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钢刀——记活跃在江苏境内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党史资料与研究》2010年第2期论文精选
来源 :  15:58:02

  刘晓东

大革命失败以后,江苏地区的革命斗争形势和全国一样也曾处于低潮,然而,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他们重新站立起来聚集起革命的武装。1930年,在江苏通海如泰地区,就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劳苦大众自己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按照党的指示,这支工农队伍坚持武装斗争,打土豪,惩恶霸,狠狠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它像一把钢刀插在敌人的心脏。

一、在血雨腥风中组建的工农革命武装——红十四军

江苏通海如泰地区包括南通、海门、如皋、泰兴、泰县、靖江等县。192911月,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省委农委书记陈云作了《江苏农民运动的趋势和今后斗争》的报告。报告中说:“南通、如皋、泰兴等地已发展成为游击战争的形势,有的甚至有红色乡村的存在;江苏农民运动发展到这个地步,虽然还有缺点,但它的确是广大贫苦农民为切身利益需要的斗争。”也是在这次会议期间,通海如泰地区党的负责人李超时、刘瑞龙等汇报了通、海、如、泰地区的工作和游击运动的情况,详细介绍了南通特区委员会成立以来,如何开展农村工作,建立红军部队和游击根据地等等斗争情况。并强调,由于各县党组织深入群众,指导斗争,扩大武装,将斗争重点放在开展游击战争上,还积极筹备成立赤卫队。用仅有的少量武装打击土豪劣绅,缴获了一批敌人武器,壮大了力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形势已大为好转,党所领导的小规模武装纷纷建立,有了很大发展。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江苏省委书记李维汉,省委常委李富春,省委候补常委、农委书记陈云和省委军委书记李硕勋等听取了这次汇报。

根据通海如泰地区革命形势的逐步好转和武装斗争的实际需要,中央军委和地方党组织的负责人越来越明显地认识到,将各地分散游击性的武装组合成为能统一配合作战的红军队伍,已基本成熟。为此,中央军委决定继中央苏区红十二军、浙西南红十三军之后,在苏北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

1930120,中共江苏省委给各地党组织发出《为中央“扩大红军问题信”致各地党部》的通知,这个通知再次强调说:“在江苏各县发展游击战争和建立红军,必然是最迫切需要的工作。”“建立和扩大红军,”“是江苏各县党部现时的任务”。根据这一通知,2月初,通海区的南通、如皋、启东、海门5县县委书记举行了一次联席会议。会议一致认为,要通过“游击战争、地方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形成割据的前途”。因此,为了开展游击战争,则应“建立红军”,“扩大斗争区域”。

随着筹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193032,筹建中的红十四军首先公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十大政纲》:1、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2、没收帝国主义在华的工厂、企业和银行;3、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军阀国民党政府;4、建立工农兵苏维埃代表会议政权;5、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6、实行八小时工作、增加工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险等;7、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8、改良土兵生活,分给土地和工作;9、取消军阀在地方强征的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累进税;10、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苏联。“十大政纲”的提出,已经表明江苏党组织公开打出了红十四军的旗帜。326,在通海区5县县委联席会议上,中共通海特委正式宣告成立,统一领导南通、海门、启东、如皋、泰兴等县党的工作和游击战争。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也明确决定将原南通东区和如泰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并先后派何坤、徐德、张爱萍、何杨、宋奇、黄火青等一批熟悉军事的干部来通海地区负责红十四军的组建工作,任命何坤为军长、董畏民为政委。不久,又派通海特委书记李超时兼政委,薛衡竟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余乃诚。

43,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了有数万军民参加的红十四军建军大会,正式宣布红十四军成立并举行阅兵式。黄桥等地方圆几十里内的赤卫队员、农会会员、妇女会员、少先队员们,带着鸟枪、土炮、大刀、长矛、梭标、火药枪、铁叉等各种武器,奔向贲家巷参加大会。盛大的军民集会会场上红旗招展,刀枪林立,锣鼓喧天。会上宣读了《告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书》,郑重宣告其部队的性质及奋斗纲领:“我们是工农的武装,我们是工农政府(苏维埃)的卫队,我们誓死执行全国第一次苏维埃大会的政纲,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干涉!所有这些任务,须要广大工农群众的努力,不仅拥护刚才生长出来的红军,并要踊跃的参加红军。工农兄弟们,我们紧握着手,与反动的国民党及其主人帝国主义战斗。”从此,革命武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进入了一个新的和更加猛烈的阶段。

