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靖江军民在弯腰沟开辟了一个欣欣向荣的革命根据地;80年后,靖江市组织实施“党旗红遍弯腰沟”口述历史与影像记录,通过红色资源的再挖掘、再开发、再升华,更好地保存一份历史、传承一种精神、激励一方人民。
红色弯腰沟
弯腰沟,位于靖江市季市镇安武村,曾经是长江边的一个小村落。抗战时期,靖江县委、县政府、独立团在此驻扎,建设了抗日根据地,让弯腰沟有了“靖江小延安”的美誉。
弯腰沟今貌
过去的弯腰沟埭
皖南事变后,靖江抗日民主政府面临着日、伪、顽三股反动势力的包围进犯,斗争形势十分危急。为粉碎敌人合围的阴谋,1942年,靖江县委、县政府果断东移至弯腰沟。这里北据靖如泰界河,东西有夏仕港、石定港作屏障,地理条件十分理想。县委、县政府领导军民积极保卫和建设根据地,还锻炼出了一支善打“巧仗”的靖江独立团,以出奇制胜而闻名,三保长安市、智取新丰市、奇袭白衣堂,在靖江抗战史上留下了一个个胜利的足迹。
在弯腰沟,靖江的抗日民主政权得到了全面加强,党领导的统战工作、减租减息运动、生产运动、文化教育等工作都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同时,东移后的靖江抗日民主中心与驻在如西的苏中地委、专署、苏中第三军分区机关连成一片,巩固发展了苏中抗日根据地。
弯腰沟夕照
“党旗红遍弯腰沟”项目的实施
在靖江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2022年,弯腰沟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一期基本落成,迅速成为周边党员群众学习教育的首选地。随着更加深入的挖掘整理,靖江市党史方志办意识到:“这样一个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基地,展示场馆有了,文物史料有了,专项课程也有了,但似乎还缺少了一些更加鲜活、更加让人直观地感受真实历史的载体。”
弯腰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场馆内部
弯腰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场馆
在此情况下,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学研究方法,进入了靖江市党史方志办的视线。历史亲历者、见证者讲述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能够捕捉历史的关键时刻,并表达讲述者的情感体验,在触动内心感受、唤起情感共鸣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2022年,在靖江抗日民主政权移驻弯腰沟的整整80年后,靖江市党史方志办组织实施“党旗红遍弯腰沟”口述历史与影像记录项目,以抗战时期党在靖江市季市镇弯腰沟民主政权建设为主要内容,挖掘整理、宣传弘扬中共靖江县委领导下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
“与时间赛跑”的苦与甘
“党旗红遍弯腰沟”项目一经诞生,立刻被赋予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底色。
在郭寿明老人家中进行采访
在正式立项前,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开展了全面调研,梳理与弯腰沟相关的红色书籍、回忆文章,筛选查证各类线索上千条,确认了有效信息106条,包括靖江抗战的亲历者、亲见者和亲闻者。他们仿佛满天星辰一般遍布大江南北,大多已是八九十岁高龄,其中还包括了二十多位百岁左右的老人。
项目组立刻意识到,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
在医院采访陈新农老人
项目组迅速行动起来。三年多时间,他们以靖江为始发地,辗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5个城市,采访亲历者24位、亲见者14位、亲闻者68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满腔热忱,高质量完成了音像资料采集、文稿编撰和录入工作。这其中,既有重大事件重大瞬间的补充与见证,也有地下工作、历史细节的首次讲述与披露,更有对英雄先烈的追忆与缅怀。无论寒冬酷暑,项目组无数次奔赴受访人的庭院里、客厅中、病床前,无数次不知疲倦地端起拍摄设备和记录本。
项目组的一位成员曾动情地说:“在安享晚年的平静时光中,老人们仿佛在坚守一个漫长的等待。”这些大部分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接受访谈时语言清晰、叙述有序,许多访谈对象还提供了往年所写的史料,以及轻易不露的私人相册和珍藏物件。一位叫作郭保才的老人,1929年生,1944年入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小百余场战斗。郭老口述还原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靖江诸个有名的战斗,讲到自己当文化教员的经历时,郭老还当场兴致勃勃地唱起了教战士们唱的歌。这样的情景让项目组萌生出用歌声传承记忆的想法,专门为郭老进行革命歌曲的录制,形成了“用歌声点亮歌声”专题系列宣传成果。
郭保才老人在采访中向镜头敬礼
一些年事已高的老人,由于时间久远、记忆衰退、健康原因,不能够完整地叙述,项目组采取了由口述人子女在旁协同转述的方式。无论是靖江独立团、靖江县公安局短枪队的后代,还是地方干部、地下工作者的后代,他们高举父辈旗帜,动情讲述,寻根前行。期间,项目组采访到一位将近百岁的老人袁秀英,她的儿子牵着老母亲的手促膝而坐,讲述当年的故事。当儿子讲到在战斗中,战友为了安全准备牺牲幼子,而年轻的袁秀英一把夺过武器安抚孩子的故事时,原本连自己年龄都记不住的老人却突然抓住儿子的手,头脑清晰起来,激动地讲述起这段往事。在场的人无一不湿了眼眶,深深为老人植根于灵魂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项目的成果与未来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深情告白。作为赓续历史、传承文化的直接践行者,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努力将热爱化作坚持,将“党旗红遍弯腰沟”项目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022年6月21日,采集团队在弯腰沟采访
经过日夜奋战,项目组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批可见的实际成果:一部17分钟的先导片,一系列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新媒体宣传推文,一本62.6万字的《党旗红遍弯腰沟》同名出版书籍,一个累计155小时的音像资料数据库。这个为时三年多的项目,锻炼出了一支精诚奋进的党史干部队伍,他们挖掘出一批“平民英雄”,让那些艰苦而又火红的生活、朴素而又炙热的情感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记。项目形成的文献和音像记录,以及由受访对象提供的珍贵的私人资料,弥补了过去档案史料的不足,为靖江的地方党史正本提供了有益补充,让地方党史变得更加鲜活、更有滋养,也为靖江红色文化传承与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
“党旗红遍弯腰沟”项目述的是历史,叙的是奋斗,探索的是真理,启示的是当下,照亮的是未来。下一步,靖江市党史方志办还将继续用好这些丰富鲜活的素材,以传播力、感染力为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新媒体推文创作,生动形象地讲好弯腰沟的故事;将设计开创新型教育课堂,让口述历史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校园,让广大党群接受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生动教育;将结合关键时间节点,采用宣讲、展览、点播、对话等方式,举办相关纪念活动,以丰盛的文化大餐惠及更多党员群众。
《党旗红遍弯腰沟》全书共62.6万字,按专题分九章编排,原汁原味收录106位访谈对象口述内容,并将数篇历史亲历者早期回忆文字附相关口述历史之后,以延伸阅读。为让内容更加详实准确,口述文稿在整理和校阅过程中,均经受访对象再次确认和修正,确保重大史实无误、细节清晰鲜明。全书共收录480幅全彩配图,尤其对受访对象提供的珍贵老照片、口述过程中的精彩瞬间等,都进行了突出表现。本书最后单立附录,收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以存史资政育人。希望这本精心筹备的书籍,能够以精神之美、文史之美、印刷之美,在融媒体时代成为一份广大读者喜欢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