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毛泽东的体育强国梦
来源:《世纪风采》2015年第8期
来源 :  15:58:45

何立波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豪迈的诗篇,正是他伟大革命生涯中的华彩乐章。毛泽东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强健的体魄,缘于其独特的体育观及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

 

        阳光、风、雨、冷水,都成为毛泽东锻炼身体和意志的方法

 

毛泽东生于农民家庭,幼年时期身体欠佳,经常受到病痛的折磨。看到在旧中国积弱的社会里,许多同胞骨瘦如柴、病魔缠身,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造成家破人亡的悲剧,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必须与命运抗争,改变病弱的状况,于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在东山小学堂读书时,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了体育课,开始了正规的体育锻炼。这一时期的体育课主要以兵操为主,虽然内容单调枯燥,但是毛泽东上体育课却非常认真,坚持穿短装,即使冬季也很少穿棉袄或长袍。以后,随着使命感的日益增强,毛泽东对身体的锻炼愈加重视,把体魄锻炼、意志磨砺上升为人格塑造的前提。毛泽东认为,只有加强意志、勇气、体魄的艰苦锤炼,才能经受住社会实践的考验,在向理想目标奋进的征途中才不至于生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叹。

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求学过程中,给他很深影响的教师是杨昌济先生。杨昌济是教伦理学和哲学的一代宗师,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给年轻的毛泽东以很大影响。在湖南一师期间,毛泽东是全校最顽强的锻炼者。毛泽东参加的锻炼项目很多,主要有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远足、爬山、露宿、六段操和游泳。

“日浴”、“风浴”、“雨浴”,是毛泽东与其同学好友们实施的特殊锻炼项目。游泳以后,光着身子躺在沙滩上,让太阳曝晒,称之为“日浴”。任凭狂风大作,立于其中,这就是“风浴”。而“雨浴”,据周士钊回忆说:下雨时脱了衣服跑到雨中去淋,称之为“雨浴”。狂风暴雨时,他脱去外衣,让大雨浇淋。雷鸣电闪的夜晚,他顶着风雨爬上岳麓山顶,然后又从山上跑下来。有一次,湖南一师开运动会,忽然大雨倾盆,同学们都争着向屋里跑,唯有毛泽东站在那里毫不在乎,任凭大雨淋浇。待大家走尽后,他才从容地回到了教室。虽然全身已经淋得像个“落汤鸡”,但毛泽东精神抖擞,高兴地说:“好雨,好雨,淋得真痛快!”还自豪地说:“我们年轻人,就是应该提倡这种精神,这就叫做:‘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一天夜里,暴雨、雷电交加的时候,毛泽东遍身淋漓来到蔡和森家里。蔡和森问他:“这是怎么回事?看你淋成这个样子。”毛泽东笑着对蔡和森说:“我是为了体会《书经》上‘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那句话的情味,并借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胆量。我这是刚从岳麓山上下来。”1917年6月,湖南一师开展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400多学生中遴选出了34人,毛泽东得票最多。其中“胆识”一项,为毛泽东所独有,评语是“冒险进取,警备非常”。

冷水浴是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时期养成并长期坚持的锻炼方法之一,是效仿杨昌济进行的项目。杨昌济每天早晨都要洗冷水浴。杨昌济说:“人必须每天做一件艰苦的事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冷水浴不仅磨炼意志,还能增强体质。”在一师的几年中,毛泽东终年坚持不断。每天清晨,他便来到浴室旁的水井边,吊上一桶桶井水往身上浇,然后用浴巾擦身,擦后又淋,淋后又擦,他以此来锤炼猛烈与无畏的性格。他把这一习惯保持多年。

毛泽东最初试行冷水浴是在炎热的夏天,秋去冬来,坚持了下来。即使在大雪纷飞,数九寒冬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洗冷水浴。起初和毛泽东同时洗冷水浴的还有好几个同学,井边很是热闹。大家来到井边,用吊桶吊上清凉的井水,你淋我一桶,我泼你一身。互相淋洗之后,有时还同做体操和其他活动。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天气一天天变冷,最后就只剩下毛泽东一人了。由于身体强壮,毛泽东从没有因洗冷水浴着过凉,生过病。