二、红十四军转战通、海、如、泰地区

红十四军成立以后,原通海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为第1支队,支队长刘廷杰、副支队长仇建忠,政委俞金秀,下辖第1、第2两个大队。如泰地区的红军编为第2支队,支队长由何坤兼任,政委黎昌圣,下辖第1、第2、第3大队。全军500余人。

在党的领导下,这支革命武装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他们转战通、海、如、泰地区。从19303月至9月,先后进行了近百次战斗,规模从数十人、数百人,多至数千人、上万,甚至数万人。无论结局胜负或战果大小,参战的红军指战员与赤卫队员以及革命群众,都表现出英勇、顽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仅在19305月,红十四军在通海地区就接连发动了攻打四甲坝、四杨坝、骑岸镇公安支局、奇袭余东镇等战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20发动的震动南通全县的汤家苴战斗。战斗打响后,各路赤卫队和群众拿起各种土制武器,加入到红军队伍中。当时,南通东乡地主的巢穴汤家苴周围有一条30多米宽的河,只凭吊桥出入,南北有两座碉堡,易守难攻。地主反动武装龟缩在碉堡里疯狂地向红军和群众射击。红军战士英勇地打开碉堡外的铁门,然后放火焚烧碉堡。南北两座碉堡里的敌人在红军的猛烈攻击下一起逃了出来,缩到最后一个据点去了。这一仗,红军击毙反动地主武装六七十人。

与此同期,如泰地区的红军也与敌人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为激烈的一次是1930416,红十四军第2支队在军长何坤的指挥下攻打如皋西南敌人重要据点老户庄。当日夜晚,第2支队的3个大队,加上赤卫队和自动前来支援的群众万余人,在夜色掩护下分3路向老户庄发起进攻。由于敌军火力很猛,加之河水又深,红军虽多次进攻,但均未奏效。为此,军长何坤很快调整了进攻部署,集中红军3个大队从东面主攻,西南、南面由赤卫队佯攻。军长何坤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坐镇指挥,并用手提式机枪把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然而,在惨烈的战斗中,何坤却不幸胸部中弹,英勇牺牲。红十四军的抗敌壮举,震撼了苏北大地。正如张爱萍在一首题为《红十四军》的诗中描述的:“闯过重重关渡险,通如靖泰首揭竿。工农暴动今作主,枪杆紧握掌政权。围攻白狗老虎庄,忙打土豪又分田。红十四军挥铁臂,苏北惊雷震江南。”同月24日,军参谋长薛衡竟在攻打泰县顾高庄敌据点时也壮烈牺牲。军部两位领导人相继牺牲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5月下旬,江苏省委任命李超时为军长兼政委。

后来,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胜利发展,红十四军正式改编为军、师、团、营建制,同时加强军训和军纪教育,部队战斗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地跨7县的通海、如泰两大游击区。在游击区内,红军协助地方党组织,广泛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与方针政策,在部分地区还进行了分配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尝试。两大游击区的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都获得较快的发展,赤卫队也发展到数万人。红十四军创建后仅仅几个月,即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使通海如泰地区的革命烈火形成燎原之势。

三、红十四军在军队建设方面的成果

红十四军是江苏境内我党领导的第一支较成熟的、正式的红军武装。与以往红军游击队、赤卫队相比,红十四军在频繁、紧张的军事行动期间,比较重视军队建设,使这支部队具有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诸多特点和职能。

(一)坚持党对红军的领导,初步建立政治工作制度。红十四军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的,中央作出建立红十四军的决定后,中共江苏省委直接派出何坤、徐德、黄火青等一批熟悉军事工作的干部到部队担任重要职务。同时,为红十四军开展武装斗争的需要,省委还陆续向红十四军活动的地区输送了各方面的得力干部。省委不仅在组织上为红十四军选派干部,并且指示地方党组织协助其发展壮大。红十四军组建以后非常注重加强党的建设,他们在部队中建立了党团组织,设立了政治委员制度,建立了政治机关,如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各级士兵委员会等。在军队内部还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发扬政治、军事民主作风。每次重大战斗后,部队指战员都要发扬军事民主作风,及时总结战斗经验。广大官兵还利用战斗间隙开展练兵,互教互学。在经济方面,他们提倡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红十四军建立之初,官兵每月领6元钱,只相当于如泰红军初期官兵月饷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但何坤军长认为仍然偏高,他动员大家,每月自觉地只领3元零用钱。此外每人仅发一套布单衣。在群众家里吃派饭,从干部到战士都和群众一样吃粗粮杂粮,坚持不搞特殊化。

