
    此事惊动了胡耀邦,他下令组成四级工作组调查。调查结果,所谓的“杨华集团”纯属诬告,工作组将始作俑者调离。但垦荒队已伤元气。近一年时间,胡耀邦和垦荒队中断了联系。等到调查结果证明杨华清白,垦荒队领导才开始向胡耀邦写信汇报情况。
    1959年12月21日,胡耀邦复信杨华、庞淑英说:“不清楚你们北京垦荒队同志和其他垦荒队的同志们的消息已经一年多了,但是我想你们一定没有忘记积极响应党的召唤,为祖国需要在严寒的北大荒而英勇奋斗。我不知道你们被什么人诬告了,现在党给你们弄清了,这用不着多说了。”胡耀邦鼓励经受了挫折的垦荒队负责人:“全心全意地领导大家在那里安家立业,为祖国增产粮食。”
    胡耀邦的信又一次鼓舞了垦荒队员们。
    经过努力,垦荒队终于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到1960年,北京庄已经有29人成婚,生下了31个小宝宝。胡耀邦致信垦荒队,希望他们“用双手用智慧在加大生产中把生活提高,在提高生活中不能忘记提高思想”。
    20世纪60年代,青年垦荒队经历了一段徘徊期,体制变更为国营农场,受“以粮为纲”政策的限制,副业生产比重极低,垦荒队员生活水平提高得非常有限。
    胡耀邦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三年困难时期,他多次到农村视察,看到农村和农民的艰难景象,要求离开团中央到地方工作。1962年11月,他下到湖南湘潭任地委第一书记。1964年12月,他调任西北局第二书记兼陕西省委书记。后因抵制“左”的政策挨了整,于1965年6月调回北京。在这段时间,胡耀邦与毛泽东之间产生了距离,用胡耀邦的话说,就是对毛泽东接连不断发起的运动,自己跟不上了,有时变得有些自顾不暇。这期间,他与杨华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
   “文革”期间,胡耀邦历经磨难,挨批斗、蹲牛棚、下放干校,1972年初才从河南干校回到北京赋闲。杨华的情况也不妙,“文革”一开始,他就被打成“走资派”。不久,农场改制为建设兵团,他才又当上了副指导员。由于大批城市知青前来落户,原先的北京庄已更名。杨华与胡耀邦从1964年就失去了联系。
 
历经磨难,
“文革”劫难中相会
 
    1972年麦收时节,接连几场大雨,把低洼麦田泡成了一片泥泞,收割机下不了地。时任副指导员的杨华急坏了,他带领知青们连续苦干半个月,总算把低洼地里的麦子抢了回来。这时,杨华突然想起哥哥前些天来的一封信还没顾得上拆,打开一看,愣了,原来是父亲病危。
    杨华立即请假返京,没想到父亲在他进门前3小时刚去世,令他悲痛不已。送走了父亲,哭够了,杨华的心情平静了一些,想起了久未联系的胡耀邦。这时,胡耀邦已从河南潢川农场回京,在家闲居。在这之前,杨华早已听说,胡耀邦是团中央第一批揪出来的“走资派”,挨了斗、下了乡。
    杨华决定去看望胡耀邦。清晨,杨华赶往王府井大街,胡耀邦还住在杨华当年去过的那个小院里。时当盛夏,天气炎热,杨华走进了胡耀邦住的院落。院子已不似当年,住进了几户人家,胡耀邦家只是院落中的一部分。有住户问道:“你找准?”“我找耀邦同志。”住户指了一下右前方,杨华往里走了几步,远远看到胡耀邦正拿着一把扫帚扫地。胡耀邦也听到了脚步声,一抬头,看到是杨华,两人突然愣住了。
    胡耀邦先开口,他大声说:“杨华,你还敢来看我!”杨华说:“为什么不敢来看您?您是我们的总领队呢!您是红的,我也是红的,您是黑的,我也是黑的!”
    胡耀邦伸出手来,和杨华紧紧相握,久久不愿放开。
    胡耀邦把杨华让进屋子坐下,急切地询问,你那60个人的志愿垦荒队呢?还有多少人、多少地?杨华回答说,这60人绝大部分都在,没有一个开小差的。杨华告诉胡耀邦:“我们老垦荒队员还有1000多人,现在又来了很多知青,耕地面积有45万亩。”胡耀邦听了惊叹一声:“哎呀,杨华,我还以为就剩下你一个人了!”杨华喝口水,把第一批60人的情况细细地说了一遍。他说:“我们当初说话是算数的,绝对没有给您丢脸。”胡耀邦笑着说:“是的,你们也不应该给我丢脸。我们干的事业是正确的,我挨批斗的时候还有这一条呢。”
    到了吃午饭时,胡耀邦家弄了四菜一汤,菜很普通,但是备了酒。饭后,胡耀邦把杨华送出院门挥手道别。直到杨华的身影消失,胡耀邦才转过身去。
 
