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
来源:《世纪风采》2014年第11期
来源 :  15:45:34

陈 立 旭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用过许多典故,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古人说过的话、毛泽东的某些诗句,还有中国俗话、外国谚语。他使用这些典故,轻松自如,信手拈来,却恰当贴切、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既体现他讲话中包含的厚重文化底蕴,又使人感受到一种清新文风,展现出很高的用典艺术。

 

譬 理 深 刻

 

中国浩繁文化典籍中留下的大量成语、诗词、故事,有言简意赅、比喻恰当、寓理深刻的特点。习近平深谙我国文化典籍的上述特点,在讲话中恰当引用,起到了语言短、话语新、譬理深的作用。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这句话中,“空谈误国”4个字,是他转用明末顾炎武“清谈误国”的话。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夫子言性与天道》一文,借古讽今,抨击明末士人空谈误国,其中有言:“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这句话批判那种逃避社会责任,“置四海困穷不言”的不良学风。后人把这些话的内容概括为“清谈误国”,因而成典。习近平引用此典时,只改了前边的“清”字为“空”字,意在以此典譬解这样一个深刻道理:作风漂浮,讲空话、大话,误国误民,只有扎扎实实干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讲话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此典出自战国时韩非所写《韩非子·有度》,意思是: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国家的强弱富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国在一定条件下会削弱,弱国奋发图强则会变强。这就是国家强弱转变的历史辩证法。但是转化必须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当政者能否实行法治和执法的态度是否坚决。执行法制坚决,国家可由弱变强;执行法制不坚决,国家会由强变弱。习近平引用此典,恰当地譬喻了这样的道理: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此典出于清代魏源的《古微堂·治篇》,其中有一句话为:“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复归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意思是说:鞋的样式不一定要相同,只希望合脚;治国的方法不一定要相同,只希望有利于百姓,比喻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习近平引用此典阐明一个深刻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人民政协就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在2014年9月21日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还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此典出于春秋《管子·九守》,其中有云:“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意思是: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头脑贵在智慧。用众人的眼睛观察,就没有看不见的;用众人的耳朵来听,就没有听不到的;用众人的头脑来思考,就没有不知道的。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当政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历史上多少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君主,闭塞了自己的视听之路,最终导致了身死国亡的下场!习近平引用此典阐明了如下深刻道理:我们要切实落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战略任务。面向未来,发展好各项事业,巩固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办法,广开言路,博采众谋,动员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谈到我们党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的道理时引用了这样一句典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出自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第二十八卷书解篇第八十二,其中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意思是,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是否有过失,老百姓最有体会,经文是否失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诸子百家)最清楚的。习近平引用此典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我们党必须重视群众意见,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也是在上述讲话中,习近平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此典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思是说,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习近平引用此典,譬喻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谈到我们党搞这次活动,一开始就强调活动要高标准、严要求,全程贯彻整风精神时,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此典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语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制定高目标,可能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假如只制定个中等目标,很有可能最后只能达到低等的水平。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习近平引用此典形象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我们搞群众路线教育,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

 

直 击 主 题

 

习近平在阐述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时,经常在关键之处用典,直截了当点出主题,使人们在了解他讲话主旨的同时,产生深刻印象。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讲话时表达我党反腐决心时讲了8个字:“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这8个字出自两典。“刮骨疗毒”出自《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该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后来,“刮骨疗毒”演化成广为流传的典故。“壮士断腕”出自唐代窦皋《述书赋》,其中有言:“君子弃瑕以拔材,壮士断腕以全质。”后来“壮士断腕”也演化为成语,意指勇士手被毒蛇咬伤,就立即截断手腕,以免毒性扩散全身,不可迟疑姑息。习近平将此两典连接运用,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解铃还须系铃人。此典出于宋代惠洪《林间集》卷下,语云: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译成白话就是:金陵地方有个清凉泰钦法灯禅师,他在与众人生活的日子里,性情豪放不羁,终日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众人都轻视他,只有法眼一个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问众人:“谁能把绑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能回答得出。这时泰钦法灯禅师刚好来到,法眼就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再问泰钦法灯禅师,他回答说:“在老虎脖子绑铃的那个人能解得铃。”法眼见法灯禅师回答得好,便就这件事教育众人:“你们是不能小看他的。”习近平引用此典,直接向日本领导人点明了这样的主题:中日关系现状是日本方面造成的,只有日本方面采取主动行动才能解决。日本领导人只有正确对待历史,才有利于日本早日卸下历史包袱。日本方面应该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慎重态度严肃对待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认真记取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了说明深刻的道理,习近平还引用毛泽东著作中的典故。2014年10月8日,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引用了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的话“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为典。毛泽东文章中原意为: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毛泽东这句话比喻:击溃敌人全部,不如彻底消灭其中一部分。而习近平引用此典,直接点明了这样的主题:当前影响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是作风问题,必须突出改进作风这个主题。而作风又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聚焦,我们就聚焦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