(二)建立严格的军事秩序、纪律和规章制度。红十四军军部成立后,将通海如泰地区的红军武装进行了整顿。当时,部队的成分主要是起义农民和沿海贫苦的盐民、渔民。他们长期生活艰难、苦大仇深,与当地群众有着浓厚的血肉联系。但是,包括许多干部在内,他们都缺乏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自由散漫的习气也比较严重,因而战斗力较弱。同时,部队里也存在着缺乏政治工作,单纯军事观点严重,组织纪律松驰,若干单位组织不纯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红军的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面对敌人拼凑通、海、如、泰、泰、靖6县的反动武装,向红军发动“包剿”的紧急形势,红十四军党的组织和广大干部一边指挥作战,一边进行了大量艰巨细致的整顿工作。同时,部队建立了严格的军事秩序、纪律和规章制度,加强了纪律教育,对违反纪律的人,根据情况,分别进行教育或纪律制裁。通过一系列政治教育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19303月,红军攻下四杨坝后,连反动报纸也承认:人民悬挂红旗,商铺照常开门,无甚骚扰。

四、参与根据地建设,加强部队整编,扩大红军的影响

坚持根据地建设是巩固武装斗争的基础。19302月初,在通海区召开了南通、如皋、泰兴、启东、海门5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会议根据省委的指示,针对前一阶段红军游击队中存在的某些组织、作风不纯和纪律涣散的现象,提出了具体的纠正意见。同时,建立健全了部队的军事、政治领导机构,严明军纪,进行正常的军事、政治训练。游击队开始逐步具有军队的规模。红十四军成立后,在组织上还处理了一些混入部队的作风十分恶劣的富农分子和流氓分子,同时,吸收了一批失业工人、贫雇农和赤卫队员参加红军,纯洁了部队,并从斗争中选拔了一批工农积极分子担任小队以至大队的干部。同时,部队注重开展了政治教育,“把党的理论与策略配合工作的经验向队员们解释、讨论,坚定他们的政治认识”。部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战斗力大大加强。

随着红十四军军事斗争的胜利发展,通海、如泰两块游击区域不断扩大,根据地建设得以不断增强。当时,根据地中心区约125平方公里,地跨启东、海门、南通、如皋、泰县、泰兴、靖江等县。通海游击区以南通东五区为中心,西接中五区,北到如皋东乡的掘港、马塘、大豫公司(今均属如东),东至南通的六甲,南至海门十二匡等地;如泰游击区以如皋的江安、卢港、镇涛为中心,西起泰兴的广陵、黄桥、古溪,东达南通的平潮、九华山和如皋的白蒲,南抵长江边,北至泰县的蒋垛、顾高庄一带;启东大队活动于圩角、二厂、永兴、曹家镇、大兴、大同、下和合等地。为了斗争的需要并使红军赤色区域向着中心城市、交通要道发展,省委又派出张世杰等军事干部到红十四军工作,并决定以正规军的编制对部队进行整编。19306月,红十四军整编为两个师。第1师由第2支队改编而成,师长张世杰、政委黎昌圣,下辖3个团和一个师直教导队。第2师由第1支队改编而成,师长秦超,政委兼参谋长黄火青,政治部主任陈雪生,下辖3个营。军长何坤牺牲后,由政委李超时兼军长。部队整编后,李超时仍任军长兼政委,其通海特委书记一职,由刘瑞龙接任。

红十四军在苏北活动时期,正是全国土地革命深入开展之际,因而“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就成为红十四军和地方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1930326,通海地区5县县委联席会议作出重大决议:“在群众斗争剧烈的地方,必须尽快把苏维埃建立起来”,“目前就应当领导群众没收土地,重新分配土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开展,使黄桥、古溪、横垛等地区的农民分得了土地,翻了身,由此推动了其它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支援了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再有,红十四军从成立起就执行“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等任务,干部战士在作战时是战斗员,在平时又是群众工作的宣传员和组织员。红军部队在作战间隙和驻扎时,积极协同地方党组织和农会宣传红军十大政治纲领,宣传革命法令,毁弃封建契约,把恶霸地主的粮食衣物分给贫苦群众。在中心地区协助地方成立苏维埃,支持地方党组织和政府重大活动等,也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红色政权。在红十四军的参与和支持下,江安、卢港等中心区,已初具根据地的一些特征和功能,乡一级基层政权建设也得到加强,并在若干乡曾进行了建立苏维埃政府等尝试。由此表明,经红十四军大力开辟,苏北游击区域得到很大巩固和扩展,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19304月,《目前全国苏维埃区域及红军游击发展形势略图》中,如泰和通海红军游击区被列为全国15块红军游击区之一。

