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
二、推进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全球贸易体系重构等国内外一系列深刻变化,江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4月1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围绕“经济强”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作要求,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作出专题部署。随着发展动能转换明显加快,科技支撑全面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党的十八大后,江苏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区域发展展开新布局,启动实施“1 + 3”重点功能区战略,扬子江城市群转型升级迈开新的步伐,江淮生态经济区确立生态优先发展的鲜明导向,沿海经济带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农村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加快。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发展动能转换明显加快,科技支撑全面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27万亿元,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2万元。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省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省委改革办以及6个专项改革小组,各省辖市和有关部门也都成立了改革领导机构,先后制定出数百项重要改革举措和分工方案。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政府紧扣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提出: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经过三年努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全社会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持续壮大,“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和全省开发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落实"五大任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有效化解,各类市场风险总体可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盈利能力回归合理水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再经过两年努力,到“十三五”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显著提高,形成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供给体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推动经济发展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总目标。
改革中,明确牵牢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抓住机遇、突出创新、做好“加减乘除”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发展导向,在存量上注重调整结构,在增量上注重锻造核心动力。针对江苏传统产业布局广、体量大的特点,把存量调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针对部分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的客观情况,以存量压减带动结构增优,坚定不移利用市场机制依法依规去产能。2015年,江苏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8.1%。其后,江苏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标志性转变,第三产业占比稳定在50%以上。
不断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引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至2020年,江苏制造业规模、工业利润总额保持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1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7.8%和46.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2%,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5%,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强劲。
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2012年,江苏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2013 年,江苏召开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出台《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 年)》,在全国率先启动试点建设工作。2014 年10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南京等8 个苏南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国家科技部出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明确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瞄准“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服务于现代化建设总要求,力争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同年,江苏出台了《关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提出要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积极探索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苏南模式”。2016 年,江苏“十三五”规划纲要经审议通过,提出“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使创新成为江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强劲的动力”,“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提出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群。
2018 年4 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的具体要求、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在更高站位、更高层次上扎实推进。
与此同时,江苏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企业研发机构“百千万”工程,组织行业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研发机构,在战略性基础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深入实施“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围绕创新型企业家培养、众创空间建设、创新型产业孵育、创新创业服务提升、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创新创业氛围营造等关键环节组织实施六大工程,打造江苏创新创业的标杆。加快众创空间建设步伐。出台《江苏省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工作方案》,设立众创空间专项资金,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机构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孵化载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推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建设江苏省创新创业“好创网”平台,建立2500人的创业导师队伍,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专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截至2020年底已经累计拨付86亿元,同时还围绕集成电路、车联网、高端装备等领域,先后研究出台15项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超前谋划和推动经济新动能增长。随着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科技创新工程的有力推进,江苏在建设创新型省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率先基本实现公路基础设施现代化,实现“千里江苏一日还”。截至202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超16.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24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高速公路面积密度居全国第一。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跨江融合”成为现实。沪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公铁大桥、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建成通车,全省已建成过江通道17座。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新征程。铁路营业里程399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021公里,长三角核心区(沪宁杭)形成“一小时高铁圈”。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全线贯通。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内河航道总里程24354公里,里程和密集度均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10个沿江沿海港口、13个内河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509个,综合通过能力2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77.2万标箱。机场建设布局优化,全省拥有9个民用机场。
发力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协调发展。2011年,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支持苏南转型升级,支持苏中加快崛起,支持苏北全面振兴,深入实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使江苏沿海地区尽快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提出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2013 年,江苏制定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实施意见和推进计划,出台支持苏北建设全面小康的28 条政策意见、推动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的意见等。三大区域在发展空间、城乡关系、产业与内在机制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新格局,协调发展成效明显。2016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在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2017年,提出并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旨在重构江苏经济地理版图,实现区域之间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2019年7月,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
江苏不仅注重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也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2014年4月,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召开,讨论了《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江苏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路子。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各区域之间呈现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苏中苏北追赶步伐明显加快。自2013年起,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城市GDP排行榜前100名,是唯一所有设区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
十年间,江苏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带动辐射长江中上游,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宁镇扬同城化步伐加快,南京特大城市能级和城市首位度不断提升。201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南京江北新区。这是全国第十三个、我省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迈上新台阶,与南通、泰州跨江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沿海地区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与周边城市的互动融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先后获批,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得到国家批复,成为淮河、大运河流域共同行动纲领,合力推动了跨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放型经济成为全省发展的重要引擎。江苏坚持经济国际化战略不动摇,坚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依托自身比较优势,以园区为战略平台,积极融入国家开放大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开辟了富有特色优势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298亿美元,规模保持全国首位。对外贸易稳中提质,2020年达4.45万亿元,居全国前列。开放型经济为江苏整个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2012 年,江苏出台《关于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充分利用自贸区协定重点拓展东盟、南美、南亚等市场。在具有较大辐射效应的重点市场打造若干海外重点展销平台,支持企业建立自主营销和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提高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积极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拓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渠道。完善专业化大市场的外贸功能,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内外贸结合专业市场。重点支持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开拓国际市场。2014 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布局,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加快形成“走出去”的产业优势,推进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建立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激发“走出去”的动力和活力。并将改革任务分解为66 条改革措施,落实到42 家责任单位,明确了每条措施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时序进度。2015 年,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海门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中韩盐城产业园等国家级改革创新试点相继启动,主动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扎实推进。2016 年5 月,国家全面启动为期两年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苏州工业园区等12 个试点城市和区域积极探索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为构建和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新的贡献。2017 年10 月,国家向全国复制推广苏州工业园等首批24 项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和模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进一步提出把视野放在“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最大的开放格局中去审视,全力做好扩大向东开放和引领向西开放,江苏开放型经济全球布局稳步推进。江苏资本“走出去”规模保持高位运行,一大批企业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扩大海外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占比由22.9%提高到了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