有的同学见毛泽东如此执着地坚持冷水浴,好奇地问:“冷水浴到底有些什么好处。”毛泽东说:“冷水浴的好处,一是可以锻炼身体,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和增强皮肤抵抗力,有助于筋骨强健。二来可以练习勇猛和不畏。冬季天气严寒,清晨起来就把冷水一桶一桶往身上泼,没有点勇气的人能做到吗?”有一些曾经和毛泽东一道洗冷水浴的同学,因为天气冷而中途停止了,他们好奇地问:“我们觉得冬天里洗冷水浴太难了,把冷水往身上泼,实在很难受。你怎么就没事呢?”毛泽东回答说:“最初几次在很冷的早晨搞冷水浴,我也感觉有点难受。不过我心里下了决心要渡过这道难关,也就不那么怕冷了。不管哪样搞锻炼的运动,要坚持下来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只要下了决心,不要有点困难就退缩,那才会习惯成自然,坚持下来就不觉得困难。洗冷水浴和别的运动还不是一样,坚持下来,就可以练习耐久,培养坚强意志。重要的是要坚持。”

当时,杨开慧在中学念书。在她父亲和毛泽东的感染下,也在女同学中带头洗冷水浴,不少女同学又在杨开慧的影响下,勇敢地加入了洗冷水浴的行列。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仍坚持不用热水洗澡。1953年3月19日,毛泽东在给陈云的一个批示中写道:“用毛巾沾热水擦身,先热后冷,又冷又热,锻炼皮肤、血管等又收缩又扩张,每天一次至两次,擦一二年可收大效,似可试试。”就是在晚年身体不好而不能洗冷水浴时,毛泽东也坚持不用热水而用温水洗澡。毛泽东曾充满豪情地说:“一个经常注意锻炼身体的人,才不会被风雪的寒威所吓倒。我过去练习过冷水浴,现在虽然年纪大了,冬天也还可以不用热水洗澡,小小的寒冻也还经得住。锻炼的确是重要的事情。”

 

        毛泽东说:“体育锻炼确实对我有不少帮助,使我后来南征北战,受益匪浅。”

 

在毛泽东的学生时期,远足是他接触社会、向社会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他经常用来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1916年的一天,毛泽东读到当时《民报》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徒步旅行,一直走到了西藏边境的打箭炉(今康定)。这件事给毛泽东以很大的震撼,决心效仿他们。不过毛泽东由于没有经济基础到全国徒步旅行,只能先在湖南徒步旅行。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一师同学萧子升结伴,徒步在湖南省内旅行。他们身上没带一分钱,从长沙出发,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后因受洪水阻隔,才返回长沙,历时33天,行程900多里。而每到一个县,他们往往都要徒步绕城墙走一圈。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旅行,毛泽东和萧子升回到长沙后,特意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两个人都是短短的头发、短裤、草鞋,一身破衣烂衫,右肩扛着雨伞,背上背着包裹。毛泽东说,这种活动,既可以培养身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又可以了解沿途的风土人情。

1918年春,毛泽东和蔡和森在乡下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旅行。每人只带一双凉鞋、一把伞,伞上系上一条毛巾。出发之前,蔡和森告诉母亲和妹妹:“我们两三天就回来。”可是他们此次出行,两个月后才回来。他们围绕洞庭湖的东岸和南岸,走过湘阳、平江、浏阳、岳阳等县,沿途访问了农村、学校,游览了名胜古迹,还写了几篇通讯。在徒步旅游期间,他们还考察了不同村庄的风俗习惯,观察了农民的生活,询问了租佃条件、地主和佃户的关系,了解了无地农民的疾苦。人们都很愿意给这两个省城来的学生提供食宿,但毛泽东和蔡和森更多地睡在露天,吃着山中的坚果。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对斯诺谈起这段经历时还津津乐道,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毛泽东还通过野外露宿来锻炼身体和胆量。他常邀集一些同学到学校后山的君子亭、橘子洲头和岳麓山的云麓宫、白鹤泉、爱晚亭等处露宿。当夜幕降临后,他们就畅谈国事、人生和学习心得,直到深夜并露宿到天明。这种露宿活动,一直坚持到深秋霜降。由于坚持不断地进行锻炼,毛泽东的体质日益强健,使他在后来的战争岁月中受益匪浅。

