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恢复建省60年 大步争“率先”
——江苏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 《党史资料与研究》2013年第1期 09:19:06
 

沈立人

 

摘要:江苏恢复建省于1953年,到2013年已有一个甲子。前期主要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有经验又有教训。后期改革开放,在解决温饱后,随即较快走向小康。目前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踏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这在全国相对领先,由于江苏的区位等优势和优惠政策,通过全党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创新,才取得辉煌成果。党的十八大后,将继续为实现“两个率先”而奋勇前进。

关键词:恢复建省60年;“两个率先”;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

 

以南京市和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为主体,重建江苏省始于1953年,到2013年已是一个甲子,整整60年了。这是除旧迎新的60年,翻天覆地的60年,走向辉煌的60年,也是攻坚克难的60年。60年来,在中央的领导和规划下,结合江苏实际,发扬江苏优势,经过全党和全省人民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的经济发展,在较早解决温饱、随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在已经踏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获得明确的率先性和超前度。回顾以往,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盎然。对这60年的历史记录和评述,已有很多文献和历届报告以及专著和报道、文章。现在略加疏理,旨在素描一个轮廓,探索若干轨迹,未能尽显其丰富多彩的容颜。

从反复探索到改革开放换新天

  建国以来的60多年,江苏与全国一样,大体上可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时期。史书已经写定,前30年主要是反复探索,含有试验。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年代悠久的大国,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前无范例,外无榜样,只能自己去闯。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后30年拨乱反正,终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道。江苏也是这样,从1953年到1976年,不无曲折;从1977年迄今,云开日出,换了新天。

  对前一时期,经省委审定出版的《当代江苏简史》,从江苏的实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大体上作了下述的叙述:

  首先是在反动政府灭亡,江苏全境解放的初期,接管城市,建立人民政权后,先后采取平抑物价、稳定市场,恢复了工业生产;抗洪救灾,导沂、治淮,恢复了农村经济;随即进行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三大运动;进而开展“三反”、“五反”,推行社会改革,并调整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样,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在恢复江苏省建制后,进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提前实现。当时,江苏人口约占全国的1/15,国民收入约占全国的1/16,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14,粮食产量达到1063.6万吨;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年收入260.4元,其中农民94.28元,物价稳定。

  其次是从1958年开始,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探索中出现了许多失误,遭受了很大挫折。原意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结果事与愿违,欲速不达,大炼钢铁付出众多人财物力,没有炼出多少合格产品;人民公社化也未实现农副业大增产,反而是负增长。不得不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并在经济管理体制上有所试验。到1965年,社会总产值为168.52亿元,国民收入为74.89亿元,比1957年增长54.6%27.2%,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初步基础。与前期的反右斗争一样,江苏有所节制,打击面较全国平均小些,饿死人也比多数省区少些。

  再次是从19665月开始,进入“文化大革命”,扰乱着全省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拿南京地区看,同样有“一·三事件”和“一·二六”夺权,有的地方也有不同规模的武斗,对党政机关和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严重危害。在成立省和各市县革命委员会和派驻工宣队、军宣队后,还“清理阶级队伍”、深挖“五·一六”分子,并“批林批孔”,虽有全面整顿,仍不免反复。总的来说,都对经济社会有很大冲击。但在困难条件下,由于不少干部和群众的顽强斗争和艰苦努力,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回升和提高,如坚持水利建设和推行“旱改水”,增强煤炭、钢铁和电子工业建设,修建长江大桥等。直至粉碎“四人帮”,局面才有根本好转。

  最后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推行改革开放,清算“左”的错误,江苏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在全国统一部署下,迅速开创了新局面。

  所有上述回顾,不仅为叙述这60年建省史迹的完整性,更是为了承前启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有多次讲话,谈到不能以前30年否定后30年,也不能以后30年否定前30年。我们可以理解,恢复建省以来,前期在社会主义框架内进行,有的“以俄为师”,有的自己探索,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没有成功;后期接续前人的事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又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本节作为本文的开场白,不能不从头说起。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0多年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怎样论述这段兴旺史,已有多种版本,一般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纬,有习惯的视角。本文不拟重复流行的格式,试从立体的维度,概括如次。

