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似火年代里的青春修炼手册
 
来源 :  14:43:34


                          

青春,或许你美好的全部奥秘不在能够做出一切,而在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前言·············


青春,一个如此炽热的字眼,如星空般璀璨、珠玑般华彩。

和当代青年人一样,在那风起云涌的年代,年轻的革命者们同样需要面对学业、工作和感情,他们渴求新知、勇于担当,也向往爱情、桀骜叛逆,这些属于年轻人共有的特征,也是革命青年们的集体符号。在信仰的召唤下,他们用深沉的家国情怀,书写了一篇篇动人的青春故事……

 

·············青春·求知·············


读书立学,是青年人的必修课。一些从象牙塔中走出的革命青年,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海归”,他们本可轻松拥有体面优渥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投入变幻汹涌的革命浪潮。

 许包野(1900-1935)

1920年春天,20岁的许包野来到法国,就读里昂大学,主修哲学和法学。此时的里昂,空想社会主义者正为理想四处奔走,工人阶级已在酝酿着实际斗争。在这里,他受到法国社会主义思潮的熏陶。

1921年,许包野转学到德国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攻读哲学博士。深谙西方哲学的他服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批判性,并在朱德的介绍下,加入中共旅欧支部。 

出身侨商家庭的他,通晓英、法、德、意、俄、奥多国外语,放弃高学历带来的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最需要的祖国,献身最危险的革命事业,最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他出任厦门市委书记、任江苏省委书记时化名宝尔,任河南省委书记时化名老刘。直到牺牲,这些履历也鲜为人知。

1923年10月,许包野在德国哥丁根与朱德等人合影。前排坐者右四为朱德,后排右二为许包野。

···············青春·担当············


“春花般的青年们哟!朝暾般的青年们哟!新中华的改造只仗你们了!”在救亡图存的时刻,一些年轻的革命者用自己稚嫩的臂膀,扛起了民族大义的旗帜。

罗登贤(1905-1933)

年仅26岁的广东南海人罗登贤,已经参与领导过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担任过江苏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势复杂危急。罗登贤紧急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他说:“不驱走日寇,党内任何人不能提出离开东北的要求,谁提出这样的要求,谁就是恐惧动摇分子,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此,他领导东北地下党和人民创建了一支支抗日游击队,为日后的东北抗日联军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中共满洲省委孤悬北疆,还是遭遇敌人疯狂追捕,他都坚如磐石,慨然担当。

他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的抗日斗争烽火燃烧了14年之久。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罗登贤被称为“民族英雄”。

罗登贤与妻子合影 

··············青春·爱情·············


爱情是年轻人的人生之花。意志如铁的革命者同样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渴望这份甜蜜与真挚。那些缱绻动人的爱情故事,承载着战火的记忆,也饱含着理性的纯情。

   郭纲琳(1910-1937)

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与翠平的爱情令无数人扼腕动容。曾任共青团上海闸北区委书记的郭纲琳,如同翠平一样,经历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潜伏”式爱情。

20世纪30年代,郭纲琳和李丰平在上海以夫妻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价值观的契合和在残酷斗争中互为支撑,让两个年轻人互诉衷肠、心生爱慕。

从此,刀尖上的行走也变得不再孤独。

组织批准他们结为夫妻。然而二人还没来得及结婚,就先后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郭纲琳狱中在铜元上刻“永是勇士”、“健美”

西安事变后,李丰平被营救出狱,郭纲琳却已经牺牲。为了纪念曾经的革命爱人,李丰平为自己日后生下的两个女儿起名为李大纲、李大琳。

“父亲对她的感情很深,一直难以忘怀”李大纲说,“父亲晚年的时候,对郭纲琳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深,在他亲自集藏的家庭相册里,纲琳妈妈的遗像占据了重要的一页,她永远是我们家庭的重要成员。”

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

郭纲琳刺绣大雁

···············青春·叛逆·············


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我选择,是青春的注脚。一些革命者家境优越,却不顾家人的劝阻,放弃安逸生活。这些旧时代的“叛逆者”,忠于心中真理,即使不得不背负“不孝”之名,甚至殒身不恤。

 

袁咨桐(1914-1930)

袁咨桐,雨花台烈士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年仅16岁。

袁咨桐出生于贵州赤水一个殷实富裕的大户人家,排行老三。他师从教育家黄齐生,聪慧好学,气性刚烈。尽管家人不希望他走上艰辛危险的革命道路,但他毅然从大西南走出。

这个富家男孩不耽于安乐,决意创造心中的新世界。他在晓庄师范秘密加入共青团,参加群众运动、贴标语、示威游行。

首都卫戌司令谷正伦的老婆也是黄齐生的学生,她两次劝被捕的袁咨桐停手,过安稳日子。他只回应:“人各有志,不必强求!”

他几次保释,很快又被抓。父亲让他写悔过书,哥哥们苦苦相劝,他坚决不写,说:“你国民党我不写,我就信任共产主义。”父亲对这个听不进话的“忤逆”儿子感到失望痛苦。

家人又托黄齐生找到谷正伦,以同乡和师生关系,代袁咨桐说情,谷正伦提出,只要履行自首手续,即可释放。面对亲人的不解,师长的劝说,监狱的酷刑,无畏的他誓死恪守初心。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教育,不同的见解,还有着不同的命运。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得很美、很美。”

 

1930年初,袁咨桐(后排左一)与教育家黄齐生先生(左二)全家合影。

···············结语···········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

在第97个五四青年节之际,让我们怀念那些可爱的年轻面庞,体味他们的生活与选择,感受他们的风华与力量。

 

 

 

作者:侍晓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