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江苏扬州江都的郭村保卫战纪念馆里,有一块长1.8公分、宽1.5公分、厚1.3公分的炮弹片。这块弹片是从一位新四军老战士的大腿里“找”出来的,它在他身体里藏了整整60年。
张志荣体内的炮弹片
这位新四军老战士名叫张志荣,福建漳州人。13岁参加工农红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新四军苏皖支队司令部侦察排长。后与组织失去联系,直至1948年找到党组织,重返部队,参加了解放高邮、扬州等战斗。
张志荣
1940年6月28日,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受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挑唆,纠集13个团的兵力对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郭村突然袭击。挺纵部队被迫自卫,打响了郭村保卫战。
苏皖支队司令陶勇、政委卢胜奉命率队从仪征月塘集驰援郭村。张志荣时任苏皖支队侦察排排长,他随部队日夜兼程近200里,进入郭村后一直战斗在前沿阵地。多年后,张志荣在回忆手稿中写道:“(6月28)晚上八点左右我们开始出击,这时天又黑又下大雨,我们驳壳枪排沿着一条河的河边前进,我们摸到敌人阵地,敌人的哨兵一下子被我们打死,我们冲入敌人阵地用枪和手榴弹打向敌人,敌人全部被我们击溃。”
张志荣回忆手稿
战斗的第五天,两李发起了第三次总攻,这是两李部队垂死挣扎的一天,也是最疯狂的一天。就在张志荣率部跳出战壕准备反冲锋的时候,一枚炮弹突然朝他身边飞过来,只听“轰”的一声炸响,张志荣被炮弹巨大的冲力冲到了田沟里,一块破碎的弹片如利刃般刺入张志荣的大腿,顿时血流如注。战壕中的侦查员见到排长受伤了,冒着生命危险冲出战壕,慢慢靠近田沟,将张志荣背了回来。卫生员和当地村民旋即找来门板当作担架,合力将他抬送到郭村野战医院。到医院时,门板上淌满了鲜血。
一到野战医院,张志荣就因为伤势严重进行了手术。可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张志荣差点因为感染丢了性命。当时天气炎热,加上刚做完手术身体虚弱,张志荣身上不停出汗,不几天伤口就开始化脓,大腿肿得像粗梁那样大,同时开始变黑,身上也同样发肿变黑,浑身疼痛难忍。鉴于这种情况,医生建议锯掉右腿,永绝后患。但张志荣坚决不同意,说:没有了腿,我还怎么上战场打鬼子?为了保住张志荣的右腿,医生为他进行了第二次手术,这次手术清创彻底,但是由于炮弹片嵌入骨头深处,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取出,只能作罢。就这样,张志荣虽然保住了右腿,但这枚炮弹片从此一直藏在他的大腿里。
郭村保卫战胜利后,新四军主力东进,张志荣因伤势严重留在当地疗伤,辗转于郭村、新老洲、宜陵一带,直到1942年初伤愈归队。疗伤期间,张志荣得到了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照顾。
1946年12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苏中解放区。时任高邮县政治保卫队兼执法队指导员的张志荣被敌人冲散后,与党组织和部队失去联系,但他仍坚持在草荡里与敌人作斗争。1948年初,张志荣终于找到江都县委书记兼江都独立团政委杜干全和战友们。曾被战友们当作烈士并开过追悼会的张志荣重返部队,并参加了解放高邮、扬州等城市的战斗。建国后,张志荣被调回福建龙溪第六军分区工作,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直至退休。
由于炮弹片一直没有取出,张志荣受伤的右腿每逢阴雨天都会隐隐作痛。每当这时,张志荣都会想起郭村保卫战时的那段难忘时光和战争中曾帮助掩护、悉心照料过他的郭村村民们。
2000年张志荣老人去世,深藏在他体内60年的炮弹片终于露出了真容。2023年,老人的女儿张秋英遵照父亲的遗愿,特地从厦门来到了郭村保卫战纪念馆,将这枚炮弹片和父亲的绑腿、回忆手稿等一起捐赠给了纪念馆。如今,这枚炮弹片已经成为郭村保卫战纪念馆珍藏的红色历史文物,成为彰显共产党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