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洪锦华
来源 : 《世纪风采》2018年第3期 08:20:00

 

我天生不爱唱歌,却唯独对这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情有独钟,哼唱之中,常常对美丽的大草原产生憧憬。后来机缘巧合,我成为江苏省第五批援疆干部总领队,进驻新疆伊犁三年,期间还担任伊犁州党委副书记。置身于天高云淡、苍茫无边的大草原,一种身处茫茫天地间对自然的巨大敬畏和感动深深地触动了我。在伊犁的三年时光是我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轨迹,伊犁成为了我的第二家乡。正如歌中所唱:“如今迈进这回家的门,忍不住热泪激荡的心。”冥冥之中,我和我的援友们与新疆伊犁注定就有个约定,这首歌正是我们援疆干部对伊犁深厚感情的真实写照。

牢记使命,奔赴伊犁

人的一生会作出无数次选择,但有的抉择会让你终生难忘。

2005年7月初的一天,我正随扬州党政代表团在山东青岛学习考察,途中省委组织部的一个电话让我一下子心绪难平。省委决定让我赴新疆工作,担任江苏省第五批援疆干部总领队,并要求立即到省委报到。我当时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但作为一名被党培养多年的干部,我十分清楚,省委既然已经决定了,那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必须服从组织的这个决定。因此,我当时就在电话里果断回复:“我坚决服从省委的决定,一定全力以赴把援疆工作干好。”

话虽然这么说了,但内心终究有些忐忑。奔赴遥远的新疆,面对的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面临的是陌生的工作环境,与扬州比肯定相去甚远,干好了是职责所在,干不好就愧对省委的信任、愧对组织赋予的使命。当晚,我拿起电话,把情况告诉了妻子,想从她那里寻求一点精神上的慰藉。不愧是患难几十年的夫妻,妻子很了解我,幽默地对我说:“我家要出现代张骞啦!我完全支持你援疆,相信你不辱使命!家里有我呢,你就放心去吧。”说实在话,妻子的理解和安慰,让我十分宽心和感动。当时,在南通老家的老父亲已84岁,老母亲年近八旬,身患重病,刚做完癌症手术,正在康复中。女儿远在美国读书,妻子的身体也不算硬实。我去援疆后,真的就变成一家四方了。所有这些牵挂,都被妻子几句体贴入微的话融化了。

第二天,我匆匆赶回扬州。晚上刚到家不久,家里电话就响了,拿起话筒一听,竟然是时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国生打过来的,着实出乎我的意料。王部长在电话里说:“老洪啊,省委省政府很信任你,过几天省主要领导还要亲自对你进行任前谈话。不要有什么担心,江苏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家里有什么困难尽管提。”这话像一股和煦春风吹进我的心田,我当时真的很激动,心潮起伏。面对组织的关心,我再次郑重表态:“请王部长放心,感谢组织的信任,坚决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援疆重任!家里没有任何困难!”王部长的电话,更加坚定了我援疆的信心和决心。

几天后,省委主要领导对我的援疆任前谈话如期进行。面对省委省政府的托付,我刻骨铭心地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援疆不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扶助工程,而且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使命,对每一位援疆干部来说都将是一次磨炼和考验。

8月11日,我们江苏第五批援疆干部踏上从南京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我预感到,自己最波澜壮阔、最精彩绚丽、最充满考验的人生开始书写了。

勤奋工作,融入伊犁

从踏进伊犁大地的那一刻起,我就时刻警醒自己,务必牢记使命、谦虚谨慎,真正做到“有志而来、有为而归”。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和其他援友们一起苦、一起乐,精诚团结、携手共进,尽最大努力进行调查研究、招商引资、服务百姓,在理念援疆、经济援疆、民生援疆、文化援疆上奋力开拓,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1.调查调研——理念援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踏进伊犁大地的那一刻起,调查研究和理念援疆工作就开始了,而且伴随着三年的援疆过程。

