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气凌云上,雄才一代中。孤军驱暴虏,只手拯哀鸿。苏北干臣重,淮东障海功。生灵数百万,翘首仰英风。”在江苏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保存着一块宋公碑,石碑纪念的是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第一任县长——宋乃德。在黄海之滨的盐阜大地上,人们只要提起“宋公堤”,不禁会对1941年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肃然起敬,会在眼前浮现出当年宋县长率领阜东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与敌顽进行斗争那可歌可泣的一幕幕。盐城地区地处黄海之滨,它因盐而得名,因海而生,拥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滩涂湿地。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严重的侵蚀性海岸曾经使沿海群众饱受海水漫灌之苦,每当海水凭借海潮之力漫涌登岸,沿海人民家园被毁,颗粒无收。回忆多年前的海啸灾难,当地的老人至今都心有余悸。“水上来大概在平地两米以上。水一直向内陆还要推进十多公里。那个海水很大很大,房屋整个全部倒下,人全泡在水里。”在抗战时期,原本还能艰难度日的阜宁县百姓,因为遭遇海啸,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百姓生活日益艰难,当地民不聊生。直到1941年,一条拦海大堤修筑成功,沿海人民才得以免受如此灾难。这条大堤就是阜宁县的宋公堤,它北起滨淮镇的头罾中山河口,南至振东乡的扁担港,从南到北全长90华里,贯穿滨淮、滨海港、振东等3个乡镇。宋公堤的筑成是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造福沿海地区人民的伟大壮举。
千百年来,江苏盐城地区的沿海人民饱尝海啸之苦。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云梯关以下入海727年后改道山东,泥沙骤然停供,海洋侵蚀力量随即显现,滨海近50公里的海岸线急剧内退。史料记载:1855-1890年,每年后退300-400米,1891-1921年,每年后退200-250米……,近代以来,海岸线已蚀退近17公里,盐城地区的海啸亦加凶猛、频繁,沿海民生不堪。在盐城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诗:“今天东隅厄,伤心北海翻。万民葬鱼腹,万里化龙门。洒血悲亲友,无家问子孙。赤子随鱼鳖,洪流失市村。有生知亦死,何计觅饔飨。”这首字字血泪的诗,记载了发生在1939年8月30日(农历七月十六日)盐城沿海发生大海啸的惨状。这一天,“飓风肆虐,暴雨秉凶,潮若沙崩,堤如沙泻……屋庐遇浪而摧,人畜随波而逝。命倾顷刻,不闻呼号之声;死在须臾,悉作含冤之鬼……昔日稼禾千顷,今尽槁如枯;昔日烟火万家,今悉荡为平地。野乏青葱之色,田满拆囟之痕……”
“自二十八年秋遭风涛冲激,沿海大堤荡为平地,淹死者万余人,损失财产无数,孑遗之民悚予危殆,迁徙流转,屋庐为墟”。据《阜宁县志》记载1939年强台风过境发生海啸,阜宁县沿海一带方圆几十公里村庄、上万亩农田、房屋全部被毁,一片汪洋。当地的开明士绅杨芷江组织当地百姓进行安葬浮尸,并组织募捐粮食,以济灾民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为了彻底杜绝海患,杨芷江又到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所在地兴化讲述沿海遭灾的悲惨情景,请求省政府拨款修筑海堤。在杨芷江的再三呼吁下,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才下拨修堤款20万元。韩德勤本人才具平平,更兼官场黑暗,堤款被层层贪墨近半。阜宁县政府官员们趁机瞒上欺下,假借修筑海堤之名,从中大发横财。修筑海堤工程,预计挖土20多万方,需工银19万元,他们只挖土5万方还不足,即虚报工资112万余元,几经克扣,加之经办人员从中渔利,经费最后仅有11万元,结果只修了一道低于高潮位的海堤。“卒以经费减少,堤身低小,三年四溢,贻害弥滋”。时人愤恨之余,讽之为“韩小堤”。导淮、修堤,是盐阜地区两件牵动国民政府高层的政经大事。蒋介石曾亲任导淮委员会委员长,于抗战前夕在废黄河槽开通中山河,竣工不久即淤塌废用,现仅存部分河段于滨海境内。韩德勤修海堤,也留下一个豆腐渣工程,堪称旧政权诸多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1940年春,海啸又起,偷工减料修成的海堤未经大潮就被一般海浪冲破,所修海堤全部崩溃,淹死了数万人,使沿海一带成了遍地盐碱的不毛之地,沿海人民再次遭受劫难。杨芷江痛恨国民政府腐败无能,悲愤填膺:“捍患未周无远虑,堤防重决有深悲。桑田坐看成沧海,庐舍行间痛离别。”
