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毛泽东的史学成就(节选)
彭 安 玉
来源 : 《党史资料与研究》2014年第1期 11:55:47

  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以其不朽的传奇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作为一代历史巨人,毛泽东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而历史可以说是他的至爱。他一生爱史、读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恢复了长期被颠倒了的历史,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奠定了历史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史学史上,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曾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把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和某些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看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历史的主角,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梁启超就在1902年所撰《中国之旧史》中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毛泽东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将颠倒了的历史彻底地颠倒过来。实际上,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在北伐战争期间,当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却被人指责为“痞子运动”、“糟得很”时,毛泽东经过深入调查,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肯定农民运动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意义,称农民运动“好得很”,并断言:“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显然,毛泽东已经找到了“谁主沉浮”的答案,这就是人民群众!1927年秋收起义,毛泽东创立了第一支工农革命军。在诗词中,毛泽东说:“军叫工农革命,旗叫镰刀斧头”。从此,中国革命因为工农的加入而获得了不竭的力量。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四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经验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毛泽东认为,人民大众代表着社会的主流,历史活动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书写了人类历史。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更进一步指出:“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从此,在“正史”上被污蔑为“流寇”、“暴民”、“群氓”、“盗匪”的人民革命,获得了正确的评价;千百万名不见经传的劳动人民,成了历史发展的主角。

  二、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强调“古为今用”,推动了历史科学的发展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饱览史书,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功底。投身革命后,他将其历史知识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事实上,无论党内党外,无论国内国外,凡与毛泽东有过接触或读过他的著作、听过他报告的人,几乎一致认可毛泽东渊博的历史知识。在《毛泽东选集》130多万字中,他旁征博引历史文化典籍可谓信手拈来,诸如《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礼记》、《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等等;涉及的历史人物更是比比皆是,诸如孔子、孙武、陈胜、司马迁、曹操、韩愈、李林甫、朱熹、秦桧、朱元璋、刘瑾、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哥白尼、达尔文、华盛顿,等等。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同样可以读到他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点评,读到他不忘曹操东临碣石的遗篇,读到他对“霸王别姬”的历史警示……

  毛泽东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与那些信而好古、钻到故纸堆里出不来的人大相径庭;同那些言必称希腊而对于自己国家历史一点也不懂或知之甚少的人,也完全不同。他主张对历史进行具体的分析,“古为今用”,反对割断历史的虚无主义,认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历史遗产。他反对盲目崇古,也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指出:“我们必须尊重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1960年12月24日,毛泽东同代表团的谈古巴妇女代表团和厄瓜多尔代表团谈话时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我们要注意区别封建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时期的东西。当封建主义还处在发生和发展的时候,它有很多东西还是不错的。反封建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全部可以无批判地利用的。封建时代的民间作品,也多少还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毛泽东这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辩证分析和科学态度,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学科学的发展。例如,他通过对中华民族史的宏观分析,揭示了中国历史也遵循着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进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揭示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重要特征——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有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有酷爱自由、富于革命的光荣传统,有敢于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坚强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能力;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而发展缓慢的原因,指明了中国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与发展生产力的紧迫性;阐明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确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目标、道路、动力、策略与方向,等等。

  三、充分重视发挥史学功能,并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毛泽东研习历史,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鉴古知今、推导未来,正确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为此,毛泽东曾经多次向全党发出“学点历史”的号召。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着重强调:“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再次号召:“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果来。”

  1958年,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党面临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又一次向全党发出了“学点历史”的号召。

从毛泽东多次强调“学点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而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实际”,就必须重视学习历史,发挥史学功能,并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1944年,为纪念李自成起义胜利300周年,郭沫若作《甲申三百年祭》,阐述了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因为领导集团生活腐化、宗派斗争而导致失败的过程,总结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甲申三百年祭》虽然是一篇历史文章,毛泽东却高度关注,并决定把它印发全党,作为整风文件,以引为鉴戒,避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5年7月4日下午,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畅谈“历史周期律”,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甲申三百年祭》与“窑洞对”对毛泽东思考如何在夺取政权后防止重蹈李自成式的失败覆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郑重提出了“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当着中央和大区的一些负责同志的面说:新中国快要成立了,我们这些人将来都是要上历史的,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那样,要约法几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1951-1952年发动“三反、五反”运动、1957年发动旨在克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62-1965年发动“四清”运动……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围绕一个目的:跳出历史周期律!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参考书目: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④ 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