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的李巷村,曾是苏南抗战的重要指挥中心,无数指令和电报从这里飞向苏南各地。1942年至1944年1月,赫赫有名的华夏女杰、溧水第一位女县委书记——李坚真,就在此地战斗、生活,在溧水的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位于溧水红色李巷的李坚真旧居
李坚真1907年1月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小胜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刚8个月大时,就被以8吊钱卖做了童养媳。淳朴善良的养父母为她取名“见珍”,把她当亲女儿一样疼爱,还送她和弟弟一起念书认字。稍大一点,她开始跟着养母做农活,十四五岁时已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李坚真旧居内部展陈一角
改变命运的转机在1926年5月出现了!当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来丰顺着手成立农协时,她受澎湃等人的鼓励和教育引导,接受了革命新思想,不但说服养父母与她解除了童养媳关系,还全身心投入农会活动,以自己最擅长的唱山歌方式,传播革命道理,发动农民参加赤卫队。不久,当选为农民自卫军常备队团支部书记。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由于她泼辣能干,革命工作干得十分出色,1931年调到长汀县担任县委书记,成为中央苏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1934年,担任苏区中央局妇女部长,成为中共中央的第一位妇女部女部长,不久,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在李维汉、邓颖超、蔡畅的关怀下,她与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邓振询在瓦窑堡结为革命伴侣。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李坚真奉命随邓振询南下,奔赴瑞金、龙岩、南昌等地,在华东抗日前线开展艰苦细致的新四军改编工作,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李坚真与丈夫邓振询合影
1940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时,东南局决定出版报纸以纪念、宣传,要时任妇女部部长的李见珍写篇纪念文章。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妇女部的几位同志坐下来一起讨论研究,大家都说李见珍一向“原则性强,办事公道”,建议干脆就改名为“坚真”。李见珍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思想性和政治意义,同时也饱含了同志们对她的鞭策和期望,于是就在那篇文章上第一次以“李坚真”署名。从此,她就一直用这个名字。
这时,应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要求,东南局派邓振询到苏南出任中共苏皖区委书记。为照顾和协助丈夫工作,李坚真也随后奉调到苏南,负责党的妇女和群众工作。
随着苏南根据地的迅速恢复,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苏皖区委办党校的事已迫在眉睫。于是李坚真临危受命,兼任党校校长。
初到党校,上海党组织就给苏南抗日根据地送来300多名刚跨出校门的青年学生。为使这些年轻人尽快成长,早日融入革命大家庭,李坚真可着实没少操心!当时,党校要准备随时转移,她便时常提醒这些年轻人睡前整理好行装,便于穿戴而能快速集合,还手把手教他们打背包。行军中,她还发动战士们帮助他们背行李。宿营时,又主动帮他们到老百姓家里找门板,铺稻草。只要有空,她就与这些年轻人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和生活疾苦,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与纪律的认识,尽量为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
李坚真不仅督促关心党校学员们的生活、学习和锻炼,还带领他们在李巷地区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试点工作,使溧水县成为苏南减租减息工作的模范县。凭着踏实的工作作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李坚真很快赢得了大家的尊敬。“李大姐”这个亲切的称呼,就是从那时候被叫响的,连李巷老百姓也喜欢叫她“大姐”!
正当李坚真的工作步入正轨时,不幸突然降临。1943年8月3日,邓振询随第十六旅四十六团宿营江宁冯潭庄时遭遇敌情,在率部连夜转移时,因渡船倾覆,牺牲在禄口高桥渡口,终年39岁。噩耗传来,李坚真悲怆万分,当场晕倒。时任苏皖区党委书记、苏南行政公署主任江渭清深知二人伉俪情深,亲手将邓振询生前的配枪交给了李坚真。从此,她时刻都佩带着两把枪,其中一把就是丈夫生前的配枪。
10月上旬,苏皖区党委随旅部机关返回溧水一带,为了照顾长久哀伤难平的李坚真,派她在战局相对稳定的溧水县担任县委书记。在溧水县任职期间,为迅速恢复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全面建设,李坚真的足迹遍布每一个乡村。她凡事亲力亲为,工作认真负责,热情真诚对待战友和同事,时刻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鼓舞人们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在共同的对敌斗争中,她和广大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44年春,李坚真调任广德县委书记。1月20日晚,在即将离开溧水的前夜,她手下的女干将之一、时任新桥区委书记徐若冰,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长诗《大姐,她南去了》,尽显溧水当地基层干部与人民对“大姐”李坚真的爱戴。诗中这样写道:
怎么来了一个消息?
大姐,她要南去了。
带给我们像木鸡一样呆住,
顿时的笑脸变成了愁容。
心儿好像有什么东西塞住,
说不出的难受,
说不出的依恋。
梅,忍不住呜咽地哭了,
毅,是默默无语,
我说:“大姐,你对女同志的关心,
大则政治,小至生活。”
大家都沉入别离的情绪,
就像小孩子要离开她的母亲。
.....
大姐,她要南去了。
一个很深的印象:
魁伟的身材,
高长而有力;
南国人的风度,
还没有改的广东音。
女同志叫大姐,
男同志也叫大姐,
老百姓也知道我们的大姐,
大姐的名字,
震遍了江南原野。
她的热爱与每个同志不可分离!
她的坚贞与革命事业不可分离!
“大姐”李坚真离开了,但她的英名和革命故事,却从此随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在江苏大地上代代传颂,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