面对着一场场惊天拍岸的海啸,看着那灾后惨不忍睹、惊心噩梦的场面,阜宁人民在苦难中挣扎,盼望着能够有一条坚固的海堤矗立在海边,挡住那肆虐的海潮,让子孙世代远离灾难。
1940年10月7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并配合新四军东进部队,迅猛挺进华中,击退了韩德勤的反共磨擦,一举解放盐阜大地。不久,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10月10日,由共产党领导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刘少奇、黄克诚派八路军第五纵队的供给部部长宋乃德担任首任县长。宋乃德被任命为阜宁县县长后,在和敌、伪、顽的扰乱破坏进行斗争的同时,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沿海人民在欢欣鼓舞的同时,请求共产党、八路军修筑海堤的呼声日渐升高……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有关人民生活的大事就是要修筑海堤。
1940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加寒冷。在阜宁东坎镇一间校舍里,正召开着士绅座谈会征求县政工作意见和建议。会上,田厚斋、杨芷江提出“修筑海堤、防潮御卤、保障沿海几十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建议。宋乃德一面详细记录,一面询问海啸、海潮以及修堤的规模、所需人力财力等。屋外,寒风呼啸;屋内,热气腾腾。主持会议的宋乃德脱下棉衣,挽着袖子,慷慨激昂:“无情的海啸年复一年地摧残、毁灭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人们奔走呼号,痛切陈辞。而历代统治者只顾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我们抗日民主政府决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必须修筑海堤,造福人民。”然而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并未赢得全场的掌声。人们议论纷纷,七嘴八舌,赞同者有之,摇头者亦有之。从下午3点讨论到夜间11点,反复辩论8个小时,100多位与会者中反对者仍占多数。不少议员提出反对意见:一是海啸只是沿海局部地区,淮灾则遍布阜宁全县,修堤不如修淮;二是修堤得利的是阜宁的海边农民和盐民,负担乃属之全县。
这样有关民众共同利益、造福群众的提议竟然得不到与会乡绅支持,颇有点出乎宋乃德的意料。他知道大家之所以对修筑海堤信心不足,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过去的多少年里,阜宁也多次修过海堤,但不是因为资金不足,劳民伤财而半途而废,就是由于偷工减料,海堤质量太差被海啸冲垮而前功尽弃。所以大家对刚成立不久的共产党政府能否修成海堤,心存疑虑。另外,作为一项这么大的工程,阜宁的人力、财力、物力能否负担也没有把握。宋乃德随即向黄克诚司令员做了详细汇报。黄克诚态度十分明确:“这是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再困难也要修筑,这不仅仅是修筑一道海堤,而是筑起共产党部队、新政权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坚不可摧的通道。”得到了黄克诚的支持,宋乃德修堤的决心更加坚定。第一次会议没有成功,可宋乃德并不气馁,这位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山西汉子,身上有着山西人特有的“轴劲儿”。他一个一个地找人谈话,表示今天的抗日民主政府不同于过去的旧政权,只要全体人民动员起来,海堤一定能够修成。宋乃德带上几个随行人员到沿海实地勘察,丈量残缺的旧海堤,测算土方量。登门拜访田厚斋、杨芷江,就修堤细节进行探讨会商,形成了修筑海堤的初步思路。调研结束后,宋乃德把修堤议案提交阜宁县参议会讨论决定。一直关注此事的华中局书记刘少奇把海堤能不能修成看成是一次抗日力量的发动和抗日民主政府能否获得群众信任的大问题。