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熊向晖:我党隐蔽战线的一颗“闲棋冷子”(下)
文 · 冯晓蔚
来源 : 《世纪风采》2010年第3期 10:21:33
 
向党中央报告胡宗南的军事部署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晋升胡宗南为上将,颁给胜利勋章。胡宗南兴高采烈,对熊向晖说,他决定保荐熊向晖去美国留学,要熊作准备,洽办留美手续。胡还说,他在考虑再选几人赴美深造,多几个留美的博士、硕士,对他今后的事业有助益。
    不久,熊向晖离开西安去南京办理留美手续,在等待办理手续过程中,熊向晖获知:1946年4月11日,蒋介石密令胡宗南,用5天时间围歼中原解放军李先念部,5月4日发起进攻,5月9日结束战斗。熊向晖迅即将此情况通知了王石坚。蒋介石阴谋遂未能得逞。
    8月中旬,熊向晖接到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院的入学许可证。据此熊向晖向外交部申请护照,向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申请签证,直到9月底手续才办完。
    周恩来曾指示,熊向晖在留美手续办好后,应该去看看胡宗南。熊向晖于10月初飞到西安。胡宗南对熊向晖态度未变,但他自己的境况大变。一方面,李先念部7月初进入陕西,胡派兵堵截围剿,历时两月,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蒋命胡于7月上旬派主力部队整编第一军渡河到山西打通同蒲路北段,遭到解放军痛击。9月下旬,胡赖以起家的第一师改成的整编第一旅中伏被歼,旅长黄正成被俘。
    熊向晖回西安时,胡正焦思苦虑,力图摆脱困境。10月中旬,他借口解放军有进攻榆林意图,向蒋介石提出突袭延安、侵占陕北的作战计划,要求从山西调回整编第一军,会同他在陕甘的残存部队,于11月初行动。蒋复电暂缓,命他继续打通同蒲路,攻取长治,与阎锡山的晋军夹击刘伯承率领的解放军,消灭其主力。
 
青年熊向晖
 
    熊向晖将这一情况告知王石坚。不久,王对熊向晖说,中央对此很重视,延安进行了疏散的准备。
    11月下旬,熊向晖离开西安回到南京,与未婚妻谌筱华举行了婚礼。
    1947年3月1日中午,即将赴美的熊向晖携新婚妻子在杭州游玩时,被人领到一个地方,一个等在那里的戴墨镜的中年汉子向他抱拳拱手,说:“兄弟贱姓王,在保密局管点事,特来恭候熊先生。”
    熊向晖说:“不敢当。”心里滴咕:保密局的?戴笠摔死后,郑介民任局长,毛人凤任副局长,这个姓王的保密局特务找我有何事?
    不待熊向晖问,王主动作了回答:“今晨收到毛副局长的密电,命我速查你是否在杭州。并命我妥善安排你于3月2日下午6时前到南京见胡宗南。”接着他又说:“时间有富裕,为略尽地主之谊,下午陪逛西湖,晚上在楼外楼宴请,明晨请熊先生、熊太太坐汽车沿(南)京杭(州)国道去南京,我派人随行照料。”
    他说得煞有介事,使熊向晖难辨真伪。熊向晖说:“这个房间有电话,我打个长途问问南京的徐处长。”
    王说:“这个电话不保密,要打,到我办公室打,如你信我不过,可看毛人凤的密电。”
熊向晖说:“不必了,既然胡长官到南京,急于见我,赶早不赶晚,我和内人下午坐火车去上海,转乘夜车去南京,请代买两张车票,还请通知徐处长派车接。其他就不打扰了。”
    王说:“恭敬不如从命。兄弟没啥能耐,抓车票,打电话,小事一桩。”
    熊向晖找个机会把这一意外情况告诉了妻子。熊向晖说:“保密局盯上我,逃也逃不脱。你在上海下车住亲戚家,先给王石坚报警,我到南京马上给你写信,如5天后收不到我的信,我就凶多吉少了,请你珍重。”
    3月2日晨,火车到了下关车站,果见徐处长派车来接,熊向晖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徐处长领熊向晖到了胡宗南的临时办公室。胡宗南正同参谋长盛文一起看地图,一见熊向晖就哈哈大笑,说:“来得好快。”他转向徐处长:“你说杭州杂,寻人难,想来想去想不出门道。我要你找毛人凤,他有办法,不会误事。还是我说对了吧?”胡宗南又问熊向晖:“新娘子呢?”
    熊向晖说:“她在上海等着送我上船。”
    胡宗南说:“推迟3个月。要打延安了。打完这一仗你再走。明天就回西安。你写信告诉新娘子,就说我有急事要你处理,甭提打延安。”
    至此,熊向晖的心才完全放了下来。
    胡宗南要徐处长离开,要盛文先讲几句。
    盛文说:“前天总裁急电胡先生来南京,胡先生不知是什么事,把我带了来。当天下午总裁就传见。总裁说,美苏英法四国外长内定3月10号在莫斯科开会,已经获得确实情报,马歇尔、莫洛托夫又要重新提出中国问题。总裁当机立断,命令胡先生直捣共产党的老巢延安,选在3月10号四国外长开会的这一天发起进攻。外交交涉由外交部办。总裁训示,现在剿共,仍要‘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胡先生马上想到你,要把你请回来。”
    胡宗南说:“军事进攻和政治进攻同时进行,先准备好传单、布告、宣传品,着重准备一份告陕北民众书,提出施政纲领,要比共产党还革命。”
    熊向晖说:“我先做考虑,到西安再同政治部王主任商量。”
    胡宗南说:“不要打扰他们,他们只会骂娘,不懂革命。”
    胡宗南带熊向晖到盛文的住房,叫勤务兵给熊向晖端来早餐和茶水。他说,他和盛文要去国防部开会,下午总裁还准备传见。他递给熊向晖一个公文包,要熊向晖倒锁房门,根据公文包里的文件,画一份草图,中午交给他,供总裁参阅。
    熊向晖依言办理。打开公文包,里面装着两份绝密文件,一是蒋介石核准的攻略延安方案,一是陕北共军兵力配置情况。不用说,熊向晖照抄不误。
    胡宗南对熊向晖画的草图表示满意。他要熊向晖着手抓“七分政治”,首先起草施政纲领。盛文说:“施政纲领应有个帽子,建议全称是国军收复(或光复)延安及陕北地区后施政纲领。”
    胡宗南说:“不用‘收复’、‘光复’,那不是革命的字眼,要用‘解放’,这才是革命的字眼。”
按照胡宗南“不要骂娘、要比共产党还革命”的要求,熊向晖把“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作为“施政纲领”的主旨。要点包括“实行政治民主,穷人当家做主”、“豁免田赋3年,实行耕者有其田”、“普及教育,村办小学,乡办中学,县办大学”等等,传单中还包括“不吃民粮,不住民房,不拉民夫,不征民车”之类的高调和做不到的口号。当然,宣传品里也得提“拥护中国国民党”、“拥护蒋主席”。胡宗南简单看一看,要熊向晖据此补充定稿,不需再送他审阅,待进攻开始时将印件广为散发。
    3月2日晚,胡宗南外出。熊向晖倒锁房门,细阅攻略延安方案抄件。他细阅后记在脑中,将抄件焚毁,余烬投入抽水马桶冲掉。
    3月3日上午,熊向晖随胡宗南、盛文坐专机回到西安。当晚他去了王石坚家。熊向晖详细告以胡进攻延安作战计划及有关情况。熊向晖还告诉他,胡为了保密,决定待部队集结完毕后再下达作战命令,他的军、师、旅长现在还蒙在鼓里。王石坚说,这些情况非常重要,他即报延安。
 
