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新四军医护伉俪:张贤和庞露
来源 :  11:37:10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有一张年轻夫妇的珍贵合影。照片中18岁的妻子身穿横条旗袍,颈间系着一条淡雅丝巾,面容清秀;丈夫则是一身黑色西装,搭配深色领带,温文尔雅。他们注视着前方,目光清澈而执着。

图片1.png张贤、庞露在上海兆丰花园的合影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白衣战士张贤和庞露。张贤,原名张兆甫,上海宝山人,19155月出生。1934年进入上海同仁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学医。1937年上海沦陷,张贤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春,由中共地下党员李建模介绍,张贤到上海浦东时疫医院工作。庞露,原名庞月娥,江苏常熟县塘桥镇(现属张家港市)人,192112月出生。庞露曾在上海大德产科学校实习,后进入上海难民第四收容所工作,期间认识了同为常熟人的中共地下党员李建模。在李建模的安排下,庞露被派到上海浦东时疫医院做护士。张贤和庞露以医生、护士身份作掩护,从事抗日救国活动。

1939年初,张贤和庞露在上海结为夫妇,他们志同道合,成为携手共进的革命伴侣。新婚燕尔的小夫妻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是,这一切在19392月戛然而止。

19382月,李建模奉命到常熟领导抗日斗争。同年5月,常熟县委重建,李建模任县委书记,3个月后,由常熟县委直接组织和领导的第一支抗日队伍——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成立。由于队伍和游击根据地不断扩大,战斗日益频繁,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导致部队减员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建模于19391月来到上海,动员新婚不久的张贤、庞露去常熟抗日游击区创办后方医院。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未知的风险,他们毅然决然放弃大城市的安逸生活,奔赴抗日前线。

为了解决创办后方医院缺少的资金,张贤与庞露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变卖了首饰,购入一些紧缺的药品。张贤又通过同仁医院护士长张辰搞到一些医疗器械。他们将这些药品器械装满了3个蒲包,准备带到常熟抗日游击区。临行前张贤、庞露夫妇在上海兆丰花园拍摄了这张合影,以此来纪念他们在上海这段相遇、相知、相恋的美好岁月。

19392月,张贤和庞露带着3蒲包药械,以返乡开设诊所的名义登上了“新江南”号轮船,平安到达常熟浒浦,来到“民抗”大队部的所在地——苏家尖莲荡浜。他们用随身带来的器械和药品,因陋就简地办起了“后方医院”,张贤集院长、医生、总务、警卫于一身。

图片2(1).png“民抗”医务所


当时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提防敌人突然袭击,保证伤病员安全,医院以流动方式为伤员治病,医疗条件十分艰苦。后来,张贤向组织上申请了一条小船,所有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都放在船上,便于伤病员及时转移和正常治疗,“民抗”医院也成了名符其实的水上流动医院。

19395月,新四军第六团东进,“民抗”医院和“江抗”卫生队合并,成立了“江抗”后方医院,张贤改任医务主任,庞露负责护理部工作。9月“江抗”西撤,后方医院负责护理留下的30多名新四军干部、战士。由于敌人的层层封锁,医院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奇缺。张贤就地取材,用土法以鸡蛋壳烘烤磨成粉末,给肺结核患者补充钙质;以硫磺粉加生石灰水熬成药膏治疗疥疮;以蒸笼作消毒工具;用门板作手术台……在张贤、庞露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伤病员们逐渐恢复了健康,并组建成立了新“江抗”。

图片3.png后方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合影


医院里的每一个伤病员都牵动着张贤和庞露的心。一次战斗中,有个叫华玉坤的战士,整口的牙齿都被打掉了,下颌骨又脱臼,无法进食。张贤便用橡皮管从鼻腔伸进食道,一天数次给这位伤员灌米汤,直到痊愈。还有个叫包克明的战士,在战斗中负伤,流血过多,危在旦夕,庞露毅然为他献血,最终使其转危为安。

后方医院不仅对部队的伤病员尽心医疗,还利用战斗间隙尽可能地为贫苦农民治病。莲荡浜有个贫农叫孙根乔,腹腔生瘤,长期发烧,病情危急。张贤、庞露立即前往为其做手术,排除了腹腔脓血。术后,他们不仅精心护理,还拿出仅有的一点钱给他买糖补充营养,孙根乔很快就痊愈了。张贤、庞露夫妇救死扶伤的故事,在游击根据地流传开来,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颂歌。

19416月,新“江抗”正式编入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后方医院人员也随军挺进苏中、苏北。19467月初,张贤从洪泽湖前线突围归来,领导对他说:“你既已突围,就不要回去了。”可张贤却说:“前方还在打仗,战士们还在流血,那里还有我们的伤病员呢,我必须再回洪泽湖去!”当时,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不久,庞露心情很复杂,她对张贤说:“这边的工作也需要你,你就不要去了,万一有什么闪失,我和孩子们怎么办?”张贤安慰妻子:“参加革命就不能怕死!万一我牺牲了,还有组织,组织会照顾你们的。”

不久,庞露接到通知:张贤在重返洪泽湖寻找伤病员时,在船上遭到敌人袭击,光荣牺牲,年仅31岁。面对两个年幼的孩子,庞露将悲伤深埋心底,她打起精神,带着张贤的遗志奔赴战场,抢救伤员,直到全国解放。

图片4.png张贤写给庞露的家书


在抗日烽火中,新四军医护伉俪张贤、庞露夫妇抛舍个人的小确幸,奋不顾身地战斗在新四军后方医院,尽己所能救治伤员,毫无保留地奉献青春和热血,有力地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他们的勇敢顽强、担当作为和无私奉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敬仰!


作者:朱卫芳
上一条 : 妈妈给我的一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