在盐城泰山庙中共华中局的一次会议间隙,机要员送来宋乃德写的《关于批准修筑海堤的报告》。刘少奇看了报告后决定停下其他议题,先对修堤报告进行讨论。他首先发言:“新政权刚刚建立,要办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应该先抓大事。什么是大事?凡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陈毅接着说:“宋乃德的报告说得很清楚,阜宁县的海堤修不修,直接关系到我们在苏北能不能站住脚,人民政府能不能巩固,共产党是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军队是不是真正的抗日救国的人民子弟兵等等根本性问题。这个海堤不仅要修,而且一定要修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支援的,我们的部队一定大力支援!”出席会议的其他同志都表示赞同。于是华中局批示:“海堤是否修筑,应从政治影响上决定,经济问题次之。”
1941年春天召开的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上,宋乃德再次重申了抗日民主政府修筑海堤的决心,黄克诚、张爱萍、刘彬、曹荻秋等盐阜区党政军领导全部到会。参议员田厚斋、邓松三等人向县政府提交了修筑海堤的提案,经过大家热烈讨论,提案获得通过。宋乃德代表县政府做了关于修筑海堤的讲话,并作出“修堤全部费用不用人民负担,以盐税作抵,发行100万元公债,由政府偿还”的承诺,宋乃德的讲话赢得了与会参议员们的支持和拥护。会上还宣布成立修堤委员会,宋乃德任主任委员、修堤总指挥,江擎宇任勘测设计总工程师,宋秋潭负责在东坎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三区区长陈振东任现场指挥,田厚斋被聘为修堤工程驻八滩办事处主任。整个工程按“以工代赈”的办法,分两段实施,先修北堤,后修南堤。一场声势浩大的修筑海堤工程终于拉开了序幕……
1941年5月15日,是阜宁县沿海地区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上午9时整,修堤指挥部在六合庄召开了修堤誓师动员大会,决定首期修筑中山河南岸到废黄河北岸全长285公里的北段海堤。宋乃德和修堤委员会所有成员走上海堤,手握大锹,向海堤送上第一锹奠基泥土。“大堤开工了”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沿海人民奔走相告。
大堤分北、南两段先后施工,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由县政府和新四军三师派来。他们与民共甘苦,一改过去贪官污吏在群众中的印象,令农民、盐民、渔民耳目一新。这也让当地民众看到了抗日民主政府的魄力和诚意,人们纷纷加入到施工队伍中来,修堤大军从千人一下猛增至两万。在修筑海堤的过程中,上万民工干劲冲天,夜以继日,抢时间,争速度。筑堤期间虽有日、伪飞机不时飞临工地上空骚扰,但参战的干部和群众照样坚持施工,整个海堤呈现出一派紧张而又繁忙的景象。
在抗日民主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海堤修筑进展顺利,筑堤工地上民工如潮,川流不息。但是,随着修堤战线的逐步拉开,工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随之而来。首先,面对庞大的筑堤大军,粮食和饮水就成为很大的困难。由于海堤现场距淡水30多里之遥,1万多人的民工在海边施工,淡水供应不足。为解决吃水问题,经过许多波折,宋乃德动员沿堤7个乡的田主设法运来淡水供给,由各收水单位民工队长验收,折价付款。27个乡民工饮用水,完全由靠近北堤的7个乡用大水桶来装。宋乃德派专人组成牛车运水队,几十辆牛车日夜送水。近滩30里道上,牛车蜿蜒如带,日夜不绝,蔚为壮观。依照事前的计划,开工前就须备粮40万斤,但是在筹措粮草时,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大肆蛊惑人心,散布“新四军站不长,筑堤是假,骗钱抽壮丁是真”等谣言,致使部分参议员怀疑共产党与国民党一个样,是筹钱粮“中饱私囊”,致使临近开工时只筹到粮食6万斤。因八滩一带粮食极为缺乏,加之灾民又多,运输又不安全,必须由部队保护和押运。因此,采购人员先到盐城、东台一带购买,再运至八滩,交给总指挥部驻八滩办事处主任田厚斋,由他组织各碾坊碾磨,然后运至海边工地分发。韩德勤见状,派人在民工中造谣说,新四军新政府对修堤并无诚意,不然,绝不至于预备这样少的粮食。