初进伊犁,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我便马不停蹄对伊犁州直10个县市进行了为期21天的实地调研。行程4000余公里,参观考察140余家单位,听取30余家的工作汇报,并写下了6万余字的笔记。调查研究使我较快较好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明确三年援疆工作思路和目标提供了依据,打下了基础。

在调研考察中,我亲身感受了伊犁经济发展的滞后。2004年,整个伊犁州的地方财政收入才15.5亿元,支出却要54.8亿元,入不敷出,缺口部分靠国家转移支付、自治区专款、财政返还、财政上解来填补。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伊犁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优势,实现伊犁又好又快发展?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就显得迫在眉睫。为了把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传播给伊犁干部群众,转变他们的发展理念,我们从一开始就努力开展教育培训、理念援疆工作。

首先,作为总领队,我率先垂范。在多个重要会议、座谈交流会、州党校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我先后进行了《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对伊犁的启示》《加快伊犁经济发展意义特殊》等讲话或专题讲座,撰写了《对推动伊犁州直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思考和建议》等7篇调研考察报告,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受到州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重视和采纳。

其次,把培训伊犁干部作为理念援疆的一项关键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拓培训渠道,为提高伊犁干部素质、加强伊犁干部队伍建设牵线搭桥,提供优质服务。在三年援疆岁月里,伊犁州共派出2100多名干部到江苏培训或挂职锻炼。人事局的对口培训还由内地延伸至境外,组织了两批人事干部赴香港参加培训。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请进来”,多次邀请沿海地区的专家学者来伊犁讲课或举办论坛,并在伊犁举办以“和谐社会与少数民族道德教育”为主题的第5届中国道德教育论坛,带来了一波波的新理念碰撞。我们援疆干部还亲自为伊犁干部授课,为伊犁州教育工作者举办了12次讲座。

再次,我们围绕伊犁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积极主动地建言献策。共提出1000多条建议;撰写200多篇调研报告、理论探讨等各类文章,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在2007年伊犁州党委组织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我们结合十七大精神的学习,针对伊犁的发展进行专题讨论,发表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得到了州党委的重视。

第四,我们把江苏的先进理念和好做法好经验与伊犁州的实际相结合,放手开展工作,使伊犁州多项工作跨上了新的台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对分管的旅游工作提出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自然生态绿色旅游、跨国边境红色旅游、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和冬令时节白色旅游”的思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以切实可行的思路举措推动了伊犁旅游业的发展。

2.招商引资——经济援疆

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我们深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伊犁经济输血,并努力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是援疆工作的第一要务。一进伊犁,我们就在充分调研考察、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对招商引资目标任务进行了充分讨论,制定出了三年经济援疆目标:为伊犁州直至少完成招商引资10亿元以上,其中试点县霍城完成3亿元以上的招商任务,有援疆干部的7个县各完成1亿元以上的招商任务。2005年10月,我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援疆干部全体会议,明确了10亿元招商引资任务,而且细化落实责任到人,完善奖励激励制度。

江苏援疆干部先后组织率领伊犁州及各有关县市代表团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陕西等地开展上门招商活动,全面宣传、推介伊犁的优势资源和重点招商项目,积极参加西洽会、哈洽会等重点招商展会。共引进项目80多个,到位资金25亿元,大幅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办的10亿元的工业招商引资任务。此外,我还利用伊犁州党政代表团赴江苏考察访问的机会,在扬州、徐州、南京等地组织了4次大型招商活动,近500家企业参会,签订投资合同及投资意向达40多亿元。在第15届、16届乌洽会上,作为伊犁州直团长,我带领企业参会签订了179个合同,成交额114.43亿元;参与第11届西洽会签订的项目成交额达9.16亿元。

招商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这些项目的引进投产不仅为伊犁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维护和促进了伊犁州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