和当时别的师范学校一样,湖南一师的体育课设有普通操、兵式操、游戏、国术(即武术)等。表面看起来,学校也是注重体育的。但是由于办学的人和教课的人都不明了体育的任务和目的,所以尽管体育课门类很多,但却是徒然耗费学生的时间,而无益于学生的身体。毛泽东既不满意学校的体育教学,又不满意社会上流行的静坐法,他决心独立地研究有健身实效的体育运动方法。他采取体操、拳术和军事操练中有锻炼身体作用的部分,加以变通、综合,分成几段,试行练习。几年中,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最后独创了一种“六段运动”。这种运动包括手部运动、足部运动、躯干部运动、头部运动、打击运动、调和运动,共六段二十七节。后来,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谈及六段运动时深有感触地说:“乃提挈各种运动之长,自成一种运动,得此运动之益颇为不少。”

毛泽东创立的六段运动不是凭空臆造的,更不是沿袭别人的,而是根据个人身体发展的需要,采集归纳,贯以新意,推陈出新,创造出来的。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使身体均衡发展,手、足、头、躯干都得到适当的运动,又用深呼吸扩大肺活量;第二,简单易行,不需要专门的场地,不需要任何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运动;第三,便于经常练习,每次运动花的时间很短,早起后、晚睡前都可以进行,容易养成持久锻炼的习惯。

每天早上起来洗冷水浴后,毛泽东都在井边做上一套六段运动。晚自习后,别的同学匆忙回寝室,他却还要在外面练练拳术、做六段运动。读书写字太久,他就坐在位子上,将手用力向左右前后屈伸,再用两手打击腿部和腰部,又将头向左右转,前后摆动,眼睛也闭上休息几分钟,然后再看书。生活在集体中,在不妨碍别人学习工作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运动,收到锻炼身体的实效,也是六段运动的一大优点。

1936年,在陕北的窑洞里,毛泽东向斯诺谈了自己在湖南一师期间的体格锻炼和意志磨砺:“我们也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嚷,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了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在毛泽东的少儿时代,国外的现代体育项目已传入中国。毛泽东没有选择它们,而是采用简易、实效、独特的冷水浴、雨浴、游泳等锻炼项目,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延安时期,任弼时就感慨地说:“毛泽东同志有这样强健的身体,真是我们党的一大幸运。”

 

        游泳:毛泽东最痴迷的体育运动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游泳是他最喜欢、最擅长的体育项目。他对游泳总结出独到的体会:“游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想事,让大脑很好地休息。吃安眠药、散步、看戏、跳舞都不行,就是游泳可以做到,因为一想事就会下沉,就会喝水。”

毛泽东小时候就经常在他家屋前的池塘里游泳,在湖南一师时,湘江成为他游泳的好去处。毛泽东把湘江作为游泳锻炼的场所,他当时在湖南一师游泳队中泳技尤为突出。当湘江水涨时,江面很宽,他能从东岸横渡到西岸。到了寒冬季节,人们已穿上棉衣的时候,他仍能在湘江里游上几十分钟。1918年3月,善于游泳的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游泳。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公务繁忙,抽不出大块时间,毛泽东只能忙里偷闲在室内游泳池里游泳。但他常说:“游泳是同大自然斗争的运动,应该到大江大海中去锻炼。到大江大海去游泳,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不受任何限制,天高海阔,自由自在,其乐无穷;二是紧张的工作之余,转而全身心地投向大海,动了筋骨,舒了身心,全身得到了放松;三是游泳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再增加一条是,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增强征服大自然的勇气。”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条件日渐具备,毛泽东便经常畅游大江大海。他先后游过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庐林湖、韶山青年水库等大小河流水域,多次到北戴河的大海中畅游,17次畅游长江,感觉“胜似闲庭信步”。