消息传到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处,为了击破这一奸计,在军粮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黄师长毅然拍板,分批调拨了12万斤军粮全数接济民工。接着,从盐城一带所购的粮食,也陆续地运来。粮食送到了工地,民工闻之雀跃,干劲倍增。其次是面对“暴雨连连,水深盈尺,洼地成河”的恶劣自然条件以及疫情的发生,工程的组织者和施工者以“人定胜天”的精神,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为保证筑堤,新四军第三师部队一边反“扫荡”,一边抽出兵力保护民工筑堤。在施工中,宋乃德将款项努力做到公开透明,以减少中间的盘剥。所有民工都是抗日政府直接征来,对于工资,则按所做的土方数给价,每土方2角7分,较之韩德勤当时修堤防时的工资高出7倍。工资在分发过程时,先由工程师、民运长、乡保长,会同验收土方,核算工作量,然后核算出每组、每人实得现金数,公布于各工棚前,让每个民工核对,使每一组民工知道他们所做的土方数量,以及所得的工资数目。各人所做土方数、应得工资多少,一目了然。无误后,由工程师、民运队长开具领单,由办事处发给各乡保长,由他们直接向会计领取分配。民工得到工资后,即可与公告牌上的数目相核,查看有无克扣情形。整个修堤经费完全公开,让干部、民工都清清楚楚。至于工段分配,宋乃德等依照强者做难处、弱者做易处的原则,尽量做到合理化。这都是民工以前连做梦也不能想到的事。正因为如此,整个工程,自上而下,自始至终,毫无弊端。加之在整个施工工地,总指挥、副总指挥、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部队派来的领导同志、民运队的同志和民工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同在一个工棚里睡觉,同在一工地上劳动,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使民工们十分感动,大大鼓舞了他们把海堤修筑好的信心和决心。国民党的谣言攻势很快被粉碎了。至6月15日,北段海堤修筑任务胜利结束。上万民工硬是一锹锹、一车车地将泥土搬上了海堤,构筑了一条长285公里、底宽21米、高35米、坡度为2∶3的坚实长堤。除雨天外,北段工程共用了15个晴天,挖土83万方。
6月20日,南段海堤工程正式修筑开工。虽然它全长只有18公里,但与北段工程相比却困难重重。俗话说:“寒不挑河,夏不打堆”。首先是筑堤工期时间过半时正值“梅雨”季节,连日大风大雨,平地水深盈尺,加之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卤潮泛滥,时疫流行致三分之一的民工染病。又因潮汛将至,民工深恐东北风继起,引来海啸爆发,于是纷纷将泥车绑起留在海滩上,各自逃回家中,给修堤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个情况,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建议暂停修筑南堤,待秋后再建。驻海堤办事处的干部、地方士绅,也有所动摇,认为年内修堤已经无望,主张来年春天再行继续。他们派专人回八滩,发电报给宋乃德,征求他的意见。据卷宗题为《为施工困难报请核涵》的档案记载:“寒暖不一,工人病者十分之三、四,值此盛夏,烈日方去,暴雨又来,工人涉水以做工,职员涉水以督工。下受水气之蒸发,上受烈日之煎熬,自开工以来,连遭阴雨,昨日暴雨倾盆,土地已不堪工作,所有土塘,水深盈尺,塌陷甚多,车辙成渠,洼地成河,泞泥万状……工棚漏雨,工人逃散,燃料食粮,均感不足……”
此时,宋乃德身患疟疾,卧病在东坎,得电甚为惊急。他认为天时方面虽有难为,但终不如停修影响之严重。若宣布暂缓,在新政权还没有趋于巩固的当时,是无法绝对地取得民众的信任的,再加上国民党和敌伪的谣诼于先,势必堕入其奸计,于政治上遭到极坏影响。经过反复考虑,宋乃德毅然决定冒雨涉水,抱病赶往八滩。由于连绵的阴雨,从东坎到八滩的六十里间,几乎成了泽国。医生认为宋乃德这样冒病前往,对于他的病疴,是很不利的。果然,因他有病在身,体质孱弱,水深又及马腹,在途中几次倾跌入水,但由于宋乃德的顽强坚持,终于赶到了八滩。他在工地一住就是几天,指挥着民工克服困难继续修堤。面对流行的病疫,宋乃德请来了10多名医务人员及时进行诊治,有效控制了病疫的流行。广大民工和开明绅士们,见此情景,无不为他的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无不为共产党、新四军为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不顾一切牺牲的决心所感动,从而坚定了信心,决心继续抢修海堤,决心做到“人定胜天”。
