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在改革中“异军突起”
——江苏乡镇企业纪事
来源 : 《世纪风采》2018年第9期 10:08:45

 

 邹国忠

 

    1974年,我到无锡县委办公室工作,开始参与乡镇企业工作,从此结下了与乡镇企业的不解之缘。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到1993年,我奉调到省委研究室和农村工作部工作。这15年间,我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主要参与了乡镇企业的政策研究和工作部署。1993年到2000年,我担任乡镇企业局局长,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专职从事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工作,之后在省政协的几年也做过一些有关工作。30多年来,我见证了江苏乡镇企业从在改革中“异军突起”到铸造辉煌的全过程,亲身经历过不少难忘的故事。


     夹缝求生,无锡县率先发展社队企业

 

1974年在无锡县委办公室工作的时候,现在所说的乡镇企业,那时叫社队企业,口号是“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我作为县委王敏生、曹鸿鸣书记的秘书,既在县委开常委会议时担任记录,又随书记下乡跑田埂、进车间检查工作,所以比较了解情况,这一时期有三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全国各地都来无锡县参观学习,每年都有十几万人。1976年国务院在无锡县召开南方水稻会议时,国务院分管副总理带领到会全体代表参观了三个乡镇的社队企业,反响特别强烈。有位西部的县委书记说,我们那儿条条框框太多,什么时候能像无锡县一样放手发展社队企业就好了。

二是“左”的干扰仍很厉害,风险随时都有。比如那时每年岁末年初都要开“农业学大寨”会议,总结上年工作、表彰先进和部署下年工作。1975年,虽然担心会犯政治错误,无锡县委依然冒着风险开了这个会。记得当时常委商议时,县委书记义无反顾地说,我们不仅要开,而且农业、社队企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人数要增加,规格要提高,出了问题由我来承担。几个副书记纷纷站起来说我们一起承担,气氛挺悲壮的,在场的我不由热泪盈眶。

三是省里十分重视无锡县的经验,尽可能给予支持和推广。比如,1975年省革命委员会调查组认真调查和肯定了无锡县的社队企业,并在《红旗》杂志发表了《大有希望的新生事物——江苏省无锡县发展社队工业的调查报告》。

 

一包三改,掀起全国乡镇企业第一轮改革热潮

 

我到省里任职时,已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最初几年,我主要是做调查研究,参加了在武进县鸣凰公社两个月的农村经济调查,陪同国家农委杜润生等老领导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等,后来则参与了领导同志会议讲话稿的起草工作。

邓小平同志及胡耀邦同志先后来江苏视察,肯定和赞扬了“江苏经验”。“文革”结束特别是“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个大发展”,苏南和江苏的社队企业发展就更快了。19832月上旬,苏州和省里的领导同志在苏州向小平同志汇报:“苏州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已接近800美元,全省1977年到19826年时间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力发展了社队集体企业。”小平同志听后十分高兴地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到本世纪末翻两番,要有全盘的更具体的规划。”小平同志回京后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的谈话中赞许了江苏的经济建设成就,并说江苏的经验一是依靠了上海的技术力量,吸收了不少上海的退休老工人到江苏工作,比较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二是发展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

也是在这一年,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首先在其所著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从此“苏南模式”享誉神州。接着,胡耀邦同志在19842月上旬也到江苏视察,并在江苏干部大会上赞扬工农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的无锡、常熟和江阴县时,挥动着手臂说“无长(常)江,长江都不在话下!”并号召江苏再来个“七战七捷”,全场顿时响起热烈掌声。当时的气氛我至今想起来仍旧心潮澎湃。

省委敢于从江苏实际出发贯彻中央方针,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在邓小平及胡耀邦视察讲话的鼓舞下,省委在19843月召开全省县委书记会议。韩培信书记总结了农村经济工作的八条经验教训,强调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特别是在讲到“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时,明确指出农村工副业实际上是“小计划、大补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步伐(中央4号文件已把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当时,中央刚确立以“主辅论”为特点的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方针,在贯彻时能用“小计划、大补充”的提法来对应,是够有胆量的,对进一步解放思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反响特别热烈。有人知道是我起草的讲话稿,特意说“八条经验教训”总结得太好了,“小计划、大补充”的提法为我们大搞市场调节壮了胆。

19845月,韩培信书记率调查组到无锡,在听取汇报和实地调查后,热情肯定了堰桥乡对社队企业实行“一包三改”的改革经验,并立即决定在全省推广。我省在全国率先发起了社队集体企业的第一轮改革热潮。“一包”是对企业领导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三改”即固定用工制改为合同制、固定工资制改为浮动制、干部任命制改为选聘制。我们遵照韩书记的指示,就在无锡起草定稿上传,及时下发了省委关于批转无锡市委《关于总结和推广无锡县堰桥乡乡镇工业“一包三改”经验的报告》的文件,很快在全省形成了推广“一包三改”的热潮。同时,由于《人民日报》作了详细报道,农业部发文作了推广,全国各地又一次纷纷到无锡参观学习,使“一包三改”成为江苏和全国乡镇企业改革的主旋律。1984年到1988年出现的乡镇企业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与这场改革不无关系。期间,江苏乡镇企业总产值从279亿元增加到1078亿元,在全国率先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也从1710亿元增加到6496亿元,江苏和全国的年递增率都高达40%左右。之后几年由于宏观经济出现失衡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随之有一些波动,但总体上仍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浴火重生,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全面展开

 

19939月,我到省乡镇企业局工作,一直工作到20005月。在此期间,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在深化改革中浴火重生、逐步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过程,回想起来还是挺感慨的。