3.服务社会——民生援疆

服务新疆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江苏援疆任务的重中之重。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各派出援疆干部的地方和单位对民生援疆工作十分重视。2005年,我们刚进新疆伊犁的时候,省委省政府就决定给予9000万元的援疆资金以及10辆依维柯汽车。随后,时任省长梁保华又率各有关市和省直部门领导来伊犁,落实了各市的援疆资金,当年就到账1.5亿元,为3年民生援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援疆干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个人资源,不断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三年共争取到江苏各级援助资金2.443亿元(含物资与培训)、中央有关部委项目资金1.72亿元。

我们争取到的援疆资金共援建了160多个社会民生项目,包括130个基层组织阵地、17所学校、3所乡村卫生院和5个基础设施项目等。重点项目有伊犁州江苏远程教育中心综合楼、伊犁州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伊犁江苏妇幼保健院病房综合楼、伊犁州120急救中心、伊犁州广电传媒中心、霍城县清水河江苏工业园区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综合服务大楼等。在项目建设管理中,我们多次进行督查,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一发现问题就及时整改,不拖尾巴,不留后遗症,做到援助方满意、受援方满意、建设方满意和用户满意。这些项目为伊犁经济社会事业以及党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总领队,我觉得自己应该比其他援疆干部想得更多一点、做得更好一点。3年间,我个人累计争取民生援助资金约1600万元,争取到扬州市援助伊犁州建设州妇女儿童中心、援助昭苏县修建汉家公主刘细君墓、援助特克斯县建设八卦城博物馆书画长廊,援助特克斯县民族中学购置教学设备和仪器,争取到扬州市近30个部门为伊犁州有关单位解决办公经费、办公设施、交通车辆不足问题,争取到扬州市、南通市支持伊宁市新建7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争取到扬州江都市为伊宁市建成1所希望小学和1所社区办公用房,联系南通市、扬州市、常州市为伊犁州歌舞团到当地演出提供资助。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我们第五批江苏援疆干部中的18位医疗专家对伊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分布在伊犁的4所医院,按照“以临床为基础,科研带动教学,加强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两地间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打造一批带不走的援疆干部”的思路,在资金、设备、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推动伊犁州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被伊犁人民誉为生命的保护神。

4.民族团结——文化援疆

我们援疆团队进疆后,十分注重文化援疆,广泛宣传伊犁,努力提高伊犁的知名度。在这方面,江苏省委办公厅、宣传部、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出版局、省文联、省作协、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及相关市县给了我们大力支持。苏伊两地文化交往成果丰硕,组团互访数百余次,交流人数达1.1万多人次,缔结友好单位220多个,缔结友好关系的面广、量大、层次多、效果好,产生了全省、全面、全力援疆的效应。

我们援疆干部在苏疆两地的媒体上发表了大量宣传伊犁的散文和摄影作品。旅游局的援疆干部组织建立了伊犁州官方旅游网站,为大力宣传推介伊犁旅游搭建了更好的平台。霍尔果斯口岸的援疆干部搜集大量资料撰写出版了《中国西部百年口岸——霍尔果斯》一书。我们援疆团队还围绕民族团结、文化援疆主题,进行了大量课题研究,积极撰写宣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各族人民生活风情的文章。我们主持的重点课题多次获奖,《文化认同,构建和谐边疆建设之魂》《西域和西汉由联络、联合到联为一体的历史进程——新疆是如何成为祖国大家庭成员的》等一批较有分量的文章广受好评,宣传边疆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80多篇。