 

画 龙 点 睛

 

习近平讲话从不随便用典,总是在讲述一番道理,并且有了一定逻辑铺垫后,于关键处以典破题,有画龙点睛之妙。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在谈到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时,讲了一句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此句典出《论语·颜渊》,原文是:“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头。”《邓析子·转辞》曰:“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后人依典用其意而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语。意思是说: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4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说出的话不能收回,一定要兑现。这种说话算数的人,才是君子。习近平在这段话中引用此典,意在表明:中国发展起来后也不会搞霸权主义。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说话是算数的。此典的使用,铿锵有力,胜过千言万语,是阐述中国同世界关系的点睛之笔。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此典出于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意思是说,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逐渐做出来的。从小事做起才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便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便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充分估计困难,最终不会遇到困难。习近平引用《老子》的这个名句,将大与小、难与易的相互转化阐释得淋漓尽致,于关键处点明了中国改革既要大胆进行又要稳步推进的基本方针。

20146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典。此典出于《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原文为:“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意思是: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习近平用此典时,只改“时”为“失”字,这样改用,鲜明地点出了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出现新趋势,时机难得,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奋起直追,不可错过历史机遇的主题。

201492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搭建更多平台,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的道理时,使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此典语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原为“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意思是说大厦的建成,不能只靠一棵树的木材;大海的广阔润泽,也不是仅凭一条河流汇聚而成的。比喻谋事、为学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习近平以此典一下子就点明这样的主要观点: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政协更好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201492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时,用了一个典故:“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此典出自清代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名称并不是天生造成的,必须依据事实。通俗地说,就是我们所提到的事物的各种名词、名称、名义,不是想当然地凭空生成的,它必定是从事物的客观实践情况中得出来的。习近平引用此典高度概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

 

解 惑 释 疑

 

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政策,许多人不一定完全理解,甚至还有误解;对于一些重要道理,不一定人人都知晓;人们的经历、立场、角度不同,对事情往往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习近平深知这一点,他的讲话,总是循循善诱,耐心讲述道理,而他在讲述中的用典,也意在用蕴涵哲理的简洁语言,解决困惑,消释疑团。

201410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引用了《韩非子·诡使》中的一个典故:“道私者乱,道法者治。”这句话的意思是:引导人们一心为私、以公为私,徇私舞弊,私欲横流,国家必乱;引导人们懂法守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必治。这告诉我们,第一要去“私”字当头,要以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为重;第二不要“人治”,而要“法治”;不要以人代法,无法无天,而要以法治国,严于法纪;第三无论为官为民,人人守法。如此则国家安定、人民安康、社会和谐、个人幸福。习近平用这句典故,向全党讲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去年以来,各级党组织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完善了纪律规定,加强了执纪问责,效果是好的。同时,从已经查处的大量顶风违纪案件中可以看出,一些党员、干部对纪律规定还置若罔闻,搞“四风”毫无顾忌,搞腐败心存侥幸。因此,在纪律上还要进一步严起来。

20133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这句话中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句,典出《礼记·祭义》,原文为:“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后人据其意而有“放之四海而皆准”之语,意思是指放到哪里都适用的真理。习近平在这段话中以否定之意用此典,专为解释:世界上绝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中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尊重其他国家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于此处用此典,简洁明了,恰到好处,消除了一些非洲国家对于中国对非洲不同制度国家均采取尊重政策的疑惑。