1954年夏天,中央领导人统一去北戴河办公。一天下午,大雨磅礴,浊浪滔天,狂风大作。毛泽东却要去游泳。有关人员和警卫人员都很紧张,纷纷劝阻他不要去游。而他则坚持要去。工作人员说:“今天风浪太大,不要去游,等到天气好了,我们再去游泳。”毛泽东一边前行脱衣服一边大声说道:“风浪越大越好,这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毛泽东把意志与困难等当作他的生活内容,并以克服困难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勇气。拗不过毛泽东,大家只好跟毛泽东下海去游泳。咆哮的海浪一下子把毛泽东掀到浪峰上,一下子又把他卷跌入波谷。陪着游泳的警卫和公安都神情紧张,纷纷向毛泽东靠拢来。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尽兴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上岸后,毛泽东精神抖擞,毫无倦色。面对滔滔大海,他对身边的人说:“站在这里看看,会觉得现在下海很可怕,可是真正下去了,也就不觉得可怕了。干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要有勇气去实践,困难也就没什么不可克服的!”游完泳后,毛泽东意犹未尽,挥毫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6年,毛泽东来到长沙。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曾经多次畅游湘江。几十年过去了,他又回到了家乡,想要去湘江游泳。那天万里无云,雨后的太阳格外温暖。当时正值湘江春汛之际,江水浩荡,波浪汹涌,把岸边的不少树丛都淹没了。傍晚时分,毛泽东从橘子洲上游江岸下水,向橘子洲游去。虽然天气晴朗,但因为江水暴涨,水温很低,同游的年轻人都冻得有点受不了,毛泽东却坚持游了一个多小时。

1957年的中秋节,也是个晴天。毛泽东来到长沙,又决定去游泳。这时的湘江水大大减少,两岸河床露出好几十米宽,有深达六七十厘米的淤泥地带。湖南省有关领导听说毛泽东要游泳,马上去安排。毛泽东上了船,看着两岸熟悉的景物,想着几十年来风雨沧桑,他的心头百感交集。船到江心,毛泽东脱衣下水游了起来。游了好一会儿,他才不慌不忙地上岸。陪同的人赶紧给他披上一件浴衣。毛泽东披着浴衣,踩着稀泥往前走。淤泥地带虽然只有四五十米宽,但要走过去也很困难。毛泽东刚踏上淤泥地,一只脚就陷进泥里,一下子拔不出来了。其他的人赶忙上前帮忙。可是一只脚才拔出来,另一只脚又深深陷了下去。忙活了好一阵,才通过了这块淤泥地。而毛泽东却兴致勃勃。

到长江游泳,是毛泽东一个多年的宿愿。1956年5月初,身在广州的毛泽东心里开始惦记着如何到长江去游泳。罗瑞卿、王任重、汪东兴等人和保健医生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长江水流急有漩涡,游泳太危险。有人还说长江中有“江猪”,以阻拦和吓唬毛泽东不要到水中。毛泽东很生气:“无非你们怕我死在长江,你们怎么知道我会淹死呢?” 毛泽东坚持要游,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无可奈何,表示:“这事得向中央请示汇报后,才能决定!”毛泽东打断他说:“你向谁汇报请示,中央主席就是我!”大家只好同意了。

5月底,毛泽东如愿地来到武汉游长江。他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你们经常跟我一起还不知道我的身体,这次你们看着我给你们游出点花样来!”5月31日,毛泽东从武昌新亚码头下水,第一次畅游长江。毛泽东在长江游得非常轻松自然,时而潜入水中,时而露出水面,时而侧泳,时而仰泳,顺着水漂着走,真是怡然自得。这天风很大,天气很冷,有人顶不住了,纷纷跑到了岸上,毛泽东却在水中悠然自在。工作人员叫他上岸,他则说:“还早呢!起码要游2小时”,“我不要休息,水里也是休息”,“我游得正舒服呢!”当大家再三强调天气不好太冷时,毛泽东回答说:“下决心就不冷,不下决心水温再高也是冷啊!这里水上是夏天,水下是冬天,很好锻炼身体嘛!”毛泽东这次游了两个多小时。游完泳后,毛泽东再次发表自己的看法:“经常游泳好处多得很哩!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接触各方面的人,是了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好时机,又是最好的休息。”

第三天,毛泽东又提出到长江游泳。大家劝他在东湖里游一游就算了,毛泽东摆摆手说:“东湖是静水,搏击风浪的乐趣,只有到长江里才能享受。”“长江可是一个天然的游泳池啊。”这一次,毛泽东从汉阳下水,穿过施工中的武汉长江大桥,直抵武昌。上岸后,毛泽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在词中,毛泽东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的句子,抒发了横渡长江的畅快心情。6月3日,毛泽东从汉阳回游到武昌,穿过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桥洞,一连三次横渡长江。

