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冬天,天寒地冻的黄淮平原上,6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80万主力展开了一场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战略决战。烽火硝烟的战场,猎猎军旗的背后,紧跟着由543万解放区民工、88万辆小推车组成的支前队伍,滚滚向前的车轮,代表了人心的向背,推出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群众把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把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更感人的是,无数的亲娘把最后的骨肉,含泪送上战场。烈士马凤坤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一位。
马大娘,本名李荣花,山东海阳人,丈夫是一名抗日英雄。1947年7月,听说村里动员参加解放军,马大娘就叫儿子报名。马凤坤是个孝顺孩子,心疼娘:“娘,俺不是怕苦,家里就剩俺一个男人了,您身体不好,妹妹还小,俺走了,家里的活谁干呐?”
马大娘的眼圈红了,指着墙上的抗日英雄锦旗:“儿啊,当初你爹跟着共产党,打跑了鬼子,咱才有了好日子。跟娘报名去,咱还跟着共产党!”听了娘的话,马凤坤穿上了军装。临行前,娘将他送到村口:“儿啊,打了胜仗好回家,娘等你”。
儿子走后,马大娘就像当年盼着丈夫一样,每天都到村口眺望,她相信儿子也一定能够打胜仗、当英雄。马凤坤也没辜负母亲,他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入伍3个月就当上了副班长,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底,就在马凤坤离开家的第516天,天空飘着雪,马大娘照例来到村口,盼望着儿子归来的消息,没想到,盼来却是儿子的牺牲通知书。
当村干部把马凤坤的牺牲通知书交到马大娘手中时,她没有流泪,只是用颤抖的手把通知书紧紧贴在胸口,蹒跚着步履,慢慢,往家走。回到家中,她也只是平静地跟小女儿说了一声,“你哥走了”。
隔壁大婶来安慰她,她摆摆手:“打仗就会死人,俺儿死的光荣,俺不哭!”
乡亲们来看她,她说:“俺儿子虽然走了,但儿子的战友还在,他们都是俺儿子。俺要多做几双鞋,让他们穿得结实、暖和。”就这样,大娘白天给战士们做鞋,晚上就拿出牺牲通知书,抚摸着,抚摸着,就像抚摸牺牲了的儿子。
一年后,日夜操劳的马大娘去世了。临终前,她留下两个遗愿:找到儿子的墓,每年替她烧一炷香;还有,自己的墓要向着淮海战场,儿子牺牲的方向。
淮海战役中,登记在册的烈士有31151名。这3万多名烈士的身后,是3万多个家庭的生离死别,3万多位母亲的大爱奉献。一位位母亲送上战场的不仅仅是亲骨肉,更是一颗颗滚烫的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去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深情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的胜利,我们要守护好人民的江山,好好回报人民。”淮海战役已经过去整整70个年头,但人民的力量却永远闪耀在时代星空,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推动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
(本文作者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淮海战役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责任编辑侍晓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