由于风吹雨淋加上着急上火,宋乃德虚弱得几乎不能行走,最后昏倒在独轮车上,被民工推回县政府。宋乃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形象,民工不用动员和劝说,又纷纷回到了工地。宋乃德是山西人,有蹲着捧碗吃饭的习惯。有些乡绅觉得共产党的干部很土,当官不像官,暗地里讥讽宋乃德“望之不似人君”。但耳闻目睹宋乃德身先士卒、抱病上工地、指挥若定的事迹,见到日益延伸的坚固大堤,他们感叹道:“艰苦廉洁,莫有如此者。”在南段工程宽8丈、深5丈的河口即将合龙之时,由于平缓的潮水突然回潮,水流湍急,数百辆小推车推来的用蒲包袋装的泥土倒入水中竟无济于事。危急时刻,新四军二十三团的指战员赶到堵口现场,与管理人员、民工一起跳入水中,两臂相挽,形成人墙,挡住汹涌而至的潮水,才使河口如期合龙。
海堤的修筑不但要跟天斗、跟地斗,也要跟凶残的敌人斗。听到阜宁县修海堤的消息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大为光火,马上在沿海地区找出一个代理人,他就是恶霸地主兼土匪首领顾德扬(绰号“顾大胡子”)。顾德扬采取发动造谣攻势和寻机进行武装破坏的方式,日、伪、顽随之互相配合,谣言攻势就在阜宁全境开始了。说什么新四军在此地待不长,切莫跟着他们跑;修堤是一场骗局,切莫出钱上当;不久中央军要打过来,日本皇军也不会放过新四军等等。四起的谣言,丝毫没有动摇宋乃德修筑海堤的决心。他一方面动员江擎宇、王玉书、裴天明、汪克浪、马国权等知名水利工程师参与海堤的设计和修筑工程,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到海堤勘察,认真讨论和解决施工中的各项具体问题,使筑堤计划更加完善,以利工程的开展。另一方面派出大批民运工作队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揭穿敌人散布谣言的阴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投身修堤工程。新的抗日民主政府修堤场景令国民党韩德勤心惊胆寒,他们加紧了破坏行动。在修堤过程中,日、伪军,土匪不断进行骚扰破坏,袭击施工工地,杀害工地干部、技术人员,有多名共产党员为修堤献出了生命。
1941年6月23日,海堤开工后不久,射阳县合德镇敌据点派出两个班的伪军化装成新四军战士,窜至尖头洋(即今滨海港镇振东村)地段,向工程处监工员、八滩公粮管理局局长陈景石索水要粮,陈景石见来的是新四军,当即准备。他们借口动作太慢,将陈景石强行拉到河岸,随后连击两枪,致其当场死亡。尖头洋惨案顿时引起民工们的恐慌和不安。为了揭露敌人的险恶用心和凶残本质,宋乃德及时印发了《为尖头洋事告工友书》,对敌人的阴谋进行了揭露,鼓励大家并肩战斗,不修好海堤绝不收兵。对于敌人的罪恶阴谋,黄克诚闻讯后立即命令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派出部队进驻海堤,民工们的情绪才得以稳定。海堤修筑工程越是顺利,韩德勤和日、伪军越是恨之入骨。除派飞机数次侵扰,组织武装力量对盐城等地“扫荡”外,还到沿海地区抢劫,直接对工地造成威胁,并密谋暗杀宋乃德。在修堤工地住了多日,看到修堤工程复工,民工情绪稳定,宋乃德从海堤工地返回县城。因病情没有痊愈,体弱无力,他就躺在牛车里跟在队伍后面。队伍行进到吴小集时突然停了下来,战士们零零散散地蹲在地上休息,他一问才得知说“县长有令在此吃饭”,宋乃德知道其中有诈,命令部队快速前进到青纱帐中隐蔽,做好战斗准备。果然恶霸地主顾德扬部20余名匪徒凶神恶煞般地追随过来,进入“口袋”后,宋乃德一声令下,枪声大作,顾匪被击溃,宋乃德得以脱险。杀害宋乃德的阴谋没有得逞,敌人并没死心,马上又策划了新的罪恶行动。
在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敌人的破坏从地下变成了公开的行动,他们公然绑架了负责工程的共产党员陈振东。以“区队警卫班长”的面目隐藏在陈振东身边的李学正,本是当地土匪头子顾德扬的旧部属,其反动本性一直未改。混入抗日民主政府以后,他明里为政府“办事”,暗中却充当顾德扬的“内线”。1941年7月28日晚上,李学正从外面回来,假惺惺地向陈振东“汇报”,诡称“八大家方向有敌情”,并自告奋勇地要去探明情况。陈振东信以为真,便将手枪交给李学正“再出去看看”。哪知李学正刚把枪骗到手,就立刻对准陈振东。这时,又有十来个武装叛匪蜂拥而入,将陈振东绑缚起来。同时被绑架的还有县民运科科长于欣、区队指导员阎为易、区干部吕惠民(吕恩澍)等。敌人将陈振东等抓获以后,连夜就解往射阳县合德镇附近的敌据点藕耕。匪首顾德扬和他的主要爪牙亲自提审陈振东。他们耍尽了威胁利诱、软硬兼施的花招。