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毛泽东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抒发了对长江三峡的神往之情。1957年6月,毛泽东提出要去长江三峡游泳。为慎重起见,罗瑞卿亲自带了几个游泳好手赶赴三峡实地考察。他让这些游泳好手系上绳子,下水试游,沿江选择可以下水游泳的地点。遗憾的是,几乎每一处看起来相对平静、可以游渡的地方,都探出了不少暗流、漩涡。罗瑞卿仔细地在地图上标注了这些漩涡、暗礁、潜流,发现从重庆到宜昌的三峡段被标注得密密麻麻,根本不能游。毛泽东听取汇报后,终于无奈地打消了去三峡游泳的念头。

毛泽东酷爱游泳,几乎是有水必下,逢河必游。但是,毛泽东却一次也没有游过黄河。1948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时,毛泽东曾萌发了游黄河的念头。那时正值凌汛时期,奔腾的黄河水,夹杂着磨盘大小的冰块,汹涌咆哮着、冲撞着,发出阵阵轰轰巨响。河岸边站满了欢送的群众。毛泽东坐在船上,望着渐渐远离的河岸和欢送的群众,百感交集,心潮澎湃。突然,他转身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你们谁敢游黄河?”

警卫人员都热烈地议论起来。卫士孙勇说:“我在枯水季节游过黄河,还可以试一试!”毛泽东马上说:“那好呀!来,我们两个不用坐船,游过去吧!”这一下子大家都惊呆了。经过片刻尴尬的沉默,有人才小声嘀咕:“今天可不行呀,现在正是凌汛期……”孙勇也接话说:“是呀,今天河里有大冰块,不能游了。”毛泽东大笑:“哈哈,不能游了?你们是不敢游啊!”他凝望着混浊的黄河水,陷入了沉思,叹道:“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离开黄河时,毛泽东叹气说:“唉,遗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几乎游遍了全国的江河湖海。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水他就要游,而且总是带着挑战的神情下水,带着征服者的骄傲。他多次到过黄河,还专程视察过黄河,却一次也没有游过黄河,给世人留下一个谜。

不能在黄河游泳,毛泽东仍想作一次黄河探源之行。这样既能作社会、地理调查,又是很好的体育锻炼。他生前多次说了这个想法。到1964年,毛泽东已经71岁高龄,他决心把这一想法付诸实施。他在北戴河练习了一段时间骑马,还作了探源旅行的其它准备。可是不久,国际国内形势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毛泽东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打算。

毛泽东不但自己注重身体锻炼,还十分关心警卫们的体育锻炼。1954年6月,毛泽东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你们这些人,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睡觉,不行呢!”“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才行!”当得知没有体育器材时,毛泽东即告诉他们“可以跑步、做俯卧撑、做仰卧起坐”,“还可以跳远、打球”。毛泽东拿出自己的稿费为卫士们添置了单杠、双杠、哑铃、拉力器、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极大地丰富了卫士们的体育生活。

 

        游泳与毛泽东的国际战略

 

1966年7月16日,时年73岁的毛泽东又一次在武汉横渡长江,历时75分钟,游程30华里。他对陪游人员讲:“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身体,可以锻炼意志”。毛泽东游长江时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游泳是同大自然斗争的运动,你们应该到大江大河中去锻炼。”他风趣地说:“长江,别人都说很大。大,并不可怕。美帝国主义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他一下,也没啥。所以世界上有些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

1959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女作家斯特朗和美国学者杜波依斯夫妇时有一段有趣的对话。毛泽东先问他们能否游泳,他们说会,接着又追问:“听说主席在水中一‘泡’就是几个小时。”毛泽东不喜欢“泡”这个字,因为这个字非常类似“泡澡堂”那种意思。毛泽东纠正道:“错了,那不是泡,是水中击浪,征服惊涛,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大自然斗其乐无穷,我那是与水斗,见到狂澜,我总要斗它一斗。”毛泽东在纠正他们“泡”之概念时,再一次把“斗”的意志表达了出来。这才是毛泽东典型的性格。

当斯特朗询问毛泽东到过什么地方游泳时,毛泽东兴致勃勃,如数家珍:“我几乎每年都要游长江,或者游其他江河。”“如广州附近的珠江,我老家的湘江,还有钱塘江、北戴河。建国之初,我在游泳池里游泳,但那太受局限了。游长江大海,很壮阔,用中国的俗话说,那叫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的整个身心都是自由的。” “我还打算游黑龙江!”“如果你们三位允许,我愿去横渡你们的密西西比河。大概另外三位先生———杜勒斯、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不会欢迎我去吧!不过,我是个乐观的人!”