工龄问题,碰撞出真情火花
 
    杨华他们当年到北大荒之前没有工龄概念,垦荒队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1958年9月,北京庄与转业来的解放军创建的国营农场合并,转为国有制企业,实行工资制。合并时,北京庄将全部生产资料和全部财产都交给了农场。当时杨华等人提出,既然全部财产都上交了,前3年的垦荒时间应算作工龄。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为此和农场以及更高的领导产生了矛盾。
    1973年,杨华向前来萝北视察的农林部领导反映,受到随行局长的接见。随后杨华又向前来萝北视察的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反映。他这一连串的反映引起当地领导的不满,关系难以协调。为此,杨华索性直接向北京提出要求。他一口气写了3封信,一封写给国家农林部农垦局,一封给团中央留守处,还有一封寄给了胡耀邦。他从报上了解到,胡耀邦还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就将给胡耀邦的信寄到了全国人大。
    这3封信都得到了回应。团中央的回信说,已经将信转出。农林部农垦局来信说:“现在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问题由省里决定。国家计委劳动局已电话告知黑龙江省劳资部门。我们局也已电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胡耀邦也回信了,信写得长而具体。
    杨华同志:
    你的信我看过了。谢谢你的祝愿。不过,我现在还没有工作,人大常委不是我的工作岗位,只是保留下来的一个名义。但是,我一定要把你的这个最美好的希望贯彻到行动中去。有工作岗位固然可以为革命做出贡献,没有工作岗位为什么不可以为革命做出贡献呢?几十年以前,我们党既没有政权,也没有武装,成千成万的革命者,哪里有什么有职有权有薪水的岗位呢,而他们又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哟!因此,这几年我弄懂了一条道理,在台上,可以为毛主席的路线奋斗,在台下同样可以为毛主席的路线奋斗。当官,可以为毛主席的路线奋斗,当老百姓同样可以为毛主席的路线奋斗。你说对吗?
    你体谅我现在的情况,说你给我提出的问题,可能不便于直接答复,这使我松了一口气。但你说想求我反映一下,这使我又很坐蜡。我能向谁反映呢?即使我反映了,接受我反映的负责同志,他又怎么好处理呢?因此,我决定不向任何人反映。但是,我倒愿意同你仔细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我不同意你说的,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相反的,我认为是一件小事情。我说是小事情,包含了双重意思:一重意思是对领导者说的,一重意思是对你们说的。为什么说对领导者是小事情呢?因为1956、1957年参加边疆垦荒,一直坚持下来,到现在参加了工作的或当了职工的,我估计全国决不会超过5000人。把这几千人这几年时间算成工龄,增加不了国家几个钱,这同国家整个一年的开支来比,真是九牛一毛。而对这些好样的青年和其他青年,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因此在我看来,那里的负责同志,完全可以按照毛主席的思想,勇敢地负责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决不会违反什么原则和国家规定。
    为什么说对你们这些同志也是小事情呢?把你们坚持3年垦荒时间算上3年工龄,按今年调整工资的规定,大概可以提升一级工资。这对低工资的同志是一个很能解决困难的事情。我知道低工资的职工同志是怎样生活的,闭起眼睛,就可以想到你们中间那些有了儿女的同志生活中的许多困难情景。正是由于这一点,毛主席历来就教导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经常关心人民的生活,要力求从发展生产上使人民的生活逐年有所提高。毛主席的这个伟大教导,被林彪一伙这几年的反革命路线破坏了,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
    但是,我深信随着对林彪流毒的彻底清算,我们党一定会扭转这个局面。50年代这么大的困难都没有吓倒你们,70年代的现在,还有一点困难,能够使你们低头么!为了3年的工龄,值得你们这些好样的同志到处奔走呼吁么,要相信党组织会想到这个问题的。
    离萝北垦荒已经16年了。我记得杨华同志,也还记得其他一些同志,我没有忘记你们。我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惦记着在那个艰苦的日子里始终没有退缩而英勇奋斗的同志们。我没有给他们另外写信,如果你有工夫,我希望你把我上面的一些意思转告他们,并请你代我向他们问好。如果你有机会来北京,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
    祝我所怀念的坚持过3年垦荒的年轻同志们更加奋发地上进!
    这封信,杨华当时并没有收到。由于胡耀邦赋闲的微妙处境,团中央留守处没有发出这封信。后来,《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的同志从团中央的档案中发现了这封信,抄录给杨华。
    杨华给农林部的信,后来被汇报给周恩来,周恩来批示写道:“50年代那么艰苦的地方他们去了就很不容易了,为什么几年的工龄问题不能解决呢?”不久,他们的工龄问题全部解决。后来杨华担任了黑龙江建设兵团第十四团副团长。
 
