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爱民区长白桐本
来源 :  10:31:58

这是革命烈士白桐本生前写给施姓、张姓乡长及宋姓农抗会会长的一封手书信函。信写于1943413日,共两页,钢笔书写,落款白桐本并盖印章。由于年代久远,纸张泛黄、磨边,部分字迹模糊不清,但总体上保留了完整信息。从这封信可以得知,在1943年苏中抗日反“清乡”斗争最为艰难的时刻,时任如皋县掘马南区区长兼区队长的白桐本对基层干部征缴公粮时一些不恰当行为给予严肃批评,要求正确执行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切实维护好老百姓的利益。

图片1.png白桐本烈士致乡长、农抗会长函


白桐本在苏中根据地特别是今天南通、如东一带,是一位出了名的“爱民区长”,群众自发纪念他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当年年仅24岁、文武双全的翩翩青年白桐本牺牲后,人民群众悲恸不已,纷纷采取设灵堂、立牌位、供食品等方式悼念亲人白区长。《苏中报》和延安《解放日报》均以《人民领袖白桐本》为醒目标题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

图片2.png《苏中报》报道《人民领袖白桐本》


白桐本是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随部队从山东南下,后参加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1941年底,为支持地方抗日斗争,白桐本被派到如皋县(今如东),先后任马南区区委委员兼区队教导员、掘马南区区长兼区队长。在他带领下,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大力开展锄奸行动,活捉曹埠伪情报站长,配合主力攻打日伪据点,神出鬼没的游击斗争搞得日伪昼夜不宁。

图片3.png

令敌人又怕又恨的白桐本每天忙于革命斗争,生活艰苦朴素,夏天他把棉袄抽掉棉絮当单衣穿,冬天鞋袜也不周全。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依然十分关心群众疾苦,一发现群众有困难,就无私相助。白桐本每月津贴费很少,他总是省吃俭用,将余下的钱粮接济贫苦农民。他所带的区队民兵也经常利用作战空隙帮助群众干农活。每次遇到年长的老乡,他都以当地方言“伯伯、嬷嬷”相称,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他是个外地人。

1942年夏秋,天旱少雨,粮食歉收,导致严重粮荒。在“冬耕”运动中,政府成立了救荒委员会,向群众发放救济粮款,帮助群众渡过难关。1943年春播春种时节,日伪紧锣密鼓开展“清乡”,而百姓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春荒。乡村干部为了急于完成征收任务,采取了“查粮”“强征”“充公”等不恰当行动,白桐本在得悉情况后给乡长、农抗会会长写了指示信,并要求转达救荒委员会及群众代表。这封500多字的信一气呵成,信中首先指出目前的形势背景和春荒的根本原因:“敌寇压境,破堤开闸,天旱不雨,致成大荒。在这样天灾人祸的双重压制下,使我们的生活日感困苦,但是我们大家平心静思,这样的困苦艰难并不是哪一个地方人给我们的,是敌寇致我们于死地的残暴侵略所致!”接着指出工作中不顾“去岁田荒”、“太强制”等问题,明确提出“有粮多出、粮少少出”的原则。在信中,白桐本难掩激愤的心情批评道:“饥民查粮非常不应该,‘藏粮’是应该的,是反‘清乡’工作之一。”“请问饥民是什么人!充什么公!为什么要罚?犯什么法?”信中还有针对性地提出“组织工作队”“筹设合作社”等工作要求,并强调“绝对不应该有充公等说法”。最后严正指出:“政府保障人权、财权、产权,如有坏分子乘机扰动,破坏地方秩序,决予严重处分。”读完这封信,不禁让人折服于白桐本的政策水平和工作作风,更为他深厚真挚的爱民情怀所感动。

白桐本真心视群众为父母,深深赢得了群众的心。群众都说,白桐本和我们老百姓是连柄斧头,比一家人还要亲!当敌人悬赏40万捉拿白桐本时,有群众说:“就是金子堆成山,也休想在我们这里找到他!”还有一次,白桐本路过银杏乡,在陆老太家歇脚。刚一离开,日伪军就将陆家团团围住。日伪军用枪指着陆老太盘问:“这里可有白桐本?”陆老太不慌不忙拿出一只黄铜盆说:“先生,我家只有黄铜盆,没有白铜盆。”日军小队长将铜盆向地上一扔,满脸杀气地说:“白桐本的在哪里?”陆老太茫然哭着说:“我家确实没有白铜盆。”敌人无计可施,只得垂头丧气地走了。 

由于日夜操劳,体质虚弱,白桐本患上了疟疾。1944315日,白桐本在堤南乡一老乡家开会时疟疾复发。由于没有及时转移,被敌人包围。突围时,白桐本多处中弹,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白桐本始终坚贞不屈。323日,白桐本终因伤势过重,在南通“江北中央病院”壮烈牺牲。噩耗传来,群众无不失声痛哭。1010日,苏中行政区第四专员公署发出通告,表彰白桐本英勇斗争和坚持革命的精神,号召广大干部向他学习,并将掘马南区更名为桐本区,以示怀念。


作者:陈晓琴、周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