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五、树立社会文明新标杆
来源 : 《中共江苏地方简史》 16:10:13

第十一章 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


五、树立社会文明新标杆

江苏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与良好的工作基础。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坚持把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步提升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对江苏提出了“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随后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指出:“社会文明程度高,就是要有共同精神家园、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高、社会风尚好、文化软实力强,公平正义得到保障,遵法守法成为习惯,诚信友善蔚为风气,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部署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强大精神动力。

江苏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从2014 年起,省委中心组集体学习由双月学改为每月学,排在全国省市区前列。先后举办省管干部研讨班、省级机关处级干部“876”培训班,各市分别举办市管干部轮训班,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层层学。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基层党员冬训为主要抓手,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及时学、系统学、专题学、深入学,原原本本地学、联系实际地学,把讲话精神学深学透。

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指导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把居民文明素质水平等多项精神文化建设指标纳入江苏省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指标体系中。2014 年,江苏省委制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取得与“两个率先”进程相适应的新成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全省党员干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广为弘扬,公民道德水平显著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

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苏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课程。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引导广大党员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市主要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弘扬社会正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充分利用好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江苏共有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1710 处,拥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82 家、省级党史教育基地53家。2014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期间指出,江苏是我们党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经过几年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以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周恩来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渡江战役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华西精神、江苏新时期三创三先精神和开山岛精神等10种具体革命精神为代表的的江苏革命精神谱系,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在党政机关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推动形成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政务环境。建立省级文明单位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制度,引导文明单位利用自身优势,与经济薄弱村开展“城乡结对、文明共建”活动。

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文明村镇、最美乡村创建为抓手,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弘扬优良家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坚持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着力点,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最美家庭讲好家训”“领导干部立家规”等活动,评选表彰首届江苏省文明家庭,深入宣传全国和江苏省文明家庭的事迹精神,引导广大家庭做家庭美德的弘扬者、践行者。

注重发挥重大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大力选树各行各业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2014年以来,江苏先后涌现出“改革先锋”3人、“人民楷模”1人、“脱贫攻坚楷模”1人,“最美奋斗者”12个(集体),全国“时代楷模”5个、全国“最美人物”16人。10人和11个集体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和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入选数量全国第一;60人和60个集体被评为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和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涌现出江苏“时代楷模”17个,江苏“最美人物”350人(含最美抗疫人物89人)。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典型示范群体。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激励效应和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2020年,江苏共有28个城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数量居全国第一,评出107个全国文明村镇和119个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城市创建“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马庄经验”享誉全国。2020年,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达到了90.42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工程作为关系全局的“八项工程”之一,采取有力举措,推进全省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文化改革创新能力、文化队伍建设能力等6个方面实现显著提升。2015 6 月,江苏省委专门召开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并出台文件,明确提出“三强两高”的目标任务,即在巩固已有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把江苏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江苏思想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到2017 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在全国率先建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7 12 月,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把文化建设高质量作为“六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 年,江苏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谋划制定文化建设高质量的工作方案,提出今后三年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行动计划,努力打造现代化探索实践的“江苏样本”。建立健全文化建设高质量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加强清单管理和督查考核,全力推动各方面责任落实,持续提升文化建设的组织程度和运行效能。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文章。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由“三强两高”丰富提升为“三强三高”。

打造江苏文化高质量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20186月,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部署。2019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12月,《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炉,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四梁八柱”。江苏成立了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相关设区市齐抓共管;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设立全国首只、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行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努力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努力打造最美丽、最精彩、最繁华的江苏名片。

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民生,统筹推进立法工作,着力健全科学民主立法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实现设区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全覆盖,制定了一批适应江苏实际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创造了许多富有江苏特色的地方立法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出了“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力支持和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要求。推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加大备案审查工作力度,制定并不断完善专题询问办法。代表工作率先推行“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20191220日,省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暨纪念江苏省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大会,对人大工作提出了“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要求。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意见》,着眼于把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明确了加强新时代全省人大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着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协工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协党组在政协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大力支持和保障江苏政协开展工作,着力加强协商民主,健全协商规则、提升协商实效、营造协商氛围,发挥好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爱国统一战线方面,以深化统战系统机构改革作为重要契机,以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作为首要任务,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广大统战成员在各自领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2012 3 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化法治江苏建设大会,形成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化法治江苏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5 年,中心城市实现法治创建阶段性目标,全省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全国法治建设先导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公正廉洁司法水平、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水平、法治创建绩效位居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首次将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列入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指标体系,分值分别为80% 90%2014 年,出台《中共江苏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了地方科学民主立法、法治政府建设、公正廉洁司法、法治宣传教育、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六个位居全国领先行列”的目标。2015 3 月,出台《法治江苏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把法治江苏建设工作要点指标化,量化指标的动态完成情况,形成衡量评价法治江苏建设具体工作进展和实际绩效的“定额表”。并推出全国首创的法治信息系统,对法治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分析,开创了法治建设的“大数据”时代。2016 年,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69 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暨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对区域法治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更强意识、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推动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步,确保各项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进行,确保市场经济在法治的土壤中健康生长,确保社会矛盾在法治的框架下有效化解,推动法治江苏向纵深推进,积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2018年,在全国率先出台法治江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三个指标体系”,围绕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动法治江苏建设不断走深走实。20209月,省委讨论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江苏的实施意见》,以更大力度推进平安江苏建设。

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上,江苏大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化解、大突破专项行动,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在全国率先实现网格化治理省域全覆盖,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为主要内容的“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使之成为江苏“放管服”改革的特色品牌。

2020年,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江苏依靠大数据精准导航,通过网格化立体防控,广大党员干部迈开脚板深入一线,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江苏“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基层治理机制,提升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能力。


作者:
上一条 :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