起初,顾匪一伙装得十分“客气”:又是“亲自松绑”,又是“赔礼道歉”;这个夸奖陈振东“才华出众”,那个赞扬陈振东“年轻有为”。还说什么只要“归顺”他们,定会“平步青云,前程无量”等等。对于敌人这些丑恶、拙劣的表演,陈振东嗤之以鼻。敌人问他:“你们当中还有谁是共产党员?”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只有老子一个!”当敌人逼他供出根据地内的各种情况时,他却一概用“不知道”三个字去“回敬”。后来,无耻而又无聊的顾德扬问陈振东:“你们参加共党能有啥好处哟?”陈振东针锋相对地回答:“共产党救国救民无比伟大,反动派祸国殃民不得人心!我倒要问问,像你们这些跟日本鬼子一鼻孔出气、死心塌地反共反人民的家伙,将来到底会有什么好下场!”接着,陈振东严正警告顾德扬一伙“赶快悬崖勒马,不要为虎作伥!”“不要利令智昏,要为自己留条后路!”顾德扬见这一招不灵,便恼羞成怒,指使打手用多种毒刑拷打、折磨陈振东,打得他皮开肉绽,遍体鳞伤。面对酷刑,陈振东坚贞不屈,继续怒斥敌人。在此期间,中共阜宁县委和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为营救陈振东做了许多努力,并特地委托知名士绅杨芷江等出面与顾德扬交涉。但冥顽不化的顾德扬铁心反共拒不理睬,执意不允。最后,心狠手毒的顾德扬匪帮,竟悍然决定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陈振东绞杀。临刑时,陈振东依然镇定自若,毫无惧色。敌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他从容答道:“跟你们这些强盗有什么好说的!从被你们无理绑架那天起,我就没有想活着出去!只是想到海堤还没有完工,我对不起父老乡亲。”这时,阴险狡诈的顾德扬赶紧迫问:“照这么说,年纪轻轻的就要被处死,看来你似乎有点儿遗憾吧?”陈振东旋即反驳:“胡说!共产党人视死如归!我为筑堤而来,今为筑堤而死,正是死得其所,决不感到有什么遗憾!”紧接着,陈振东就责令敌人把自己带到海堤上去行刑,表示自己要“永远同人民的海堤作伴”。然而,怯懦的顾匪岂敢答应陈振东这一气壮山河的要求,最后,陈振东面对海堤方向大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土匪、强盗!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残暴的敌人将他双腿砍断沉入大海。陈振东牺牲后,于欣等亦遭杀害。
巍然屹立的大堤,融注了烈士们的鲜血,更显神圣、庄严,那些为海堤付出生命的烈士们,化为海堤的一部分,守护着这片土地。
1941年7月30日,耗时两个多月的海堤修筑宣告完工。在夏日炎炎骄阳下,阜宁海堤宛如一条黄色的巨龙,巍然横卧在海岸线上,以它那坚实、宽阔的胸膛,将冲天的海啸抵挡在堤外。海堤的修筑实行以工代赈,共动员组织民工2万余人,奋战77天,在海滩上筑起了底宽21米,高78米,坡比2∶3的全长45公里的坚实长堤。在堤防工程结束时,宋乃德向参议会及民众公布了整个修堤的费用。据统计,全部修堤费用仅为516万多元。与国民党韩德勤省政府修造的堤坝相比较,高度超出了三分之二,长度超出了十分之三,经费却只仅用了四分之一。大海堤不仅工程质量高,而且所花经费不足原来预算的六成。新建成的海堤工程图纸,沿用了“韩小堤”图纸。原来韩德勤所拟的设计图,的确是超过海啸的最高水位,堤身也高大坚实,足以抵御后来的卤潮。大概由于计算工本后,觉得不必要这样的花费,就用红色铅笔轻轻地改低而且改小了。这图样和预算到了奉命修堤的委员手里,再一核算,如果以图样修筑,那这趟差使就未免太清苦了。于是在韩德勤所画的红线里面,又加上了一层新的红线,使堤身再压缩一点。最后,这张图纸,又转到承担工程的建筑师手里,他们当然要做第三次的改削。“坚实”也不得不变成“松散”,海啸一来,就立刻“崩溃”了。而新四军抗日民主政府只不过是抹除了这几道红线,完全按照图纸不折不扣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宋乃德在节约成本上下了很大功夫。如在修建南堤时,费用规定是3万元。但在宋乃德带领下,大家开动脑筋,结果时间没有超过期限,而经费也只用去规定的1/10——3000元。宋乃德还列出各款项明细,如韩德勤在修海堤时堵一决口花费3万元,而新堤共堵了7个缺口,仅花费100元。而为修海堤而发售的公债60万元,在宋乃德的领导下,也于第二年由抗日政府全数还清。