1960年初,尼泊尔首相柯腊拉伊率团访华,毛泽东会见了他们。交谈中,毛泽东谈到了体育,谈到了游泳:我喜欢运动、我喜欢游泳。我们有个长江,你们看到了吧?那个江我横渡过,游过十几次。毛泽东接着问:你们会游泳么?柯腊拉伊回答:大部分都会。毛泽东高兴地说:好,都是我的同志。如果你们有兴趣,哪年夏天你们来,我同你们去长江游一回。如果请我的话,我也高兴去你们那里游一回。柯腊拉伊说,如果我邀请的话,您能去么?毛泽东答道,要看形势,那要过印度,我也很想在恒河游游泳。只要让我游,我一定去。

毛泽东的游泳本领,让西方政要和赫鲁晓夫不得不佩服。尽管赫鲁晓夫唇枪舌战地攻击过中国,批评过毛泽东,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游泳方面比不过毛泽东。而且他也深知,所谓游泳当然不只是锻炼身体的话题。赫鲁晓夫清楚地记得,他来华访问时,毛泽东就是在中南海西侧一个专用的游泳池旁的房子里,穿着泳衣与他运筹帷幄,商谈中苏两党两国大事的。

1960年6月,毛泽东在20多年后再一次会见了斯诺,又谈到了游泳。斯诺说,记得那时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游泳运动,由于参加渡江游泳的人数极为踊跃,以至于外界又风传中国准备攻打台湾。毛泽东说,那个报道也太夸大了嘛。我们也没落后到用游泳的力量去解放台湾。游泳的话题在继续。毛泽东又说:“我希望在不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和波达麦河中畅游一番。但这是一厢情愿。我想你不反对,华盛顿就可能会反对。”斯诺问:“如果他们同意呢?”毛泽东答道:“如果那样的话,我可以在几年后就去,完全像一个游泳者。”毛泽东显得兴奋。在中美关系尖锐对立的年代,一位大国的元首去美国绝不只是为了游泳。毛泽东深知,体育具有不受疆界限制,政治意味不明显,能够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所认同,具有左右逢源的特点,可以通过它传递外交信号。这才是毛泽东去美国游泳的根本意图,也是他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巧妙战略,调整国家间对抗局面的必要措施。毛泽东以其超人的才智,用游泳为话题,实际上是在实施韬光养晦的谋略。11年后,毛泽东、周恩来运用这一谋略,开展“乒乓外交”,中美两国终于在1979年正式建交,“小球转动了地球”。毛泽东的体育理论和他对体育的巧妙运用,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1974年,81岁的毛泽东最后一次离京视察,在深秋季节来到长沙,此时的他已经无法在橘子洲头浪遏飞舟了。毛泽东来到了长沙市游泳馆。他先是坐在椅上,警卫人员从十米高台上往池中跳。他的眼睛已看不清什么,摸索着站起来走向下水扶梯。一下水,步履蹒跚的毛泽东立即变得灵巧起来,一口气游了40分钟。这就是体力和意志的体现。

 

        关注群众性体育运动

 