教育扶持是文化援疆的重中之重。三年援疆签订合作协议最多的是教育,最大的援助项目在教育。在项目支持上,我们援疆团队援建了17所学校、幼儿园,建成了最大的援建项目——伊犁州江苏远程教育中心。该中心同时承担了伊犁州职业教育中心的功能,极大地改善了伊犁州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在合作交流上,我们重点促进苏伊两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伊犁职业教育水平。我们努力推动干部挂职锻炼的落实。每年选送一批伊犁州职业教育系统的中层干部或教学骨干到江苏挂职锻炼,通过挂职锻炼提高伊犁职业院校师资水平。2005、2006年,伊宁卫生学校就先后有8位教学骨干到南京卫生学校进修学习,伊犁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8位专业教师到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金陵科技学院进修学习。东南大学连续两年选派教师到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支教,重点培训教师和协助开展教学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则接受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来进修学习。江苏选派了原金陵科技学院领导翟惟昌到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担任院长,有效提高了该校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规范管理水平。我们推动联合办学机制落地生根。伊犁职业技术学院与金陵科技学院实施“1+2”模式联合招生,伊犁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1+1”模式联办紧缺型人才大专层次高职教育试点班,伊犁师范学院与扬州职业大学采取“3+2”模式联办小学、幼教专业师资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我们还促成了江苏相关院校在教学设施上扶持伊犁职业院校。像金陵科技学院支持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新建显微镜实验室一个,赠送电脑11台。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南京林业大学向伊犁职业技术学院赠送了图书一万册,共建教学实验室一个。

通过我们援疆团队尤其是教育局的援疆干部的努力,伊犁州直县市中职学历教育招生数3年增长1倍。2007年,苏伊两地职业教育联合招生近1000人,走在全疆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的前列。如今,教育文化援疆依然在进行着。仅扬州职业大学与伊犁职业师范学院的“3+2”小学、幼教师资班(前三年在伊犁师范学校就读,后两年在扬州职大就读)就独树一帜。该班自2007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毕业500多名学生。据调查结果,这些毕业生绝大部分都已在伊犁的公办小学、幼儿园工作,专业能力强,师资素质高,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交口称赞。

无私奉献,心系伊犁

援疆三年,我和援友们延续着历届援疆干部的爱心之举,弘扬着乐善好施、扶危解困的民族传统美德,为困难家庭送去温情关怀,为重病患者带去生命阳光,为辍学少年提供资金援助,尽最大努力让弱者重新怀揣梦想和希望前行。其中,救助郑丽、库尔班江、关笑和资助20名少数民族学生,就是感人的典型故事。

2006年4月6日,伊宁三中八年级学生郑丽,在放学途中突然晕倒,送往医院被查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情况十分危急,需要立即手术,光手术费用就得7万元。而郑丽的爸爸早已重病在身,家里一贫如洗。面对巨额医疗费用,郑丽不肯治疗,要求妈妈先照顾和抢救父亲。当我从援疆干部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到医院看望了郑丽,了解了她的病情和家里的困难。回来后,在我的倡议下,给郑丽捐款的活动在援疆干部中悄悄展开,每位援疆干部都献上了一份爱心。全体援疆干部为小郑丽捐了近6万元的手术费,使手术如期举行。从那以后,我与郑丽也结下了父女一样的情谊。2008年7月,当我们即将告别伊犁之时。得知消息的郑丽连夜折叠了550颗“星星”送到我们手中,祝愿55位第五批江苏援疆干部,好人一生平安。

维吾尔族儿童小库尔班江1岁时失去了母亲,4岁时不慎跌入水渠后造成了肾积水。在这期间父亲因不堪生活的艰辛而离家出走,爷爷奶奶为了给小库尔班江看病,卖掉了伊宁县老家的房屋、土地和所有值钱的东西。2005年夏天,我们几名援疆干部来到小库尔班江的住处看望他。见到我们,6岁的小库尔班江有点害羞,一直躲在爷爷身后。当我们问他:“想不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啊?想不想上学啊?”他认真地点点头,眼里充满了渴望。为了将小库尔班江的病治好,我们安排了援疆专家进行会诊,发动援疆干部和社会各界为他捐款捐物。离开伊犁前,我再次去看望小库尔班江,他已是一名小学生了,和三年前比,个头明显长高,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2008年6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当他得知我们就要离开伊犁的消息后,和爷爷专门赶到伊犁宾馆向我赠送了一面表达他们爷孙俩纯朴心意的锦旗,让我激动万分。

