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江苏淮阴刘老庄,曾发生过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面对兵力火力极为悬殊的包围压制,全连82名官兵英勇搏杀,有死无退,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支英雄的连队,就是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亦即著名的“刘老庄连”。82位烈士的身后,现仅有连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寄出的两封平安家书得以留存,被珍藏于徐州沛县档案馆。
李云鹏
李云鹏,原名李亚光,1920年3月16日出生于沛县王店乡李集村。父亲李梦祥民国初年毕业于徐州师范,执教乡里。李云鹏幼承庭训,后考入沛县城中小学高级部。1938年5月,沛县沦陷。1939年初,李云鹏在丰县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先锋队被编入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1年,李云鹏所在的连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李云鹏被任命为政治指导员。
李云鹏家书之一(部分)
1941年7月4日,离家一年多的李云鹏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报平安,主要内容如下:
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本年四月间,于泗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报,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离开此地转入本省淮阴了,以致家音不能等收,儿异常为念。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更不知当地情形如何?儿在外甚为惦念之。儿在外身体很好,生活也很好,而现在的我,比从前粗壮而高大了,请大人不要为念。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可是为了——所以我之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此信至家,不过慰问而已,因现无一定的地止[址]。儿现在心目中所最挂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儿离家时,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体健康否?不知祖母饮食起居怎样?儿心中非常挂念。希二大人将我之情讲给他听,以免大人之悬念。这次离家,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儿现已将亚光改为云鹏,请父之指教之。现因时间之短促,不能再叙。
这封信书写工整,格式严谨,但并未束缚住写信人的情思荡漾,李云鹏倾诉了对家人和家乡的牵挂和思念。尽管转战频繁,居无定所,但李云鹏透露出自己投身抗战之精神愉悦:“儿还在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可是为了——所以我之工作精神也非常兴奋。”出于对家人的保护,他只略微提及就转到“心目中所最挂念者”、对自己有抚育之恩的祖母的身体状况上。李云鹏诚惶诚恐地表示:“这次离家,未报此恩反而离家,是我之罪过也。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之后,又告诉父亲自己改名了,将“亚光”改为“云鹏”,虽请父亲“指教之”,却暗藏乐观高昂之意态。
李云鹏家书之二(部分)
在之后的另一封家书中,李云鹏倾诉了惊悉祖母逝世的锥心之痛:“正如晴空霹雳,心中悲伤,恨不能插翅飞来。男从三月母亲去世,一切都由祖母照料,不辞劳苦,把我养活成人,不孝男竟弃年迈之祖母,踏上这流浪的道路。像我这忘恩负义东西,真愧为世人!”因担心父亲以身涉险前来探望,他又恳切说明:“此处地面荒乱……待时局平靖一些,儿定回乡。此处直到徐州都是如此的荒乱,望大人切忽[勿]驾临为佳。”
就在这封满溢愧疚、惦念之情的家书寄出后数月,战斗在敌人星罗棋布的据点之间的四连数次袭击了棉花庄,粉碎了敌人的抢粮计划,又破坏敌人的公路桥梁,拔掉敌人的电线杆,弄得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
1943年春,日军对淮海抗日根据地大规模“扫荡”。3月16日,四连奋勇阻击包围而来的各路敌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驻地群众转移。17日,四连在老张集和朱杜庄一带和敌人遭遇,激战半日,黄昏时突出重围,转移到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村一带。
刘老庄村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乡村(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人不足百户,南距淮阴城约25公里。3月18日凌晨,听哨兵报告敌已潜至刘老庄南5里后,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商量,若在村庄内组织巷战,势必会让未撤离的群众遭受伤亡,于是决定集合队伍向西北走,撤往村外的一条交通沟展开阻击。
上午9时许,敌人发起第一次冲锋,被坚守在交通沟里的四连用重机枪、手榴弹击退。接着敌人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冲锋,集中炮火对四连阵地狂轰滥炸。20多名四连官兵接连牺牲。在敌人进攻间隙,李云鹏和白思才召集干部和党员分析形势,以为敌人的人数、火力远超预计,且交通沟是个“断头沟”,突围无望,惟有硬拼!午时,白思才和李云鹏等均已负伤。负伤后的李云鹏从容写就了一份给营首长的战斗报告,报告叙述了战斗情况,并请求批准火线接纳新党员。
临近黄昏,全连只剩下20多人,枪弹以及手榴弹几近打光。白思才下令烧毁文件、地图;把子弹集中给重机枪使用,轻机枪等全部拆散,零件埋进土里;为死难战友蒙上面容;步枪装上刺刀,准备肉搏!夕阳西下,当敌人涌到阵地前,李云鹏高喊: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和敌人拼了!杀啊!白思才、李云鹏和马汉良(排长)、刘守业(战士)等一跃而起,跳出战壕与日军展开肉搏。一时间刀光起落、杀声震天。战士们的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烂了,就用铁锹砍、双手掐、牙齿咬……夜幕降临,喊杀声完全沉寂下来。此战,82名官兵连续作战12小时,毙伤敌百余人,击毙日军冲锋指挥官船越正。
“刘老庄连”连旗
82烈士以身殉国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指出:“全连八十二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赞叹82名官兵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
战斗结束一年后,李梦祥收到在部队的表兄弟孙一涛的信,得知大儿子已经牺牲。又直到1963年,李家人才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播报中得知李云鹏的下葬地点。年已70多岁的李梦祥急忙动身前往淮阴烈士陵园。那个曾允诺“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待时局平靖一些,儿定回乡”后来却杳无音信的大儿子虽然食言,却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