熊向晖(右)与周恩来(左)
 
    3月7日,熊向晖又找王石坚,告以蒋密电胡,因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尚未撤离,进攻日期推迟3天,但仍命胡在莫斯科会议期间迅速夺取延安,歼灭陕北共军主力。王石坚说,延安来电,已将胡进攻延安作战计划呈报毛主席、周副主席,认为很及时。
    熊向晖说:“可惜我明日须随胡宗南去洛川,无法续供情报。”
    王石坚说:“主要的战略情况已搞清,细节会由别人查。想不到你会回来,取得意外收获。”
    熊向晖说:“我也想不到会回来,胡宗南更想不到他会通过我再一次向我党中央‘送礼’。”
    3月10日晚10时,胡宗南在洛川中心小学礼堂召集整一军及整二十九军的军、师、旅长开会,指授蒋介石核准的攻略延安方案,下达作战令,命各军、师、旅并转命所属团、营、连于3月12日晚6时前就攻击准备位置,13日拂晓攻击前进。
    从南京专程到洛川的保密局研究室主任魏大铭带来了美国最新侦测无线电台方向位置的设备及操作人员。通过连日侦测,他们发现山西兴县无线电台最多,由此判定中共首脑多在兴县。
    上述新知情况很重要,关系中央安危,但熊向晖不能去西安面告王石坚。熊向晖从来没有用、也从不需要用密写、密码、缩影之类的技术手段,万般无奈下,熊向晖只得违反秘密工作常例,把情报写在纸上,封入信封,寄给王石坚(信封上是王的化名),熊向晖深知此举风险极大,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掉脑袋,但这是当时他所能采取的惟一办法。
    3月25日,胡宗南的精锐部队整三十一旅在青化砭被歼,旅长李纪云被俘。4月14日,整一三五旅在羊马河被歼,代旅长被俘。5月4日他的整一六七旅又在蟠龙镇被歼,旅长李昆岗被俘。连续惨败后,胡宗南想出一个“龟缩延安只守不攻”的方案。
    5月20日,胡宗南对熊向晖说:“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事,你还是去美国吧,明天一早就走。”
    行前熊向晖向胡宗南告辞,胡伸出手来同熊向晖握了一下,什么也没说。此后熊向晖再未见到胡宗南。
    1949年4月底,熊向晖从美国回国。6月的一天,熊向晖去见周恩来副主席。周副主席非常高兴,说,终于在胜利以后见面了。
    周恩来谈到,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中央得知胡军有了测量电台方向位置的设备后,很重视,下令中央所有的电台停止工作3天,并通知各野战军在战前部署期间以及在作战中,不直接用无线电传达,改用小电台拍至大电台代转,以迷惑敌人。
    周恩来看着熊向晖说,西安的情报工作做得很成功,你作了努力。周恩来又说,在我们党的情报工作中,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可以说是“前三杰”,你和陈忠经、申健,可以说是“后三杰”。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们都为保卫党中央做了贡献。毛主席曾设想,如果发勋章,也要发给你们。
                                                                                                                                        (责任编辑:卜 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