五、红十四军的斗争实践给予的历史启迪

红十四军在苏北这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脏地区纵横冲杀,历时半年多,狠狠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地方地主阶级势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了革命思想,使反动派感到震惊和威胁,使江苏人民感到振奋和鼓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红军战士在江海平原挥戈驰骋,使地方反动当局与地方豪绅一片慌乱。他们甚至惊呼红军“声势浩大,羽翼将成”;他们认为红军的活动,动摇了“党国基础”,“关系甚大”。处在特定地理位置的红十四军,离南京“仅一日之程,实为畿辅之患”。可以看出,红十四军像一把钢刀插在敌人的心脏,对国民党反动派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因而被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视为“心腹之患”。正因为如此,国民党赶紧调兵遣将,集结重兵加紧了对红十四军和革命群众的镇压。

鉴于红十四军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气势,原驻于通海如泰地区国民党第5师第13旅的两个团大部急忙发动了“围剿”。同时,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又命令省警察总队总队长李长江率省警队到通如一带“剿共”,组织各县联防;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所部第5师第14旅一部也被派到南通,协助地方军警进攻红军;海军亦派陆战队赴通海地区参加作战,并出动多艘军舰封锁长江;地方武装“白龙党”,“联庄会”、“保卫团”纷纷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一时间,各种反动武装联合起来,发动了对红十四军的一次次“围剿”。处于敌人重兵包围下的红十四军,战斗频繁而艰苦。红军每取得一个胜利,都鼓舞了浴血奋战的指战员们的士气,也给期盼红军胜利的人民群众带来希望。但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尚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910月间,红军主力部队被打散,许多同志在作战中英勇牺牲,少数同志转移至中央苏区,还有一些隐蔽下来继续战斗。此后,从1930年底到1933年间,江苏省委曾多次派同志到通海如泰地区进行恢复工作,但都没有成功。

红十四军的失败,有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特别是由于通海如泰处于敌人统治的腹地,敌人便于调集兵力,就近组织“包剿”。据不完全统计,敌人用来进攻红十四军的反动武装,包括正规军和地方部队在内,不下万余人,无论在人数和武器装备方面都大大超过红十四军。从主观上说,除了缺乏经验、组织不纯等因素外,随着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客观斗争形势的逐步好转,本来已在党内滋生的“左”倾冒险主义思想也在江苏有所表现。受“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影响,中共江苏省委、通海特委对红十四军提出“会攻南通、截断长江,进攻上海、南京”等力不能胜的行动计划。在“左”倾思想的支配下,红十四军不断遭到挫折。正如刘瑞龙在《关于红十四军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强调说:“红十四军的失败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从主观上说,当时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特别是在她的后期受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加上我们缺乏经验,是主要原因。因此产生了不懂得正确分析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过高估计革命力量,往往提出环境不允许的幼年红军力不胜任的任务,对于领导武装斗争、发动群众、建设游击根据地缺乏完整的正确的政策和经验;对于城乡配合、争取一切可能的力量,分化瓦解敌人内部,都缺乏经验。我们执行‘立三路线’,也是缺乏经验的一种表现。”

红十四军从建立、发展到失败的历程,使通海如泰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教育,得到了十分惨痛也是十分宝贵的教训。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所有这些错误,对于我们的党,我们的革命和战争,当然是不利的,然而终于被我们克服,我们的党和我们的红军是从这些错误的克服中锻炼得更加坚强了。”

红十四军解散10年之后,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挺进苏北,就选择了通海如泰地区。新四军一句“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很快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并很快站稳了脚跟,建立起巩固的苏中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武装斗争虽然只坚持了7个多月,但它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它是江苏唯一的一支正规红军,在全国是最后一支红军系列。红十四军在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卧榻之旁掀起的武装斗争,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心造成了极大威胁,它的活动区域跨越7县,象一把尖刀插在敌人的心脏,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央苏区红军的斗争,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对全国革命运动起到了配合作用。它在通海如泰地区传播了革命种子,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在通海如泰人民中宣传了党和红军的主张,传播下了革命种子;它在游击区域内率领农民砸开了几千年套在身上的枷锁,引导农民群众热烈拥护共产党和红军,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培养、锻炼了一批坚强的革命领导干部。红十四军所表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勇献身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给后人起了极大的鼓舞、激励作用,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和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