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委党史工办始终把以史育人作为党史工作的重要课题,深入发掘、宣传地方党史,坚持用红色文化教育人、感染人,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彰显新的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后,面对新时代赋予党史工作的新方向、新任务,淮安市委党史工办突破旧有宣教工作模式,将党史教育、价值引领和传播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理念、思路、载体,配合全党上下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策划实施了“初心常在”党性教育工程。
“初心常在”党性教育工程以“滋养初心,党史钙片”、“聆听初心,党史讲堂”和“触摸初心,月读党史”三大项目为支撑,开展全方位、立体化、滴灌式的教育活动,推动党员干部更好地从红色文化中汲取“不忘初心”的信仰力量。该工程成功入选2018年淮安市基层党建十大重点项目,三次写入市委工作报告中。淮安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等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向上进行了推介宣传;《新华日报》、新华报业网、搜狐网、中国江苏网、江苏党史网、江苏机关党建网、今日中国网、新淮安网、《淮安日报》等媒体相继对此进行了报道推介,淮安电视台一个月时间三次报道活动开展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该工程在新媒体上点击量达20多万人次,其中“每周党史钙片”关注人数累计达8万余人。
一、滋养初心,“党史钙片”扮靓党史品牌
新媒体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大众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为党史宣传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增强党史宣传工作效果,就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努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载体。为此,我们创新推出了“每周党史钙片”,充分考虑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选择短小精悍、具有典型意义的党史小故事作为“原料”,提炼蕴含其中的信仰价值,每周向机关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定向精准推送,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一)突出“碎片阅读”
在我们当前所处的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一种广泛的阅读习惯,这一习惯的形成,既是因为新媒体时代媒介和信息数量裂变式膨胀,造成信息的“超载”,使得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去进行长时间、系统地进行阅读;也是因为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大量的“碎片时间”。“每周党史钙片”的设计理念,正是为了顺应人们的阅读习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这一过去党史宣传盲区,将“碎片阅读”价值化。
“每周党史钙片”每一期的篇幅都很短,着力于突出“微言大义”,文字部分一般只有600字左右,任何人都可以在2分钟内读完。在内容结构上,则分为“成分”“原料”“名言警句”三部分,读起来富于变化,也符合“碎片阅读”跳跃性的特点。
而投放的时候,我们结合使用了卡片、报纸专栏、微信公众号以及包括有轨电车显示屏、梯间显示屏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显示屏,方便人们在工作、学习、交通通勤的间隙中便捷、迅速地获取党史宣传信息。
(二)关注“浅阅读”
考虑到“碎片阅读”带来的“浅阅读”,我们在内容设计上尽力避免枯燥的政治说教,致力于使用清新活泼的语言、精彩有趣的故事、有血有肉的人物来表达,做到见人见事见细节,让严肃的内核有机而不生硬地融入其中,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针对“浅阅读”的不求甚解的弊端,我们还针对性地设立了“成分”和“名言警句”两个部分。将作为“原料”的党史故事中具有价值的思想“成分”提炼出来,以简洁凝练、贴合淮安实际的一两句话进行表述,“名言警句”部分则是摘取古今以来相关主题的著名论述诗词、短句等,使人们在快速的“浅阅读”中,也能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在设计和制作上,我们加强了视觉信息的表达。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视觉信息的地位日益提高。相比较文字内容对于理解力、想象力的要求,视觉信息没有语言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更易于阅读,也更加吸引人们目光。我们一方面加强“每周党史钙片”的设计和制作,尽量贴近人们的审美喜好;另一方面增强图片和短视频的使用,几乎每一期的公众号文章推送都插入了一个简短的相关内容视频,使得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
(三)加强新媒体载体拓展
在形式和内容上下功夫的同时,我们还着力于“每周党史钙片”的新媒体载体拓展,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种传播方式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塑造多样化、全方位、立体式的党史宣传格局,营造党史宣传的良好氛围。
“每周党史钙片”共有四种载体形式:纸质卡片、《淮安日报》专栏文章、“淮安发布”微信公众号推送,以及在各种公共场所显示屏上展示的幻灯片视频。通过这种线下精准推送、报纸专栏宣传、新媒体音视频拓展、设施附属物上的环境宣传四个维度相结合的宣传形式,“每周党史钙片”构建起了滴灌式、立体式的传播网络,将党史文化的精神“营养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干部群众的“毛细血管”,增强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覆盖力和影响力,让理想信念教育时时常有、伸手可得,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聆听初心,党史讲堂唱响党史声音
在充分结合利用新媒体、打造“微党史”的同时,我们亦从党史宣传的深度和力度着手,着力打造“聆听初心,党史讲堂” ,使其成为党员干部、广大学生、社会各界了解党史、汲取精神养分的一个便捷有效的渠道。
讲座类宣传活动在党史宣传活动中很常见,为了让常见做法富有新意、吸引听众,我们也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进行了突破:
(一)紧扣地域、年度特征的主题内容
