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延陵古镇是茅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新四军经常从这里出击,打击日伪势力。1939年11月上旬,丹阳、金坛等据点日军不断向延陵地区“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主力部队。而驻扎在这一地区的新四军第1支队2团、新6团和地方武装丹阳独立支队等,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运动中寻机歼敌。
11月8日,新四军新6团1、3营奉命增援丹阳独立支队,将在延陵地区“扫荡”的丹徒宝堰镇日军压迫至贺甲村塔路头附近小高地,日军顽固抵抗。1营随即向该小高地包围冲锋,日军不支而向贺甲村退却,新四军随即跟踪追击,3营9连亦已从敌左翼迫近贺甲村正面之小桥。日军见新四军追击猛烈,遂施放毒烟,新四军多数中毒撤下,日军趁机以机枪猛射,新四军当即牺牲20余人,3营刘营长因最后退下,在小湖边牺牲。
新6团团长段焕竞见3、9两连撤下,同时日军伤亡亦重,决定请2团增援,将日军全歼。
2团团长王必成遂令2营守护电台,1营、3营奔赴贺甲村。3营强攻贺甲村北之木桥,反复冲锋,白刃肉搏,伤亡30余人。1营从贺甲村西北进攻,因地形开阔,在敌人火力控制下,亦遭受杀伤。双方酣战之际,大雨骤至,直至黄昏。此时,贺甲村西端高地之敌,未见援军到来,即全部退入贺甲村内,占据村南端大祠堂,准备固守待援。
延陵大捷旧址
2、6两团团长当即会商,决定增派2团2营前来增援,增加有生力量,准备在拂晓前进行第二次总攻。凌晨4时各部进入预定阵地之后,攻击开始。2团2营4连先以一个排兵力摸索前进。接近祠堂时,隐藏在草堆中的敌人突然冲出,双方展开搏斗。随即全连战士冲上去,奋勇冲杀,把敌人压回祠堂。
10时,新四军发起第三次总攻。残敌数十人,因弹尽粮绝,仓皇退出独立祠堂,拟向殷家、江口方向突围,被3营侧面阻击全歼,并俘虏7名。同时,2团主力即向祠堂突击,在祠堂内留存的日伤兵用机枪堵住大门,负隅顽抗。新四军将祠堂围住,至午后一时,正待最后歼灭残敌,突然,金坛之敌二百余人已达九里,丹阳之敌百余人进抵北岗来援,为保持既得胜利及有生力量,新四军遂全部向生地、罗所方向撤退,并留3营在后掩护,战斗结束。
九里镇战斗经过要图(1939年11月8日)
战斗中,新四军共击毙日军第15师团池田联队大尉中队长及士兵共168人,俘虏3人,开创新四军俘虏日军的先河。新四军战亡94人,伤126人。
此战是新四军挺进苏南后歼敌最多、战斗最激烈、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战斗,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不几日,上海等地进步报纸以“伟大胜利在江南”为题争相报道,引起全国舆论广泛关注。以延陵大捷为题材写成的《反“扫荡”》战歌,也在新四军和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