头几年的情况似乎还不错。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乡镇企业在短期调整后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潮,还崛起了一批大中型乡镇企业。那时的主旋律就是加快发展,结果再次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达8705亿元,比1990年增长4.9倍,其中工业总产值8035亿元,在全省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半壁江山”上升到“三分天下有其二”。

有两件事得提一下:

一是1994年时,我省有322家企业进入全国千家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在当年11月召开的全国乡镇企业表彰会上,我省受表彰的企业和企业家数量均居首位,吴仁宝被授予“中国乡镇企业功勋”称号。农业部还专文表彰江苏乡镇企业局,把江苏树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排头兵”。

二是经划型办认定的大中型乡镇企业从1990年的67家猛增到1994年的502家,占全省大中型企业的23%。为确立大中型乡镇企业的应有地位,在我们调查研究和有关建议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于1995年5月在全国率先召开了大中型乡镇企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影响很大,农业部领导还专程到会祝贺,称江苏在全国“又带了一个好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每日电讯》都作了专题报道。第二年农业部在无锡也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工作会议。

但之后几年,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及宏观经济出现失衡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出现了波动和下滑趋势。特别是随着乡村集体企业固有弊端日益暴露和个体私营企业相对优势的呈现,“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谁优谁劣的争论不绝于耳。加上在全国的领先优势逐步失去、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和亏损面不断扩大,我省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基层和企业的改革呼声随之日益高涨,一场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全面改革和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调整已是大势所趋,箭在弦上。

要不要搞市场经济涉及的是“姓社姓资”问题,而改革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结构和调整所有制结构涉及的是“姓公姓私”问题。我省是“苏南模式”的故乡,要从根本上调整产权和所有制这两个结构,许多人在认识上很难接受,惯性思维加感情纠葛,要转这个弯真的很不容易,导致了这场改革一波三折,多次反复。

这种状况从上到下都存在。虽然省委、省政府对乡镇企业改革很重视,并多次作出部署,但认识往往很难一致。以至于政策反反复复,进退失据,导致全省的改革步履艰难。改变这种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事实来说话,促使大家正视问题、统一认识。1997年年初开始的半年多时间内,我们作了几次调查研究,包括跨省调研,与浙江等沿海兄弟省作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指出我省领先地位逐步失去的根本原因,就是乡村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步伐慢、深度低,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明显滞后,并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力度、加快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步伐和相关政策等问题提出建议。有了数据作为支撑,省委、省政府终于在十五大前夕接受了我们的看法和建议,为改革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19979月下旬,在研究贯彻“十五大”精神的省委扩大会议讲话稿时,陈焕友书记点名让我“实话实说”。我就如何结合江苏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如何正确认识“苏南模式”、如何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如何下决心加大力度改革产权制度和调整所有制结构,以及有关政策问题,充分发表了意见。结果整整半天常委会议就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按照陈焕友书记的意见,对讲话稿作了重大修改。国庆后召开省委扩大会议时,陈书记把讲话稿先发下去征求到会同志的意见,经反复修改后的书记讲话引起强烈反响,扫清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障碍。紧接着,省委在苏州专题召开了全省乡镇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出台了政策文件,一场有力有序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就这样在全省各地打开了局面。

 

临门一脚,乡镇企业的全面改革进入快车道

 

19984月,江泽民总书记专程到江苏视察乡镇企业,在江阴开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江总书记强调,乡镇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个讲话,为江苏和全国乡镇企业加快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省委随即召开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乡村企业产权改革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可以说,江泽民总书记的视察和讲话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我省乡镇企业“双管齐下”的全面改革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快车道,产权和所有制结构接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00年时,全省原有的10万家乡村集体企业,大体上有一半实现了投资体制的多元化,非集体资本金比例超过了集体资本金;另一半直接转成了私营企业,加上农民自办的企业,在乡镇企业增加值中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比重超过了40%。到2001年,原有乡村集体企业近60%转为私营企业,余下的乡村企业资本金总额中,68.28%为法人、外商和个人等非集体资本金。当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2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集体企业4518.47亿元,比上年下降12.83%;个私企业8384.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13%。如此一上一下的趋势延续几年后,现在基本上都已成为个体私营企业即民营企业。 

随着乡镇企业的全面改革,原有的乡镇企业已经脱胎换骨了,原有的乡镇企业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历史。2008年,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在原无锡县东亭造船厂遗址建成并正式开馆。其实,社队企业也好、乡镇企业也好,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广大农村企业的一个称谓,随着城乡分割、所有制分割和经济体制分割的打破,在新形势下这个称谓已失去意义。

前浪已远去,后浪更磅礴。这些企业的原有称谓在无形中逐渐消失了,但这些改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并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企业群体,进入了一个更具活力更讲效率的发展阶段,其中一大批企业已成长为现代化的大型企业甚至跨国企业,到2015年,我省进入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全国民企500强的就达91家。

我们应该记住并尊重乡镇企业的辉煌业绩和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贡献。乡镇企业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都是农民的伟大创造。它起步于建国初期,在“夹缝求生”中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它的发展高潮在改革开放之后,并在“浴火重生”中融入了市场经济大潮。乡镇企业对农村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发挥了全局性、决定性、长远性的影响。

乡镇企业是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先导力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先后接力式地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旧体制,所谓“四千四万”精神,就是乡镇企业艰难地率先走向市场的生动写照。乡村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优化了我国企业的投资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和政企不分等问题,使企业成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它还打破了工业化过程中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有力地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而且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卓有成就的企业家。同时,乡镇企业长期坚持实行的“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政策,对农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农业过剩劳力进入二三产业,开辟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经之路,成为了武装农业、致富农民、建设农村的重要力量。

历史可以翻页,但不能忘却。乡镇企业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突出贡献,将永留史册,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杨溯



作者:
下一条 : 杀出一条血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