同是为了阐述中国尊重不同国家不同道路选择的道理以解答某些国家的疑惑,习近平于20134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又用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典。此典前句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原文为:“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曰:“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后句则典出《尚书·君陈》,原文为:“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后来,林则徐据此两典写了自己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前联寓意要用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宽广胸襟,容纳融合,以形成超常的大气。习近平于此处用此典,仅仅8个字,即表达了中国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主张,展现了中国的博大胸怀,消除了一些国家对中国政策的疑虑。

针对一些同志对加强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习近平多次谈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讲话中多次用典解惑释疑。2013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的讲话中,有这样两个典:“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前典出于《荀子·大略》,原文为:“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意思是说,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后典出于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排调》第六十一条,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文言文:“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旄。’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一目故也。”一个版本是白话文:“东晋时期,桓玄掌握大权,家中常常是宾客满座,饮宴至深夜。有一天,在宴席上行酒令。规定每个人讲两句诗,表达一个非常危险的境界。一人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大家说:‘不错,是挺吓人的。’又一人说:‘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大家说:‘不错,也吓人。’一人道:‘大虫口中夺脆骨,骊龙项下夺明珠。’大家说:‘不错,这也是很吓人的事。’轮到一个参军时,他脱口说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可大家竟默不作声。原来桓玄瞎了一只眼睛,最忌讳别人说什么瞎子、盲人。良久,桓玄涩声说道:‘你怎么当面讥刺我是盲人呢?’于是酒宴不欢而散”。两个版本都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句,意思也相同,形容乱闯瞎撞,非常危险,或面临极危险的情况而不自知。习近平用上述两典,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这样的道理: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即使有干好工作的热情和勇气,也会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甚至有做出愚蠢的事情,给党和国家造成损害的危险。

针对青年人在学习问题上的困惑和迷盲,习近平在讲话中用典,则包含更多启发、鼓励的意思。20135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也用了两个典,一是“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二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前典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续诗品·尚识》,原句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意思是说,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便不能发挥;没有学识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方向。习近平在讲话中也正是这样解释的:“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后典出自《尚书·周书》,意思是:立下的功劳高是因为有大的志向,做出的业绩大是由于勤恳不怕辛苦。习近平连用两典,意在启发听者: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青年人只有立下远大志向,勤恳工作,才能为人民做出大的贡献。

 

生 动 活 泼

 

习近平在讲话中,不仅引用中国古代典故叙事析理,还经常引用民间俗话、外国谚语阐述道理,他这种另一种形式的用典,彰显了他讲话生动活泼的特色。

201410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引用了许多民间俗语作为典故。他说:干部如果心里“小九九”打得多,会把自己看重了,把群众看轻了。他说:领导班子成员要脱去“隐身衣”,捅破“窗户纸”,相互批评不留情面。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敢于揭短亮丑、真刀真枪、见筋见骨,点准了穴位,戳到了麻骨,开出了辣味,起到了脸红心跳、出汗排毒、治病救人、加油鼓劲的作用。他总结这次活动时说:我们一开始就强调活动要高标准、严要求,全程贯彻整风精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坚决防止搞形式、放空炮、走过场。他强调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时说:要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习近平在这篇讲话中所引用的“小九九”、“隐身衣”、“窗户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暗门”、“天窗”等,都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俗话。习近平移俗话为典,使严肃的话题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所包含的意思也更深刻。

20144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谈到改革时,连用了两个中国民间俗话:一句是“啃硬骨头”,一句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引用这两句中国民间俗话为典,既表达了他推进改革的坚定意志,又给人以新鲜感。

习近平讲话中有时也以外国谚语为典。2012220日习近平在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的讲话时,在引用中国典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后,紧接着引用了一句爱尔兰谚语:“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他用爱尔兰谚语与中国典故相呼应,既恰到好处地譬解了中国典故的含义,又使他的讲话生动活泼。2014521日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代表中国发言时,引用了一句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习近平移哈萨克斯坦谚语为典,将任何国家都不应该为了谋求垄断地区安全事务而侵害其他国家正当权益的道理表达得生动活泼,有很强的说服力。

(责任编辑:陶炳才)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