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挡过子弹的红衣柜
来源 :  11:59:23

在扬州老城区一位退休干部老曹的家里,保存有一个老式的旧衣柜,柜身杉木木料、榫卯工艺,面板生漆漆饰,有一人多高。衣柜看上去并无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它却承载了一段80多年前不寻常的红色历史。

老曹名田,祖辈世居江都郭村镇,父亲曹学耕,号新民,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一直以教书为业。父亲结婚时,家里专门为其打了一套家具,其中就包括这个衣柜,柜子做工精良,结构紧密,柜门上还浅刻有“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纹饰。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日军占领上海,南京形势告急,曹学耕当即放弃在南京中小学担任美术教师的工作,回到老家郭村避乱。

图片9.png


19405月中旬,新四军挺进纵队在江都吴家桥粉碎了日伪军1000余人的“扫荡”后,移驻通扬运河以北的郭村休整,老曹家中也住进了新四军的一个班。当时,他家有三间两厢、七架梁的房子,在当地还算宽裕。

新四军纪律严明,待人和蔼。每天早晨,战士们都要把他家两口水缸挑得满满的,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深入到群众中,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组织建立农抗会、工抗会、妇抗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在广大农村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当时,在郭村一带,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两李(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副总指挥李长江)三股势力并存。韩德勤对新四军在苏北发展壮大深感威胁,在他的挑唆下,1940628日拂晓,两李纠集了13个团的兵力,对郭村实施四面包围,妄图消灭抗日的新四军。新四军挺进纵队指战员被迫奋起自卫反击。

老曹家在郭村镇前巷的地势相对较高,大门南面几百米处,有条东西流向的龙耳河,屋后东边有条长水沟。因为他家所在位置比较重要,新四军部队就在他家屋后的不远处挖战壕。老曹家人不仅将壁板、铺板借给了新四军,还把这件全家视为宝贝的大衣柜也抬出家门,让新四军装上土用于构筑防御工事。

图片10.png曹学耕及家人当年支援新四军构筑防御工事的衣柜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挺进纵队在地方党政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鏖战七个昼夜,打退了两李部队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共歼敌3个团,生俘700余人(内有团长两人),缴获步枪600余支、轻重机枪10余挺。挺纵乘胜追击,直逼泰州城下。最终,新四军从抗日大局出发,与两李达成“共同发展,团结抗战”的共识,挥师东进黄桥,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这场战斗中,有5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牺牲在郭村大地上,其中住在曹家一个班的战士中,就有两人牺牲于他家西边的高田阵地。

战后,新四军战士将阵地上的柜子、壁板、铺板运回来归还曹家,只是柜子的后壁上多出了2个指头粗的醒目弹孔。曹家屋后的墙壁上也留下许多大小不一的弹坑。

大战过后,这个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给曹家人留下难以磨灭记忆的衣柜,一直保留在郭村老家,直到上世纪90年代,曹家的老房子改作他用,曹田遂让乡里的亲戚用拖拉机将木柜运到扬州城区他的家中。这个衣柜已很陈旧,还经过了多次修补,但曹田总是舍不得扔,因为它不仅记录着家人亲情的传承,而且镌刻着新四军指战员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见证了军民团结抗敌的鱼水深情。

2022年,老曹已是73岁,他总想让这件红色文物有更合适的去处,就与党史部门联系,准备让它到革命纪念馆“安家”,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难忘的岁月,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2023628日,在郭村保卫战胜利83周年战斗纪念日之际,郭村保卫战纪念馆举办了一场“新四军郭村战斗实物史料捐赠仪式”,老曹和他的两个女儿应邀出席活动。在捐赠现场,老曹抚摸着家中珍藏了数十年的红衣柜,深情地表示:红衣柜在郭村保卫战纪念馆“安家”,不仅对烈士是一种深切的怀念,也将激励着更多人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传承下去。

图片11.png曹田父女应邀参加新四军郭村战斗实物史料捐赠仪式


作者:黄建军、秦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