乡镇企业、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

  江苏经济的发展,既有中国特色的共同规律,又有江苏特征的具体道路。已有共识的,是先后抓住了三大契机,形成了独特的苏南模式以至江苏模式。

  乡镇企业(原称社队企业或社队工业)的异军突起,揭开了江苏崛起的帷幕。这在全国超前、先行,有所独创,也曾不无争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还未结束,无锡市的郊区和属县农村,部分公社、大队和小队就悄悄办了以农产品加工和为农业服务的小工业和手工业。这有传统,又有条件,特别是从城镇回来的职工,因土地有限,劳动力丰富,出于生计,有巨大压力。在5060年代残留的基础上,70年末起步并向邻近地区推广,1969年全省社队工业总产值就有43亿元。其增长幅度,大致是每年30%以上,到1990年为1447亿元,2000年为1138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半壁江山甚至更大。产业结构逐步多样化,有纺织等轻工业,也有机械修造配等重工业。在为社会扩大供给的同时,吸收了当地和外来的劳动就业,2007年达1312万人,创利润2184亿元,缴税1339亿元。尤其在体制上,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市场经济有构建,对企业机制有演变,其作用不亚于农业的包产到户。于是,以“苏南模式”的声誉,与浙江的“温州模式”并称。只是后来,由于采取集体所有形式,政企未能划分清楚,染上公有制的某些弊病。进入新世纪后,逐步民营化,多数改制为私有制和股份制,改称农村企业,有大集团如华西、沙钢,更多的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成长。

  对外开放,江苏处于沿海,也得风气之先,在国家支持下,自力更生,不断扩大开放度,为经济增长增加了又一大动力。80年代起,从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14个城市,江苏拥有南通和连云港,着手招商引资,走上出口导向之路。随即以昆山的“自费开放开发”为典型,从苏南、南京到苏中、苏北,最后形成全面开放。与外商签订补偿贸易协议始于1978年,兴建第一个中外合资项目在1981年,随即成几何级数增长,特别自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2001年加入WTO后,步伐加快,到2007年底,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470亿美元,项目规模扩大,科技含量增加,仍是制造业为主,兼及服务业,所有市县都有开发区,共136个,成为工业集中基地,在世界也有位置,尤其是后来居上的信息产业。投资来源也遍及欧美亚,昆山吸收台资占全国首位。与此相应,对外贸易也不断扩大,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4.27亿美元,到2007年近3500亿元,约占全国的1/7,外贸依存度超过100%GDP净值,口径不同),并且顺差也大。2008年,美、欧经济危机影响我国,江苏引资、引技、引智和外贸还保持一定的增长率,较优于多数沿海和内地的省市区。

  科技创新,是江苏的第三波增长极,势头不亚于前两极。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较早提出“科教兴省”战略。进入新世纪,在世界科技革命影响下,科学、教育和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江苏又提出“人才强省”的战略任务,制定综合评价体系,着重于自主创新,要求独立进行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过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大力培育和引进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端人才,据前几年的一次分析材料,2006年的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为21.6件,比1999年增长约8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87万元/人,自主创新能力排名榜,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天津而占第5位。最近几年,在加大科技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上又有进步,其成果和影响将在下列几节并述。这对全省经济的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构建江苏经济特征的主要因素。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建国和恢复建省之初,江苏基本上与全国一样,在产业结构上以农业为主,略有不同的是江苏是旧中国少量工业的开始发展地区之一。原来的说法,全国农工比例为九比一,江苏可能是八比二,都缺乏精确数据。同时,江苏商业、交通等服务业有一定基础,或也占到两成左右。从人口结构看,农村都占压倒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演变,总的趋势是二产上升很快,一产逐步降低,三产升降不大,从产值看各有增长,涨幅大有差别。2011年的数据是:一产占6.3%,二产占51.5%(其中工业占45.4%),三产占42.2%。二产多年来,一直在50%以上,一产减少的份额,较多地转移为二产。在华东地区比较,一产仅高于浙江,低于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三产仅低于浙,高于皖、闽、赣、鲁;三产所占比重最低。这反映在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得到较快增长。以下分别简述:

  农业,本是江苏的强项。60年来有过挫折,基本上保持全国的前沿位置,不仅产值和产量的增幅和水平较高,而且发展模式和机制改革也较先进。从改革以来到新世纪,农村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在20%左右,其中农业近6%。粮食总产,1978年为2400万吨,2005年后超过3000万吨,2012年预期3372万吨。油料、水果和猪牛羊肉、水产等一直增产,仅棉花由于全国调整布局,重点西移,年产从近50万吨下降到30多万吨。粮食单产,位列全国第5位,但人均占有量有所减少,自给率在苏南更有下降,并反映为主产区北移,徐淮盐与整个黄淮地区属于东中部农业的重点。究其动力,在于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农药都有进展,“八五”、“九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从48%上升到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面貌大变,农民生活改善,城乡关系渐趋协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在全国前列。

  工业,更是江苏的亮点。60年来尤其30年来,走过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在产业调整中,从最早的一、二、三很快变为二、一、三再变为二、三、一,工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往往高于GDP35个百分点,其中1979年至1983年均为11%,1984年至1988年为18%,经过1990年前后的微调,1992年至1999年为平稳发展,2000年以来为快速发展,多在15%以上,2012年仍高于10%。在总量扩大的基础上,产品不断丰富,重工业的钢铁、发电、水泥、化肥和汽车、机械制造,轻工业的纺织、电器等都达较大规模。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批高科技产品如程控交换机、电脑、集成电路、数控机床和新材料、新医药等纷纷涌现,不少成倍翻。目前,若干主要行业和主要产品在全国位列前茅,不完全统计,有12个行业占全国首位,7个行业占全国第二位,有48个产品占全国第1至第6位。与此同时,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也不断完善,形成一批大企业集团,进入全国百强、中小企业星罗棋布,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至于工业化发展到了何种阶段,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评价:按照钱纳里方法,正在工业化中期;按照霍夫曼方法,已在重工业上升后的第四时期;也有人认为,对照工业信息化的要求,则尚处于开始起步的早期。

  服务业,江苏有一定基础。30多年来持续扩大,不仅传统服务业开始做强,现代服务业也很快兴起,与工业构成双轮驱动。年均增长率,高时在15%以上,低时不下于10%,增加值1978年近50亿元,1985年突破百亿元,1994年突破千亿元,2005年后达6500亿元,这几年更高于工业的增幅。除零售、餐饮业始终繁荣外,运输、仓储业增长稳定,金融、物流、房地产和信息、服务业后来居上,尤其是计算机和软件、电讯和互联网等更是高增长,教育、卫生和文化以及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也与时俱进。眼下的结构,大致是批发和零售占25%,连同住宿和餐饮占30%,金融和房地产占25%,交通、仓储和邮电和教育、卫生、文化以及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与时俱进。服务业的壮大,既保障了民生的改善,包括扩大就业,并培育了社会财富,增加了财税收入。

苏南、苏中和苏北

  前面所述,一是以时为经,二是以事为纬,构成一个平面;还要再加一维,即区域布局,才能有立体感和综合感,视角较全了。

  江苏这个省,面积不大,人口不少,实力较厚,地区之间是欠均衡的。传统的评分,列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块,有先发展、次发展和后发展或较发达、次发达、欠发达的不同层次。直至新世纪之初,外来人士观察,认为苏南和南京已经基本现代化,南京的景色不亚于台北;但是到苏中、苏北的农村,尤其靠近皖北和鲁南那片,尚能找到不少落后的东西,有的存在建国、建省前的遗迹,没有完全脱贫脱弱。经过10多年努力,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差距大大缩小了。

  江苏的区域分布,自然形成太湖流域、沿江两岸和淮河流域三大片。在行政区划上,苏南本指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属12个县(含县级市),后来把镇江和南京也列入;苏中本指宁镇扬和泰州、南通,后来仅是扬、泰、通;苏北则是徐州、淮安(阴)、盐城、连云港,后又划设宿迁。1978年,苏南人均GDP672元,按当时汇率超过300美元,也高于全省和全国;苏中为370元,低于苏南和全省,略高于全国;苏北为301元,低于苏南、苏中和全省、全国。三个地区,大致是苏中、苏北都不及苏南的一半,苏北又比苏中差近1/3。不仅代表不同的工业化水平,并且在生活水平上也有距离,反映在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基本建设投资额上也相似。

