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家书背后的家国情怀
来源 :  11:28:12

泰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保存着泰州籍革命烈士严兴让的家书,书信的纸张已经泛黄,但却承载着严兴让对家人的牵挂、对革命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憧憬,感情之细腻,舐犊之情深,跃然纸上。

严兴让,又名严向、严颜,191310月生于泰州,先后在泰州伍成小学、县立初中、时敏高中学习,受进步思想影响,立下报国大志。19309月,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读书。在沪期间,他活跃在各种爱国救亡学生运动中。1934年秋,严兴让考入位于景德镇的江西省陶业管理局技术人员养成所,毕业后留任工人培训班教师。江西省陶业管理局局长杜重远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积极组织进步学生投身景德镇的抗日救亡运动。受其影响,严兴让与胡绵芳(胡明)、潘炯乐(潘田)、张三圭(张云樵)7人秘密成立了“前哨社”,在景德镇《陶业日报》上开辟《前哨》副刊版,发表抗日救亡的言论和进步作品,举办多期工人训练所,在市区中心地带——“厂前”设立露天讲演场,每逢周末还举行文艺活动等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

1937年冬,陈毅利用和国民党谈判、组织游击队下山之便,来到景德镇与进步青年举行座谈交流。陈毅向他们讲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抗战的前景,鼓励他们参加红军游击队,到抗日斗争的第一线去。受到陈毅的鼓舞,严兴让、李清泉一行十几人从景德镇出发,奔赴浮梁县的瑶里参加红军游击队。党组织考虑到景德镇抗日斗争的实际情况,决定让张三圭、严兴让留下来,在本地坚持斗争。其余人则如愿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并随着这支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安徽岩寺集中。

1938年春,陈毅再次到景德镇,他在各界人士欢迎大会上作了《目前形势与团结抗日》的报告。严兴让听后热血沸腾,很受启发,更加坚定了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决心和信心。不久,张三圭、严兴让、张拙芝等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们在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开始发展党的工作。同年9月,中共景德镇市委秘密成立,严兴让担任市委宣传部长。他组织党员深入城区各瓷厂和浮梁瑶里等农村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在画瓷工人及社会进步青年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党的队伍,进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心中燃起从军报国的热情,奔赴延安或者参加新四军。

在江西开展革命活动期间,严兴让十分挂念家中父母和兄弟姐妹,经常写信告知自己在江西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情况。“生活费用每人每天三毛”“菜蔬颇为缺少”“来此未带行装”,显然当时生活比较清苦,但“难友相助,祈勿远念”,片言只语仍可看出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国民党限制迫害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发展的做法,他毫不屈服,写道:“正因为进步之力量尚不足,挽回时局逆转之狂澜需要经过更艰苦的奋斗,坚持不动摇的精神。父亲,吾人绝不因此而气馁失望,应明此理,使吾人反而对前途抱负无限之希望。”这力透纸背的字迹透露出严兴让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严兴让活跃的身影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遭到通缉。出于安全考虑,严兴让迅速从景德镇转移到鄱阳,以爱民乡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他组建了中共鄱阳县委,兼任县委书记,广泛建立党组织,开班讲学培养党的骨干力量,掩护联络来往赣北的革命同志,带领当地群众进行减租减息、抗丁抗税的斗争。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在赣北地区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破坏党的组织。19412月,国民党景德镇专员公署派警卫队同鄱湖司令部到爱民乡公所搜捕严兴让。在转移突围过程中,严兴让不幸被捕,后被押解至景德镇戒严司令部。

面对严刑拷打,严兴让从容不迫、坚强不屈,后被转押至上饶,囚于西山监狱。国民党军法官逼迫严兴让承认犯有“进行非法组织活动和破坏社会治安”的所谓罪行,严兴让义正言辞地反问:“我大片国土沦丧,宣传抗日,何罪之有?”并拒绝写“自白书”,敌人恼羞成怒,又施以重刑。8月,严兴让被转押至周田村,编入“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进行“感训”教育。三战区政治部专员室少将专员张超曾在鄱阳一带从事过特务活动,于是以旧识身份,劝解严兴让“与之共事”“共谋大业”,他忿忿答道:“道不同,不相为谋,要我与你们合作共事,完全是白日做梦。”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没有击垮严兴让,在狱中,他一直坚持秘密开展斗争。

19425月,日军进攻浙赣,上饶告急。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决定由上饶撤退福建,“犯人”同时被转押。早在上饶时,狱中的秘密党组织制定了暴动计划,并逐步进行了具体部署。617日,被囚人员途经福建崇安赤石镇时举行了暴动,数十人突出重围,严兴让没能顺利逃脱。国民党惊恐万分,随后以重新编队为名,抽调所谓危险分子、顽固分子分批杀害。619日,严兴让被枪杀在角亭虎山庙的后山坡上,时年29岁。

英雄早已长眠于泰州市革命烈士陵园。如今,我们仅能看到严兴让烈士的亲笔家书、用过的私章和笔架,从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烈士的家国情怀和成长轨迹,去感悟烈士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无怨无悔的革命初心,从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


作者:潘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