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新四军最具影响的一份医学刊物《医务生活》
来源 :  10:34:42

《医务生活》是新四军最具影响的一份医学刊物。它的创办者是鼎鼎有名的开国少将、军事医学家,时任新四军第二师卫生部部长的宫乃泉。《医务生活》刊物后来逐渐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医学出版机构——“医务生活出版社”,后更名为“人民卫生出版社”。

图片13.png新四军第二师卫生出版的《医务生活》


宫乃泉,1928年考入奉天医学院,欲以医学救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宫乃泉经介绍到武汉找到新四军办事处,叶挺军长亲切接见了他。1938年春,宫乃泉随新四军军部来到皖南岩寺和云岭,参与创办了南堡村前方医院和小河口后方医院,兼任南堡村医院院长。为办好医院,宫乃泉从无到有,因地制宜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医疗、护理制度,并且身体力行,每天都巡视病房,亲自为伤员喂饭 、换药、倒便盆。同年秋,史沫特莱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作战地采访。由于宫乃泉可以用英语与她交流,两人很快成为朋友。史沫特莱感慨地对宫乃泉说:“我看过许多医院,其中包括国民党的医院,他们的医疗条件很好,医生的数量也多,但他们工作不负责,医院不仅乱而且脏,许多士兵死于非命,而你们的医疗条件虽差,医护人员又少,但是管理和医护工作做得很好,病房也非常整洁干净,伤员在这里得以恢复并很快再到前线去,真是了不起,这是我在中国看到的最好的军医院,我要向全世界宣传你们,呼吁他们来支持你们。”

1939年秋,宫乃泉奉命率领20多名医务干部,夜渡长江,进驻淮南定远县,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医处,开展卫生工作。为加快培训和组建一批具有一定医学素养的医疗队伍,宫乃泉认为除了组建卫生训练班,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学习,提升他们专业水平。这样创办一份适合新四军医务工作者学习的刊物就势在必行。194111月,《医务生活》在淮南根据地“大刘郢”诞生。刊物初为油印小报,第13期改为32开的书本形式。

宫乃泉想法设法办好《医务生活》。他亲自担任《医务生活》主编并抽出点滴时间撰写大量实用性操作性强的文章。他发表的《战伤外科麻醉》《膀胱的战伤》《破伤风的治疗与预防》等,成为当时新四军医务人员提高医术的必读文章。此外,宫乃泉还千方百计突破封锁,从上海和敌战区购买了一些急需的中、外医学书籍,为办好《医务生活》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在他的领导、主持下,《医务生活》内容涵盖了临床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多个方面,部分专题已有相当深度,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刊登战伤治疗和疾病防治专栏,普及医学常识,分享好的经验、办法,比如: 预防接种、消灭疥虫、推广公筷、土厕所等。《医务生活》为当时的新四军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各个连队也根据《医务生活》登载的科普文章,普及医学常识,广大指战员身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提高。一时间,阅读《医务生活》在当时的新四军,尤其是二师医务工作者中形成了一种新风尚。

图片14.png宫乃泉(右一)与国际友人加拿大护士尤恩(左一)等为战士做手术


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对宫乃泉大力办好 《医务生活》、 积极培养新四军医疗人才十分赞同、支持。在一次新四军卫训班毕业典礼上,刘少奇恳切地鼓励大家:“宫主任要我来讲话,讲什么呢? 你们的学习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提高 , 你们毕业后,要奔赴前线,同敌人作战,救治伤员。战争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是共产党人,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我们要克服困难,去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他还曾由衷地称赞宫乃泉,“乃泉同志像一把利斧,多硬的木头,经他一劈,就裂为两半,任何困难环境都阻挡不了他进行工作。 ”

据不完全统计,第三野战军的4 万多名医护人员绝大 部分都曾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医务生活》,也都曾受到宫乃泉大刀“利斧 ”、不折不挠创办《医务生活》精神的影响和鼓舞,牢记救死扶伤重任,成为奋战在医疗战线的栋梁之才。


作者:石桐瑞
上一条 : 小座钟 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