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世纪风采》2008年第4期要文简介
 
来源 :  10:38:25
 

毛泽东与贺子珍庐山见面记

孟昭庚 

她与毛泽东相濡以沫,度过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十年,在井冈山枪林弹雨下掩护毛泽东,在长征的披荆斩棘中照料毛泽东,在“王明路线”的风刀霜剑前支持毛泽东。长征结束后贺子珍远赴苏联治病,从此飘零异国,寂寞守望。然而,毛泽东与贺子珍彼此始终难忘对方。建国前,贺子珍回到祖国,隐姓埋名幽居休养。1959年毛泽东与贺子珍在庐山相会,为毛贺爱情添上一抹亮色。1979年贺子珍来到北京,在毛泽东遗体前泣不成声。他们几十年的悲欢离合是一场撼人心魄的爱情悲剧。文章讲述的就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在庐山匆匆见面的一段故事。

 

胡耀邦与“特约评论员”署名   

吴光祥 

《理论动态》是20世纪70年代末胡耀邦主持创办的全国唯一一家内部性的思想理论刊物。这个刊物创立后,它敏感的内容和独特的文风很快就在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一些报刊纷纷要求转载其中的某些文章。对此,胡耀邦亲自决定了转载《理论动态》文章使用“特约评论员”的署名。从此,“特约评论员”这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署名,成为当时一个具有特定含意的名称。《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在《<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一书中,还特别用了“本报特约评论员”作为一章的标题。他从自己工作的角度介绍了有关“特约评论员”的一些情况。他说,从19782月开始,到19815月,“本报特约评论员”这个名称用了3年多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新闻界瞄准“两个凡是”的重型炮弹,几乎署名都是“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各报分别刊登,互相转载。这些“特约评论员”文章,针对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最紧迫的问题立论,但不是就事论事,而有较多的理论色彩,能引发读者深思和回味。许多文章由于主题重大,内容深广,逻辑严密,能够透彻地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超过了某些社论的影响。这些“特约评论员”文章几乎成了当时的一种新闻导向。

 

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