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崇德向善”不仅是连云港深厚历史人文的沉淀,更是港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不变追求。在这里,一辆“雷锋车”树起了一面城市精神的旗帜,赢得“中国第一雷锋车”的美誉。
连云港“雷锋车”组自1963年成立以来,6代500多位“雷锋车”手倾情奉献,以“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信念,累计免费运送旅客38万人次,义务运送行包40万余件,行程25万多公里,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让雷锋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璀璨绽放。
一根竹扁担——挑起一面文明旗帜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激起了新浦汽车总站员工学雷锋、做雷锋的热情。
那时候,新浦汽车站距离火车站500多米,汽车、火车的班次都比较少。转乘的旅客,特别是一些携带较重行李和行动不便的旅客,脚步一慢就容易误点误车。“能为这些旅客接送行包、扶老携幼,不就是最好的学雷锋行动吗?”长途服务组的同志看到、想到、说到、做到,她们成立了为民服务小组,余友云、姚淑英、朱正英、郭兰凤等几名女职工拿着三条小扁担和几根绳子,前往火车站为旅客免费挑运行李。她们每天早上5点多就到火车站接送旅客,一直干到晚上8点多,风里来雨里去,为旅客排忧解难。她们的学雷锋行动得到了广大旅客的肯定和好评。半年后,车站专门为她们购置了一辆平板车。从那时开始,全国第一辆“雷锋车”便在连云港诞生了。
1964年春天,“雷锋车”手郭兰凤下班时,看见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焦急地站在车站门口。得知他们从新疆来赣榆柘汪镇探亲,到新浦汽车站时已经没有去赣榆的班车时,郭兰凤热情地把他们送到旅馆安顿好,随后她赶忙回家做好饭菜,送给这素不相识的一家人。不久,一张刊登着表扬信的《新华日报》寄到车站,这时大家才知道郭兰凤的感人事迹。
1975年的一天晚上,“雷锋车”手李保英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独自在车站徘徊。他叫刁洪海,一个人来连云港找妈妈。当时已经没有班车了,李保英把小洪海带回家,给他洗了澡,换上干净的衣服。第二天一早把孩子送上班车时,小洪海挥舞着小手,深情地喊了她一声“大姨!”从此,李保英真的成了孩子的亲人。后来小洪海读书、参军、工作,李保英一直惦念着他。有一次,刁洪海的孩子住院治病急需用钱,她马上送了500元钱资助他们。几十年来,李保英照顾过很多像刁洪海这样的孩子。退休后,李保英一直在社区坚持学雷锋,收留了家门口的流浪汉,一照顾就是8年。她常常说:“我要永远做雷锋那样的人。”
第一代“雷锋车”手的故事还有很多。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收获了最宝贵的财富——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千方百计提升服务质量;像雷锋那样助人为乐,把旅客当作亲人。她们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雷锋车”手不断前行。
一场大讨论——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改革开放初期,外出就业人员增多,车站旅客日益多了起来。为了更好地服务旅客,“雷锋车”由平板车变成了三轮车。
在“雷锋车”组的倡议下,汽车总站创新推出了全国首个“白天是车站,晚上是旅社”服务模式。她们将候车大厅的座椅拼接成简易床铺,为旅客提供临时的休息场所。每逢除夕,她们还会在车站包饺子,与旅客共度佳节,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旅客们常常感慨:“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就像家一样温暖,在这里过年,感觉和家里一样热闹!”
