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五分校旧址位于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内。
抗大五分校旧址建于1913 年,建筑面积900 多平方米。旧址为原省立盐城中学教学楼——正北楼,是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东西长40.6 米,面阔九间,上下共22 间,进深9.5 米。楼梯在楼的东西两端,楼前立有刘少奇半身雕像。1986 年在旧址设抗大五分校校史陈列室,薛暮桥为陈列室题名。2017 年,抗大五分校陈列室经翻新布置,成为全新的主题展览馆,成为盐城新四军历史的重要纪念地之一。
刘少奇塑像
抗大五分校全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 于1940 年11 月在盐城成立,陈毅兼校长,赖传珠兼副校长,冯定任副校长。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第一期招生简章在《江淮日报》刊出后,生源如潮,抗大五分校专门在海安、东台、黄桥、阜宁、本溪、盐城设报名点。华东乃至香港等大城市来的青年学生、工人、知识分子,还有归国华侨,他们踊跃报名,参加抗大五分校的学习,为投身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的建设积蓄能量。部队也抽调了连、排、班级干部和少数团级干部参加学习。他们编为五个大队、一个机炮连。全校干部学员3000 多人。五个大队学习重点各有不同,一、二大队为军事队,三大队为政治队,四、五大队是为部队培养文化、宣传、文艺骨干。教员不仅有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党自己培养和成长起来的人员,还有一些文化界早就有名的知识分子。
抗大五分校旧址碑文
学校学习生活艰苦紧张,为了适应战争需要,除了政治文化学习,还有军事训练,队列操练、射击、刺杀、擒拿、翻越障碍等基础课都要学。冬季每天早上5 点半钟起床,一直忙到晚上9 点才休息。日伪“扫荡”期间,学校不时随军转移,没有校舍,挂上黑板,就是课堂。背包当板凳,膝头当课桌,学员们以苦为乐。抗大五分校成立开学后,皖南事变爆发,为了使学员及时了解事变的真相和党中央的严正立场与斗争策略,军长陈毅在百忙中特地来分校作形势报告。为了提高学员们的政治理论素养,政委刘少奇还先后三次给学员们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
抗大五分校旧址正北楼
1942 年1 月,根据新四军军部的决定,抗大五分校改称“华中抗大总分校”。新办抗大五分校隶属新四军第三师。总分校仍由陈毅兼校长,赖传珠兼副校长,韩振纪任副校长。1943 年军部决定“精兵简政”,总分校的干部、教员和学员全部被分配到各师去。总分校宣告结束。抗大五分校及华中抗大总分校,在盐阜地区共办班五期,为党培养了数千名抗日军政干部。
抗大五分校旧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街道凌家桥社区盐中巷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