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线、陡线、横线、竖线、钩线.....浅绿色格子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一些外人看不懂的特殊符号,这是新四军女战士罗伊学习速记的第一本笔记本,现收藏于常州市档案馆。
罗伊的学习笔记一
罗伊原名邱玉清,1920年10月出生于常州西瀛里一个绸布商人家庭,家境殷实,衣食无忧,在父母的宠爱下快乐成长。长大后的罗伊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面貌姣好。然而宛平城外的一声枪响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常州成了淞沪抗战的直接后方。罗伊和一大批进步青年自愿到军队医院护理从战场上撤退下来的伤兵。战士们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震撼着罗伊的心灵。不久常州沦陷,她随父母逃往乡下躲避战乱,后又逃亡上海租界,途中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家国仇恨激发了她投身抗战的强烈愿望,她决定抛弃富足生活,寻找革命队伍。
18岁的罗伊义无反顾地离开父母,混在难民中,从上海坐船到温州,又从温州徒步到安徽泾县,风餐露宿,执着前行。1938年9月,罗伊终于找到了新四军,并进入军部教导总队中的“娘子军”八队学习,成为了一名新四军战士。1939年3月,由于表现突出,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战争年代没有录音器材,重要会议、首长讲话、收听外界新闻广播,全靠速记员一支笔记录。因此项英授命在新四军组建一支速记队伍,来负责会议等重要文件的记录整理工作。在挑选速记员的时候,为了保证机密性,项英要求入选者必须是共产党员,政治素养一定要过硬,此外还必须接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符合条件且表现出色的罗伊成功入选,进入军部第二期速记训练班学习。
速记是一项具有较高技术性和保密性的工作,复杂的速记符号稍有变化,意思就可能天差地别,容不得一丝马虎。罗伊在学习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每节课的笔记密密麻麻又极其工整,下课后她都会在住所练习音线符号的书写。聪慧勤奋的罗伊在淘汰率极高的速记训练班,很快便以优异的表现脱颖而出。
罗伊的学习笔记二
1939年初冬,新四军第二期速记班学习结束了,成绩优异的罗伊被分配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任速记员兼机要员。罗伊先后负责过周恩来、陈毅、粟裕等领导讲话和新四军军部、华中局重要会议的记录。除笔快心细外,罗伊知识广博,精通专业术语和各地方言,对领导的旁征博引都准确知晓。会后,速记员还要及时将记录文件转为忠于原意的文稿,并作为重要历史档案存档。有时开个重要会议能长达一个月,需要速记员长时间保持精神的高度紧张。作为速记员的罗伊,时常彻夜难眠,落下了一紧张就头疼的老毛病。即便这样,在工作中她也从未出过一次差错。罗伊整理的讲话材料和会议记录总是又快又好,这让其赢得了新四军首长的一致好评。由于出色的业务能力,罗伊后来还担任了教员,编写讲义《速记课本》,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速记员。
罗伊每天除了完成速记员兼机要员的工作,还要参加军事训练。当时新四军处于敌伪顽夹击的严重形势下,指挥部为提高部队军事素质,加强了部队和指挥机关的军事训练。粟裕司令对机关人员要求很严格,每天起床号吹响后十分钟内,大家都要跑步到操场。他亲自领跑,然后进行队列训练和射击训练。训练举枪瞄准时,女同志臂力差,没有耐力,不一会儿就失去平衡,枪斜了下来。粟裕司令就在女同志举起的步枪准星上,放一枚铜板,要求举枪三分钟,铜板不掉下来。在粟裕司令严格训练下,罗伊练出一手射击的好本领。在1940年春天的一次实弹射击中,罗伊打出了优秀的成绩。
罗伊(左二)与战友张茜、陈模、楚青(从左至右)打靶归来
速记工作苦中作乐,平凡生活甘之如饴。1950年年底,罗伊从军队转到地方铁路系统工作,有一段时间被下放到烟台火车站劳动。她和车站普通工作人员一样打扫卫生、检票、疏导旅客,风雨无阻按时上下班,一干就是七八年。她毫无怨言,心中始终念念不忘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有一次罗伊看到一本介绍新四军女兵的书,上面登有她的照片,她很不以为然地对孩子们说:“我们这些在领导机关工作的人,只是新四军女兵中很少的一部分,代表不了新四军女兵,真正的新四军女兵应该是那些在基层兢兢业业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的女同志,她们才是真正值得后人介绍和纪念的人。”
2015年12月26日罗伊去世。2021年5月,罗伊的子女李优、李彬将这本速记本捐赠给常州市档案馆。“任何事都要从小事注意才不会出大问题。”罗伊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着眼细微小事,心怀国家大事,听党指挥、绝对忠诚、无私奉献,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沉淀在罗伊的笔记本中,从未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