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使人民灾难深重,民不聊生,至使中国人在体魄上无法自强,甚至被列强称为“东亚病夫”,中国体育运动得不到振兴。而对历史和现状,毛泽东思潮难平,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集中地展现了毛泽东反复申述过的“身心并完”思想。毛泽东着重强调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和目的,“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这是一篇开现代体育理论之先河的现代体育教育史上的奠基之作。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不能仅限于个人的锻炼,他推崇的是经世致用学派代表人物颜习斋的“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国动则一国强”的观点,他看到的是国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于是,他拿起体育的理论武器,向国人吹起运动的号角。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提出加强训练,锻炼好身体才能打敌人。在中央苏区时,毛泽东曾提倡红军部队以大队为单位,充实士兵的娱乐工作,搞捉迷藏、踢足球、武术等,以简单而实效的娱乐、体育活动来提高战斗力。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首届体育节时写下了“锻炼体魄,好好打日本”。这都说明毛泽东有着非常明确的体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心国民的身体素质。在谈话中,他曾多次指出:中华民族必须尽快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树立体育为人民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际。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把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筹备成立中华体育总会。1952年6月10日,中华体育总会正式成立。毛泽东亲笔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仅仅12个字,就把体育的基本功能和任务加以明确。这简明质朴、脍炙人口的口号,是毛泽东全民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华体育总会筹备会副秘书长黄中给筹备组全体人员传达了毛泽东这个题词。当时,一些看不起体育工作的人,听了传达后,精神为之一振,逐渐转变了体育不过是“打打球”,“玩一玩”的肤浅认识。在全国体总成立大会上正式传达毛泽东这一题词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讨论时,人们喜气洋洋,尤其是马约翰、吴蕴瑞、徐英超等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名体育教授,格外喜悦。他们说:“毛主席把体育的真谛抓住了。”

195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研讨体育工作时指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4年,毛泽东又提出了“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的具体工作方针。1959年9月13日,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在贺龙等人的陪同下,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的开幕式。看到威武雄壮的场面,毛泽东兴奋地说:“外国人再也不会讲我们是‘东亚病夫’了!”他起身鼓掌,说:“看么,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晚上在中南海散步时,他又对李银桥说:“这几天的事情不少,全国的体育运动会召开了,我们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再也不能让外国人讲我们是‘东亚病夫’了!”毛泽东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溢于言表。1960年3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体育是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事”,“凡是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他还提出:“全国的江河这么多,能不能利用起来游泳呢?全国六亿人口,能不能有三亿人口都来游泳?”

 

        情系青少年的身体状况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毛泽东一贯重视青年的体育锻炼,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对重智轻体的旧教育制度,毛泽东深恶痛绝,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精辟透彻地剖析了三育的辨证关系。毛泽东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早在湖南一师时期,毛泽东曾担任学生自治机构学友会负责人。他与周世钊等其他骨干一道,以体育锻炼为中心,掀起了全校课外活动热潮。一时间,乒乓球台摆满了一师,足球队、篮球队、游泳队、剑术队,到处是学生锻炼的身影。战争年代,面对艰苦的环境,戎马倥偬中的毛泽东还是抽出时间关心学生们的身体健康问题。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给当时所在地的延安保育院小学题词“又学习,又玩耍”,表达了对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片爱心。

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首次提出体育第一观。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反复强调,要将青年的健康与身体置于教育的首位。1950年,毛泽东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针对刚起步的教育事业,毛泽东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要求。马叙伦看信后怕是笔误,赶忙写信询问。毛泽东在复信中明确指出:“关于学生健康问题。前与先生谈过,此问题深值注意,提议采取行政步骤,具体地解决此问题。”“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这是毛泽东正式提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观。

1951年秋,毛泽东接见湖南教育界人士时又谈到了自己当年在湖南一师读书时锻炼身体的好处。他说:“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我认为有志参加革命的青年,必须锻炼身体。不能锻炼身体的人,就不配谈革命。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中两个主角,我看都不太高明。贾宝玉是阔家公子,饮食起居都要丫头照料,自己不肯动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爱哭泣,只能住在大观园的潇湘馆中,吐血、闹肺病。这样的人,怎么能革命呢?你们办学校,不要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为林黛玉、贾宝玉式的人。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需要坚强的青年,身体和意志都坚强的青年。”1952年,毛泽东再次指出:“应该把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1953年,他在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发出指示时说:“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将“身体好”列为“三好”之最,以后成为我国学生评优的重要条件和标准。

1965年7月3日,毛泽东给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信中指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中砍掉三分之一。”他还在不同场合指出:“应该把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对青少年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毛泽东将体育置于三育之首,将青年身体健康置于对青年的首要要求,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关心与爱护,也体现了毛泽东对青年一代体质健康的战略意义的把握。

为了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坚持体育运功,以求强身健体,多做工作。同时,也为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全国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他多次发出指示号召,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其独特的体育观教育和激励了一代代人。

(责任编辑:李曼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