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革命博物馆里有一颗长2.8厘米、底部直径0.7厘米的子弹,铁质的弹头被岁月长河冲刷得凹凸不平,深褐色的锈迹仿佛斑斑旧血,提醒着它曾在一具血肉之躯里埋藏了45年。
“埋藏”在刘飞将军体内45年的子弹
全民族抗战时期,苏州地区活跃着一支番号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的新四军部队(简称“江抗”)。这支部队曾夜袭浒墅关,炸毁了日军强占的兵营据点和火车站,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夜袭虹桥机场,虎口拔牙,收缴日伪军的枪支,火烧日军4架飞机,使“江抗”在江南人民心中的威望空前提高。是时,这颗子弹的“主人”刘飞就在“江抗”中担任政治部主任一职。
刘飞
“江抗”东进抗日,威震淞沪地区,引起日伪军恐慌,也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他们一方面多次对新四军无端指责和蛮横施压,一方面密令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和“忠义救国军”对新四军进行“剿办”,企图消灭新四军。
1939年9月,“忠义救国军”在江阴县顾山南麓突袭“江抗”主力。刘飞率“江抗”二路奋力反击,部队一路突进至“忠义救国军”前沿阵地。就在刘飞带领部队冲到半山腰时,一颗子弹射入他的左胸,顿时血流如注。警卫员何彭福迅速跑过来进行包扎,刘飞却问他:“我的背后有没有血?”何彭福看了看,说:“没有!”刘飞用手摸了摸,果然没有血。他把枪一挥,说:“没有血就说明没打穿!没打穿就没事,接着冲!”他挣扎起身,继续向前冲,因伤势过重没走几步就倒了下来。
看到刘飞倒下,战士们都以为他凶多吉少,顿时怒火冲天,高喊着为刘主任报仇,猛虎一般冲上山去,迅速击退了敌军。
敌人的子弹打进刘飞的肺部,距离心脏很近,可谓性命攸关。他被紧急送往阳澄湖后方医院治疗,最终转危为安。所谓后方医院,只是几条木船而已,每条船上放上门板作为病床,十分简陋。医院四周布满了日伪军的据点,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伤病员时常要隐藏在密密匝匝的芦苇丛中,所以他们约法三章:不能生烟火,不能唱歌,不能出港汊。
留在苏常游击区养伤的“江抗”部分伤病员名单
医院的医疗条件也异常简陋。为防蚊虫叮咬感染伤口,大家用芦苇叶子来包伤口;湖上气温入夜后尤其低,重伤员用稻草垫子盖在身上,轻伤员则搂在一起,凭借体温互相取暖入睡;没有手术室,就用土白布蒸煮加以布置,隔出消毒空间;没有专门的消毒设备,他们就用老百姓的蒸笼,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用盐水代替消毒水,用猪油代替凡士林药膏……敌情严重时,留在船上护理的重伤员一夜还要转移好几次。
此时,刘飞的伤势仍然十分严重,由于肺部受伤常常咳血。当地老百姓为了刘飞便于治疗,就专门给他缝制了一个淡黄颜色的小背包,里面装着他的记事本和救治必需品。这个小背包虽然是用旧布缝制而成,但饱含着人民群众对新四军的鱼水深情,刘飞一直将它视若珍宝,带在身边。
刘飞的小背包
由于后方医院的医疗条件所限,刘飞左胸的子弹无法取出,护理员只能每天用盐水给他冲洗伤口。伤势稍微好转后,刘飞就召集伤病员和医护人员讲形势,教育大家坚持斗争,当好革命火种,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到来。在刘飞带领下,后方医院的36名伤病员战胜日伪袭扰、伤痛折磨、给养不足等困难,确保了“江抗”西撤以后以阳澄湖为中心的东路抗日根据地红旗不倒。1939年11月上旬,江抗东路司令部成立,刘飞考虑到自己伤势严重,无法指挥部队,便推荐夏光担任司令,重新树起东路地区抗日大旗。之后,刘飞服从组织安排去上海治疗。由于刘飞胸部的弹头周围,已被结缔组织包裹,今后将不会由异物引起周围的炎症或损伤重要脏器,但如果现在开膛取弹,因靠近心脏,手术有一定危险性。专家经过研究,决定暂时不做手术。所以这一次仍未能取出子弹。经过3个月的治疗,刘飞伤愈归队,跟随谭震林重返东路前线,参与创建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
刘飞左胸的这颗子弹就一直留在体内,跟随着他南征北战。每逢阴雨天,刘飞的胸部总是会隐隐作痛,有时甚至剧痛难忍,每一次他都是靠着顽强的毅力撑过去,从未因此影响工作。他带领新四军伤病员在阳澄湖一带与日伪作斗争的故事,也被改编成现代京剧《沙家浜》,一直被世人传颂。
1955年秋,刘飞被授予中将军衔。1984年10月24日,刘飞在南京逝世。临终之前,他专门找来了医生,立下遗嘱,让医生把他胸部的子弹取出来,作为留给子女的纪念。11月4日,在家属的见证下,医生从将军的体内取出了那颗“埋藏”了45年的子弹,当年紧贴心脏部位的子弹,已经移位至靠近后背的肺部。这颗子弹伴随了刘飞将军的一生,见证了一代人的峥嵘岁月和热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