关笑当时是伊宁市的一名高中生,因为双肾衰竭而失去了生活的阳光、失去了求知的快乐,少年的生命之花才刚刚绽放,却又要黯然凋零。当关笑的病情通过媒体报道后,伊犁的热心群众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关笑送去了温暖和爱心,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我和援友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决定,在发动捐款的同时,迅速开展联系肾源的工作。由援疆干部、州卫生局副局长崔伟牵头,积极与江苏省有关医院进行联系,帮助关笑联系治疗的医院和专家,联系与关笑血型相同的肾源。一场与死神追赶的救助行动,在江苏与伊犁之间接力展开。好消息一个个从江苏传回:医院已确定,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可以提供良好的治疗条件;主治医生已确定,由全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常州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亲自进行肾移植手术,可最关键的肾源却一时无法落实。而这时的关笑只能通过透析来维持生命。终于,通过多方联系,与关笑匹配的肾源终于得以解决。这一场生命的接力赛跑,也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边疆人民的各方面生活条件与江苏相比,确实存在较大落差,我们从江苏来到伊犁,有责任为伊犁的发展贡献力量,让伊犁各族人民同在蓝天下,共享幸福生活。

在我从伊犁带回的随身物品中,有一本黑皮面的笔记本。翻开笔记本,里面贴在纸上的是一张张学生的照片,照片旁边写着他们的名字、民族、出生年月和所在学校,以及他们的心声和祝福。这是我离开伊犁时,受到援助的伊宁市第十二中、十七中的20名高三学生赠送给我的。他们当中有哈萨克族的,有维吾尔族的,都是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子女。

援疆三年,我们第五批援疆干部献爱心的典型事例举不胜举,仅收到的锦旗就达20多面。与此同时,我们援疆干部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患上了甲状腺瘤,不得已进行了手术。州新华医院的援疆专家王红兵同志,身患疾病仍忘我工作,以致延误了自己的病情。来自省委组织部研究室的陈凤楼的母亲病重住院,却不愿告诉远在伊犁的他。来自省中医院的主任医师苏建明,父亲已是胃癌晚期,虽知时日不多,却十分支持女儿赴疆援疆。来自徐州的谢洪标,因过度疲劳被迫回徐州住院治疗之时,仍然惦记着在新疆未做完的工作。

不说再见,续援伊犁

弹指一挥间。在一天天忙碌而充实的援疆奋斗中,三年时光匆匆而逝。一切仿佛都还在昨天,转眼间却到了分别的季节,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三年援疆期间,我们为伊犁所做的还很少很少,但新疆人民给予我们的却很多很多。我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优秀援疆干部领队,被伊犁州党委政府记二等功一次,被伊犁新闻媒体评为“感动伊犁十大人物”,被老百姓誉为“爱心大使”。这些闪光的荣誉,凝聚着党委政府的信任和老百姓的深情,激励着我不断前行,也把我的心牢牢地扎在了伊犁这片土地上。

2008年7月2日,是我们告别伊犁返回江苏的日子。雨后的伊宁,清新如洗、天空湛蓝,远处山峦披满翠绿的刺柏和紫色的红叶李,明黄的波斯菊在街道两边随风摇曳生姿,白杨树叶沙沙作响,粗壮的榆树身姿挺拔,维吾尔大妈在葡萄架下操持忙碌。悠长的雨巷,让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极目远眺,伊犁河两岸,苹果树浓荫如盖,薰衣草、苜蓿草开出大片紫色的花朵。蓝天下,一群白鸽自由飞翔,草原上,蜜蜂忙碌飞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为了眼前这片美丽的热土,我们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眼前的一草一木总关情,1000多个日夜,与新疆同胞朝夕相处,那份血浓于水的手足情潜滋暗长。

分手的时候才蓦然发现,原来心中有太多的不舍和牵挂。“自惜妍华三五岁,已叹关山千万重”。身在江苏,心系天山,我永远眷恋着第二故乡伊犁,再次衷心祝愿第二故乡伊犁的明天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杨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