1984年,连云港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来连云港的人越来越多,“雷锋车”手们也越来越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雷锋车”也遇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个体运输户认为免费的“雷锋车”抢了自己生意,冷嘲热讽道:“现在说是免费的,到地方就问你们要钱了。” 还有一些旅客投来怀疑的目光,导致“雷锋车”一度无人问津,“来去空空”。
面对争议和质疑,“雷锋车”组内部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发展市场经济到底要不要拉“雷锋车”?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要不要精神文明?最终,大家一致认为: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过时!学雷锋做好事,绝对没有错!“雷锋车”继续堂堂正正行驶在大路上。她们用全心全意、始终如一的为民服务,践行了“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承诺。
一根接力棒——高尚事业薪火相传
小小“雷锋车”,拉出了一种传统、一种风尚,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接班人。
朱秀兰是新浦汽车总站第一代“雷锋车”手,然而命运弄人,36岁时她罹患癌症。即便如此,她依然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倾注在“雷锋车”上,坚守岗位直至最后一刻。短短20天,她就收到近百封旅客的表扬信。在弥留之际,朱秀兰撑起虚弱的身体,对年仅15岁的女儿说:“长大了你能像妈妈一样拉‘雷锋车’吗?”女儿肖彦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能!”1984年,肖彦接了妈妈的班,成为一名光荣的“雷锋车”手,她立志将“雷锋车”一代一代传下去。
第二代“雷锋车”手徐梅,就是在“雷锋车”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她对工作精益求精。为了让检票更快、更准、更稳,她把家里的孩子们招呼来,让他们充当“旅客”,反复练习检票几万次。她苦练普通话,学习鲁南方言和哑语,甚至把周边城市的转乘车次都背了下来。1988年,业务过硬的她光荣当选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0年2月,第三代“雷锋车”手朱汾和盖丽慧发现车站一名孕妇即将临盆,便立即用“雷锋车”护送孕妇去医院,并准备了分娩的必需品和婴儿用品。婴儿安全出生后,孩子的父亲为孩子取名“路平”,感谢“雷锋车”组为他们一家带来“一路平安”。
第五代“雷锋车”手权太琦曾任“雷锋车”组组长。2002年第一天上班的情景让她记忆犹新。韩秀萍站长拉着她纤细的手说:“从今以后,你可要用这双小手把大温暖送到旅客的心里去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她勇敢地站在第一线,检票、核对健康表、消毒,保证了交通畅通和旅客的安全出行。她扛起了港城“学雷锋”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不仅成为奥运火炬手,还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雷锋车组每年都收到很多的表扬信,每封表扬信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1997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发出向“雷锋车”组学习的号召,500万港城人民同拉“一辆车”,共筑“一座城”,掀起了“与‘雷锋车’同行”的热潮。2005年3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13家大型新闻媒体的记者齐聚港城,集中采访“雷锋车”事迹。“雷锋车精神”的内涵被概括为:助人为乐、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坚韧意志。
一个好消息——成为全国重大典型
2012年,一个好消息传来——“雷锋车”组被中宣部选树为全国重大典型。交通运输部发文,号召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向连云港“雷锋车”组学习。江苏省委发文,号召开展向连云港市“雷锋车”组学习活动。同年,中宣部、交通运输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连云港市“雷锋车”组先进事迹报告会,随后在湖北、安徽等地组织巡回报告会。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学习雷锋的热潮。
如今,“拉好新时代的雷锋车”成为新的努力方向。“雷锋车”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创新服务方式,开通“雷锋车”服务热线,在高铁站建立“雷锋车”驿站,培育雷锋的士,设立“雷锋车”号敬老文明线和旅游文明线,把服务范围拓展到社会各领域,在景区、车站设置“雷锋车”便民服务点,为旅客提供文明出行引导。
“雷锋车”组不断延伸“雷锋车”品牌的内涵和外延,打造了连云港市“雷锋车”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和研学基地功能,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在连云港“雷锋车”的带动下,全国“雷锋车”已增至5万多辆。2023年,来自全国22支“雷锋车”队齐聚连云港“雷锋车”组交流经验,共话“如何弘扬雷锋精神,拉好新时代雷锋车”。
一张文明名片——一群好人,满城春风
进入新时代,“雷锋车”的精神正向各行各业深耕、传播,大爱连云港的乐章越奏越响。“一群好人,满城春风”,成为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连云港市涌现出一批令人敬仰的先进典型,他们用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不平凡的精神。守岛卫国32年的“人民楷模”王继才,倾尽200多万元积蓄帮扶寒门学子的“全国道德模范”方敬,20余年坚守乡村邮路、行程10余万公里的马善民,海州女子清淘班,西棘荡村党委书记钟佰均,最美基层法官姜霜菊等,都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据统计,全市已涌现出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重大典型、全国文明家庭10人(组),中国好人123人(组),江苏好人252人(组)。
这些凡人善举,如点点微光汇聚成炬,照亮了城市的精神底色。连云港市正持续擦亮“一群好人,满城春风”的城市名片,在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侍晓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