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苏常太反“清乡”战斗
来源 :  10:47:37

苏南是日伪统治的心脏,日军为巩固对苏南的占领,推行“清乡”政策,企图消灭新四军及抗日武装力量,实现由点线的占领到全面的占领。从19417月至1943年底,日伪在苏南各地先后进行了七期“清乡”。新四军第618旅活动的苏(州)常(熟)太(仓)地区,位于上海外围,扼守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又是著名的粮食产地,日军视其为心腹之患,首先选择苏常太地区进行了第一期“清乡”。

图片22(1).png苏南反“清乡”斗争经过要图(1941年7月—1943年7月)


19417月,日伪军1.5万余人对苏常太地区“清乡”。日伪军以铁路、公路、河道为依托,构筑竹篱笆、铁丝网,在封锁线内所有市镇建立据点,在进出口处设立警察检问所。日伪军在完成分割占领后,对抗日根据地不分昼夜地进行梳篦式“清剿”,再由“清乡”警察、特工进行挨户搜索捕捉,并编组保甲、清查户口。

新四军第6师师长谭震林领导苏南军民坚持抗战,进行了艰苦的反“清乡”斗争。新四军以第542营和警卫第 2团共600人组成东路支队,对外称第 55 团,担负在“清乡”区内坚持任务;其余部队在外线作战。然而,因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苏常太军民对日伪据点的屡次攻击均告失利。7月中旬,日伪在完成对市镇的占领和清查后,逐渐向乡村扩展。反“清乡”部队的行踪日益暴露,党政干部和抗日群众愈来愈多地遭受逮捕和关押。720日,第54团参谋长王明星率部在常熟白茆塘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东路支队先后损失300多人。

为了配合苏常太的反“清乡”斗争,第18旅主力在“清乡”区外围连续出击。第52团第2营挺进到苏州附近,攻克白马洞、寺桥等伪军据点。第54团第1营攻克无锡近郊西胶山、严埭等多处据点,第51团袭击了江阴县西门外伪军。但是,日伪军在遭受打击后,并不改变既定的“清乡”计划。因此,新四军在“清乡”区外的配合牵制作战未能收到预期效果。

作为华中地区的第一次反“清乡”斗争,苏南东路反“清乡”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新四军第6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日伪军分区“清乡”的特点,分批撤退身份公开的地方党政干部,在“清乡”区布置了地下党组织,坚持长期斗争。8 月初,200 多名干部战士分批越过封锁线到达澄锡虞地区,大多数党政干部在群众掩护下,历经艰难险阻,分别转移到澄锡虞和上海。8月下旬,根据形势的发展,第6师师部率18旅主力果断穿越日伪军在锡澄公路上设立的“清乡”封锁线,转移到路西的丹北地区。

苏南东路反“清乡”斗争,尽管遭受了较大损失,但18旅和东路地区党组织经受了日伪“清乡”的严峻考验,保存了主力及党政干部的大多数,并打破了敌人彻底消灭东路抗日力量的企图,开辟了太湖沿岸地区。


作者:
上一条 : 裕华镇攻坚战
下一条 : 北秦庄遭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