  针对上述情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全省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要求后进地区在自力更生为主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赶上先进地区;同时在全省统一部署下,给苏中、苏北以财力、物力、人力包括干部的支援;并组织多市、县的对口支持,达到互助互补,合作前进。在不同时期,各地制定和实施自己的区域发展规划,道路越走越宽广。经过30多年的不断努力,从基本上同步增长,逐步转向苏中、苏北的增长高于苏南,不仅提高了占全省的比重,特别是年人均收入也相应赶上。如2007年,三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077元、15526元和13655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7.1%15.7%,农民人均收入也相接近。在此期间,区域战略有所转换,新世纪称“四沿”,即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和沿海,推动苏南高开高走,苏中崛起,并使苏北有更加坚实的依托。

  从当前看,苏南继续保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地位,除无锡、武进改区外,昆山、张家港、江阴、常熟、吴江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占前5位;沿江两岸迅速崛起,800里黄金江岸成全省的“半壁江山”;沿海开发成为共同发展的强劲引擎,大港口开辟了大通道;沿东陇海线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带。

  在区域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中,城镇化也加快步伐,城乡关系更加协调。走在前面的各具特色,如昆山以开放促开发,张家港着重规模化企业,江阴上市企业领先全国,还较早提出“幸福”口号,都有创新;原来基础最差的宿迁,建立省属市后,从封闭保守转向开放创新,独树一帜,GDP年增两位数,财政收入10年增加近10倍,城乡居民收入更增达31倍和65倍,从贫困开始走向了富庶。

归根结底在改善和保障民生

  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落脚点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获得逐步提高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江苏在这方面与时俱进,旨在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就业是民生之本。江苏人口多,就业压力大。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在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的基础上,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搞好就业服务,进行城乡统筹,就业总量稳步增加,结构有所优化。从2002年到2011年,就业人口从4473万人增加到4758万人,年均增长近32万人,略超过人口的增长数,其中城镇高于农村,实现城乡就业比重的六四开,一二三产的比例也从3932.528.5调整为21.542.536,登记失业率保持在从4.1%下降到3.2%上下。就业岗位,国有和集体单位下降,私有和个体等超过前者,也占到六成左右。有的市县,推行“零失业家庭”,替代了充分就业。

  随着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相应提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上一个世纪,经济增长年均10%或稍高,城镇居民收入年均7%,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在5%左右,保持一定差距。新世纪以来有了根本扭转。2002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年均收入从8178元提升到26341元,年均增长13.9%2012年上半年,农民年均收入从4000元左右提升到10805元,年均增长11.7%。市民增收,来自工资性收入的稳增,而经营净收入增长成倍,财产性收入增长幅度更大,转移性收入也较稳定;农民增收,主要来源是工资性,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长。2012年,城乡居民年均收入比上年增长12.6%13.6%,扣除物价因素后为9.6%10.7%。农村还快于城镇。在收入增长突破2万元、1万元的基础上,城乡居民生活变化很大,食衣住行用都有升级,教育文化保健和其他服务更加改善,消费支出也相应扩大,通讯开支更是新的亮点。在此进程中,城乡差别有所缩小,从31渐向2.51靠拢,在全国是差距最小的,体现了富民优先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公共服务面广量大,在基本层次,从2003年开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2006年和2007年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改革全面推开,90%以上居民享受基本保险;初步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大量保障房在建设中并分批完成;实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体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低保、失业保、养老保等开始达到100%,并逐步提高标准,注意均等化,缩小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距。为此,除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外,财政大力支出,各项民生开支从财税增显和存量中所占比重已达70%以上。