在讲堂的主题设计上,重点突出“两大特征”:一是地域特征,突出淮安地方党史资源,进一步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本地化、特色化;二是年度特征,突出年度党史关键词和重大党史纪念活动,扩大重大党史纪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具体表现为“三个结合”:一是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相结合,推出包括“周恩来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周恩来与新四军”等主题讲堂,为周恩来精神这一淮安最重要的党史品牌增色,引导干部群众弘扬恩来精神,建好总理故乡;二是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相结合,配合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探索的知识,增强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成就认同;三是和重大党史纪念活动相结合,包括淮安解放70周年、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等,举办包括“淮安的两次解放”等主题讲堂。
(二)平实生动的讲授风格
为了贴近群众、讲出效果,“聆听初心,党史讲堂”在讲授风格上注重生动活泼,平实“接地气”,强调既要有理论高度,也要有感人细节;既接好天线,又接好地气;既有深邃的历史纵深,也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尽力避免板着面孔说道理,注重客观鲜活、启发思考,让“党史讲堂”能够贴近干部群众的内心和生活,做到“温度”和“深度”并举,让群众们愿意听、听得懂、用得上,做到寓教于乐,雅俗共赏。
“聆听初心”党史讲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周恩来研究知名专家、淮阴师范学院王家云教授所讲授的“周恩来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以生动鲜活的事例,为听众们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周恩来总理伟大的人格精神,让听众们得以穿越时间与空间,领略伟人的高尚灵魂。一位60多岁的听众在讲堂结束后说:“一直是含着泪在听今天的这课,毓秀钟灵怀大志,顶天立地在苍穹,总理精神,我们没齿难忘。” 在基层社区举办的“淮安的两次解放”主题宣讲则详细而生动地讲述了淮安的两次解放,既有大背景和事件历史意义的陈述剖析,又有关键人物和战斗细节的娓娓道来,在场的群众听得很投入,也很动情。
(三)立体化全覆盖的举办形式
在讲堂的举办形式上,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讲堂为载体,深入开展党史“六进”,突出立体化、全覆盖,进一步拓展党史宣传领域。
“聆听初心,党史讲堂”包括了机关论坛、机关单位中心组学习、基层讲座等多层次的讲堂,不仅多次深入社区、乡镇,还创新利用商业中心的花漾城知行空间等文化场所。讲堂规模大小不一,层次风格不一,主讲人除了名师专家,也有领导干部或者党史爱好者。多层次、立体化的讲堂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和更广的覆盖力,使其能够深入到每一位潜在观众身边,拓展了党史宣传的影响力。讲堂的受众面覆盖了机关党员干部、社区群众、老党员、青年学生等各个层面、各个年龄段人群,群众的参与度得到了提高,让党史声音真正地在社会上、在群众心中“响起来”。
三、触摸初心,“月读党史”激活党史资源
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的重要指示,让丰富的党史资源“活起来”,我们携手各县区及相关部门,策划开展了“触摸初心,月读党史”活动,以机关干部、青年学生和广大市民作为主要宣传对象,组织他们前往淮安红色景点及党史展陈馆接受情景教育,在实地实景中触摸初心、感受初心,切实推动教育活动触动灵魂,入脑入心。
(一)融合红色资源
淮安是党史资源大市,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仅革命遗址遗迹就有129处,也积累了丰富的党史资料和研究成果。而当下党史宣传的关键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使宝贵的党史资源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从“纸上”走到“地上”、从“党史系统”走向“社会生活”,从而打通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触摸初心,月读党史”活动通过市县联动组织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走进红色纪念地接受实景教育,有效地推动了红色资源和党史党性教育的深度融合,也进一步推动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本地化、特色化。在精心设计的体验教学、情景再现、现场互动等环节中,党史宣传教育的互动性、融入性、体验性都得到了有效增强。参与者们不是被灌输式地接受教育,而是在实景中通过感性的体验获得理性的认知领悟,更容易融入其中,切实做到观有所感,听有所获。
(二)植入创新元素
除了常见的实境倾听讲解、红色故事和参观学习之外,为了增强活动的体验性、参与性和渗透力,“触摸初心,月读党史”系列活动还创新性地植入了红歌演唱、舞蹈、书法展示、知识抢答、城市广场“快闪”等新颖活泼的活动形式。参加活动的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在实地学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颇有趣味的互动式小活动,对所学到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消化吸收,增强记忆,使得实地参观学习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经过了吸收、思考和再次表达的深度学习。
在淮安万达广场进行的“快闪”演出,便是我们联合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团委、美术学院团委共同开展的创新活动,由几十位大学生扮演的红军在红色歌曲声中进行“快闪”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三)线上线下联动
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并组织参加者通过短视频自拍、微博、朋友圈分享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的共同联动。这样做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活动实现了线上的拓展延伸,既增强了活动参与者本身的参与感,也使得活动的受众不局限于参加活动的干部、学生和群众,而是通过分享平台、社交媒体覆盖更多的受众,扩大宣传活动的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点,培养潜在的党史宣传受众。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用户这种“分享—传播”式的宣传形式,是对集中宣传渠道的补充,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去中心化”宣传的典型形式,更加符合新媒体用户们的心态和心理需求,有利于发掘潜在的党史宣传受众。
“初心常在”党性教育工程以回应现实需要和提高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为突破口,打开了党史工作的新路径。三大项目分则独立成章、各具特色,合则循环促进、相得益彰,横向上覆盖党员、干部、企业职工、青年学生等群体,纵向上从市级机关延伸到街道、社区,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真正让党史资源“活起来”,党史声音“响起来”,党史品牌“亮起来”。
(本文作者中共淮安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刘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