饱经沧桑,
放歌在改革开放年代
 
    胡耀邦担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没有忘记当年的青年垦荒队,在多个场合讲话中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青年运动史上,青年团发起的“两队”(青年垦荒队和青年突击队)是成功的,要宣传他们的精神。
    1984年2月21日,胡耀邦为团中央负责人写下一段批示:“(王)兆国、(胡)锦涛、(刘)延东同志:请记住他们明年8月30日的垦荒30周年纪念活动,请你们筹备一点礼物送给他们,到时候提醒我给他们题几句话,表示一点心意。”胡耀邦还要求,北京市帮黑龙江的北京庄发展经济,让老垦荒队员和他们的后代富裕起来。为此,北京市采取了具体措施,在北京庄开办了贸易公司。
    1985年4月,杨华、孟吉昌等5名老垦荒队代表受邀进京,参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5月1日下午,胡耀邦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了5位老代表和新长征突击手。
    胡耀邦一眼就认出了杨华,走到他面前问:“你们农场现在有多少人?”杨华回答:“两万人。”“两万人,你相当一个纵队司令啦!”胡耀邦笑着说。
    胡耀邦说:“今天我们在座的是老中青三代人。我是老的,杨华去北大荒时只有23岁,今年是53岁,其他同志是青年。老一代人的青年时期处于创建新中国的开拓时期、播种时期,第二代人的青年时期是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垦荒时期,你们80年代的青年正处于建设‘四化’的奋斗时期。不管哪个时期,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很大的成功因素要靠青年。青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生力军,我们寄希望于青年。”
    说着说着,胡耀邦激动起来。他说,创建新中国的开拓时期是要流血牺牲的,在建设新中国的时期,在垦荒的时期,是要忍饥受冻的,要向困难作斗争。到了80年代的今天,忍饥受冻不会了,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呢?我看是不能不要的,现在就是要奋发进取。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建功立业,这个口号提得好。
    胡耀邦说,我们要重唱50年代曾经唱的向困难进军的歌,50年代青年垦荒队所点燃的艰苦奋斗的火把不应熄灭。
    胡耀邦挥舞手臂,高亢地说:用100年的时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和志气。
    团中央书记胡锦涛接着讲话:“一定不辜负党中央领导的希望,肩负起青年的历史重任,为建设第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勤奋学习、刻苦工作、勇于献身。”他问在场的人们,能不能这样向党中央表决心?全场响亮地回答:“能!”
    会见结束时,记者为胡耀邦和杨华拍了一张照片。这是两人相识30多年来仅有的一张合影,杨华感到,胡耀邦和他是息息相通的。
杨华在北大荒直到1992年退休后,还恋恋不舍地在农场生活了几年,随着年老体衰,该是叶落归根的时候了。1995年,杨华和老伴梁淑凤回到北京石景山的老家,过起了普通退休老人的简朴日子。
    回忆北大荒的岁月,成了杨华晚年最美好的话题。他常说:“这一辈子,我与耀邦同志结下了几十年的不解之缘。我能在北大荒坚持下来,和耀邦同志的亲切关怀密不可分。”
(责任编辑:晓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