  另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加码,成果较好。办法是“加减”并举,挤出黑色GDP,关停并转和否决大批污染企业和污染项目,同时植入绿色GDP,建设很多生态园区。太湖和淮河的治理卓见良效,治理空气污染狠下功夫,最近环保部授与17个“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江苏有5个上榜。

两个“率先”的决策及其实施

  江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全国一直领先。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来江苏视察,听了苏州地区的汇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信心,并希望江苏领先一步。三步走,就是温饱、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当时,全国处于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但不是齐步走,有先有后,先发展地区负有“排头兵”和“实验区”之责,江苏与沿海地区各省市区一起担当这个光荣使命,义不容辞。

  江苏何时解决温饱?缺乏具体数据和论证。一般认为,从苏南、苏中到苏北,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通过扶贫脱贫,困难群众迅速减少,比较顺利地跨过了第一道门槛。因此当时,全省的奋斗目标就是小康。经过90年代的继续奋进,从苏南、苏中到苏北,并从城市到农村,先是总体上达到小康,GDP及其人均和城乡居民年收入,在提前实现翻番后,进一步走向更多内容、更高标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两个率先”的提出和决策,可查考的是在新世纪之初。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江泽民参加江苏代表团的讨论,给以肯定。胡锦涛说,江苏“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江泽民要求江苏实现“两个率先”,“为全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此后,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这20年江苏发展的总定位、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既在两个五年计划中研究和确定了具体目标,有一套系统数据,又相应地拟定了各项政策措施,并不断落实检查。

  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是基于自己的条件和优势,对全国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江苏位居沿海,靠近上海,外联全球,区位优越;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工农服务产业都达较发达水平;人文荟萃,科学、教育和文化先进,人力资源丰富。改革以来,随即开放,中央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在对全国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也得到各地的大力支持,互补效应明显。江苏的“两个率先”,不仅本省发展领先,率先享受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成果,并对全国有一定的探索和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让全国分享率先的实际效应。

  在实施“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随即提出以“三创”(创业、创新、创优)作为江苏精神。以弘扬“三创”精神,推动“两个率先”,贯串于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作为,表现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涌现出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和华西精神等一批典型。

  新世纪以来,江苏经济进入“由低到高”、“由大到强”的转型发展期。全省生产总值在200620082010三个年头,不断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三个大头,由2002年的10607亿元到2011年达49110亿元,2012年又突破5万亿元。2011年,人均总产值达到62290元,2012年突破人均100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在此进程中,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财政收入增长更快,基础设施突飞猛进,水利、交通和能源利用都不断加强和健全。产业结构也趋优化,除三产比例已如前述外,农业中高效农业占种植面积的42.8%,设施农业占12.5%;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5.3%,七大高耗能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也渐居优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除已如前述外,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1%38.5%,城乡人均储蓄余额超过3万元。

  10多年来,自南到北,自城到乡,先后有一批市、县及时宣布已经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开始踏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经检查落实,按照四大类1825个指标对照,2001年已有9个省辖市、40个县(市、区)达到全面小康的水平,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都有进步,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的跨越。

结束语: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蓝图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江苏为实现“两个率先”,也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当年首月,召开省的“两会”,回顾过去,直面现实,展望未来,同样是斗志昂扬,豪情满怀,将开启科学发展的新征程。过去五年江苏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发展。今后五年,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顶层规划有一系列目标,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收入年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实际增长10%左右。为此,要有一系列新的实招,抓几件大事和实事。

  应当肯定,当前机遇良好,发展的基本面是有利因素未变;但是在另一面,也有新的挑战,不能忽视和松懈。如十八大文件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据有关民调,人们最关注的,如贫富差距大,反腐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仍较恶化,都不能掉以轻心,应当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大家提到的,还有如收入倍增,江苏争取七年达标,并不容易;中央部署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同样不无阻力;改革开放到了深水区,更要花大力气。但是可以相信,认真贯彻落实十八精神,总结经验,接受教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建设服务型政府,依靠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创新,“两个率先”的艰巨任务和光辉目标终将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资料:

①江苏省统计局历年统计资料。

②《当代江苏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③《率先之路》,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④《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⑤《江苏经济60年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⑥《2012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解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⑦《科学发展在江苏,数说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