新堤坝建成后的一天晚上,海啸翻腾而至,水位比上次的最高水位还要高出20厘米,时间也延长了20分钟。但海堤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岿然不动,人民生命财产丝毫无损。当地群众齐口称赞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功劳。为了铭记宋乃德为修筑沿海大堤做出的卓越贡献,为了铭记中国共产党、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在苏北兴建的最早、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阜宁沿海各界决定效法过去的范公堤古题名,将这道海堤称为宋公堤,并在海堤上刻石立起一块纪功碑,将宋乃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全力筑堤的事迹,刻在了宋公碑上。为此,杨芷江撰诗云:“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杨芷江亲自撰写碑文,著名书法家何冰生书丹,顾汝磊等篆额,汪周刻字,在海堤上竖起了《宋公纪功碑》。一块石碑,也把民心和抗日民主政府牢牢地连在了一起。黄克诚在事后这样描述:“人民群众开始认识到共产党才是真正为百姓办好事的。连一些曾对我们抱怀疑或抵触情绪的士绅也渐渐改变了看法,开始向我们靠拢。”
堤防建成后,宋乃德号召阜东地方硕耆,组织了“海堤防护委员会”,经常管理新堤,并逐年修理堤工事物,以奠永恒与卤潮浊浪坚持搏斗之基。海堤的筑成,根治了几百年来的海潮、海啸灾害。两次不同的修筑海堤工程,结果完全不同,眼见为实的阜宁当地百姓,感戴宋乃德政绩,并编民谣一首:“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到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想宋公。”这一首民谣,是沿海百姓对宋公堤的一种特殊褒奖。老百姓说:“不是宋县长为我们修筑这座海堤,哪里会有我们的今天啊!”还有的说:“民主政府好事做了千千万万,修筑这个海堤,更是好事中的头等大好事。一块宋公碑,最终将民生与抗战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新四军和盐阜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留下了许多军民、干群鱼水情深的佳话,时隔半个多世纪,人们谈起来仍然是恍如昨日,滔滔不绝,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之情愈久远愈强烈。
自从有了宋公堤,海下地区人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地方,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大量的闲散人员组织起来,从事改水治土、种粮、植棉、捕鱼虾、兴办盐场纳税。宋公堤的筑成,不仅保证了沿海地区上百万亩土地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不再遭受海潮海啸的危害,而且从这件事情中,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共产党的政府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求解放的政府。在随后几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只要是党和人民政府发出的号召,沿海人民总是积极响应、踊跃参加。黄克诚女儿黄楠介绍说:“我们部队整个下来的时候(1941年)大概万把人。到最后走的时候,整个部队加上地方部队有7万人。7万人中有将近3万人是苏北的。”
对于这一点,毛泽东一针见血地分析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要给人民以东西。”从反“扫荡”斗争到支前、参军、筹集公粮、运送粮草、组织担架、抢救伤员,沿海人民从来不甘落后,他们在革命战争中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书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主要参考文献:
1汪汉忠著:《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黄克诚:《新四军第三师的战斗历程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新四军文献》第1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
5徐君华著:《新四军的组建与发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