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朱二大义舍子救护伤员
来源 :  11:46:09

“兹有竹镇桃花坞居民朱二及其妻、媳于江苏顽固派武装进攻本军之际,冒险救护本军伤兵,设法藏匿,供应饭食,乘间运送出险,以致伊子被逮,仍不稍懈。此种牺牲自己救护负伤战士之艰苦卓绝精神,殊堪风范……”这是一张特殊的奖状,是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部、政治部在19404月颁发给六合竹镇居民朱二的奖状,以表彰朱二先生全家“牺牲自己救护负伤战士之艰苦卓绝精神”。

图片5.png罗炳辉司令员等颁发给朱二先生的奖状(南京博物馆藏)


朱二(名字不详)(19011945),南京六合竹镇桃花坞人(现六合区竹镇镇竹墩社区),抗日战争期间务农,194511月病逝。“朱二大义救伤员”的故事至今仍在六合竹镇流传。

1940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苏皖支队和江北指挥部的第五支队在竹镇会师。两支部队积极开展武装抗日和宣传统战工作,振奋了人民的抗日情绪。

1940321日,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第六旅十八团会同常备旅一部,偷袭驻竹镇曲营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十五团两个连。 双方兵力悬殊,一场激战后,新四军伤亡严重,奉命撤至乌石牯牛山,后又转移到石涧。在撤离中,六班高班长因身负重伤而掉队,被竹镇桃花坞村民朱二之子朱祝明发现,他当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高班长背回家中,隐藏在宅旁草丛里。朱二得知后,即与老伴、儿媳共同精心照料,每天送水送饭,并为他敷药治伤。

因缺医少药,高班长的伤势趋于恶化。朱二多次密访,得知离竹镇十余里的薛家集驻有新四军,决定立即将高班长送往新四军驻地。327日凌晨,朱二一家人用担架抬着高班长去找部队。

临行前,朱二又嘱咐全家:如路上遇到国民党兵或坏人,大家不要慌张,一切由他回答,看他眼色行事。朱二夫妻及儿、媳四人,为高班长换上便服,轮流抬着朝薛家集方向赶去。他们不走大街走小巷。不料,行至竹镇西大桥上,被两个国民党便衣特务拦住,朱二一口咬定高班长是自己的大儿子,因请兽医治猪病,被流弹击中腿部,是来竹镇治伤的,特务对伤员的身份产生怀疑,要他们在街上找位证明人。朱二叫其子朱祝明带特务上街找证明人。  

为了帮助高班长迅速脱离危险,朱二置亲子安危不顾,乘特务未返回之机,将高班长送至距竹镇12华里的薛家集新四军驻地。高班长获救了,朱祝明却险些丢了命。回来后的特务不见了伤员的踪影,气得对朱祝明进行残酷的吊打,打得他奄奄一息。直到几天后,新四军取得半塔保卫战胜利,又打回竹镇,赶走了顽固派,朱祝明才获救。

朱二先生冒险舍骨肉勇救新四军伤员的光荣事迹在竹镇附近家喻户晓。第五支队政治部出版的《先锋报》以“值得表扬的老百姓”为题报道了这一事迹,号召全体军民向他学习。4月,中共六合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李代耕专程到朱二先生家面授由罗炳辉司令等亲自签署的奖状,并颁发奖金,以示慰问和表彰。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1946年,新四军北撤后,朱二先生已因病去世。国民党竹镇区长张仲浦将朱二妻子及其子朱祝明抓去严刑拷打,一再威逼母子交出这张奖状。朱氏母子虽身受酷刑,但咬紧牙关,推说兵荒马乱,早已不知下落。张仲浦用尽办法也没有得到奖状。1959年,朱祝明母子俩将这件保存完好的珍贵革命历史文物,郑重地献给了当地政府。

这张非同寻常的奖状记录了六合地区军民坚持抗日、奋力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事迹,赞颂了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子弟兵的真挚感情,是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该奖状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南京博物馆。


作者:张云伟
下一条 : 妈妈给我的一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