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与日伪进行“货币战争”,维护根据地的金融安全,新四军在各根据地陆续成立了江淮银行、盐阜银行等10余家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开辟了敌后“经济抗战”的特殊战场,谱写了中国红色金融史光辉的一页。扬州广陵区档案馆馆藏的刻有“江淮银行”的锡盒和华中银行纸钞便是这段光荣历史的最好例证。
“江淮银行”的锡印盒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阜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税收、金融、贸易等百端待举。此时,国民党的“法币”、汪伪的“华兴币”“中储券”等横行盐阜区。敌人利用他们发行的货币套购物资,大肆攫取根据地物质资源,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为在经济上粉碎日伪封锁掠夺,抵制日伪币入侵,保护根据地资源,新四军在各根据地开始筹建银行、发行货币。1941年4月1日,江淮银行在盐城成立,这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第一所银行。
江淮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三项:一是办理农业贷款;二是向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三是商业贷款。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为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强的经济支撑。
为了进一步发展苏中农村经济,促进生产建设,江淮银行在苏中地区积极筹设分行。1941年6月,江淮银行先后在如东栟茶、海安李堡、如东掘港等地设立分行或办事处,从事存款、放款、储蓄、汇兑等业务。
1941年7月,日伪军对盐阜区发动大规模“扫荡”,为配合反“扫荡”工作,开业仅3个月的江淮银行随新四军财经部转移,撤离盐城。撤离时,行长朱毅决定把作为银行储备基金的银元、金条等实物分别装在特制的12个木箱内,秘密转移到盐城以东的农村,深埋在南阳岸一带的池塘里,只留下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埋伏在老百姓家里,以疗养身体为名,暗中监管金条和银元。在转移过程中,危险随时会降临,银行每个人都要时刻做好隐蔽及转移的准备,特别是负责保管资金的陈克秋、周希平等10多名女同志,更是勇敢地充当起“流动的金库”。她们将行军用的米袋和被单制成专用钱币袋装金条、银元和纸币,捆在身上行军,人钱不离。8月下旬,敌人的“扫荡”被粉碎,江淮银行不仅人员没有伤亡,财物也没有太大损失。埋藏在盐城农村的12箱银元、金条等也被安全运回。
1942年11月1日,苏中行政公署发出布告:为抵制汪伪排斥法币,实施经济掠夺“以战养战”之阴谋毒计,保护根据地广大人民之利益,坚持执行经济抗战之政策,除设立贸易局管理物资出口、奖励进口外,拟复于根据地设立银行,发行江淮银行钞票,票额分伍角、壹圆、伍圆、拾圆四种,江淮银行券壹圆作法币伍圆计算。
自发行日起,江淮银行券成为了根据地的本位货币。为躲避敌人的“围剿”,江淮银行的印钞工作采取“打游击”的方式进行。印钞工将印制工具带到芦苇荡中的小船上,一旦遇到敌军,立即将工具沉入水底,待危险解除后再行打捞。同时,新四军货币采取供给制,为了取信于民,在军队撤退后,大家可以将手中的江淮券兑换成生活用品、粮食、银元等,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
江淮银行券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4月29日,中共华中局为解决各根据地货币不统一问题,在盱眙黄花塘召开财政经济会议,作出《关于货币问题的决议》,着手成立统一的解放区银行,华中银行顺应当时的形势而筹建。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苏北、苏中、淮南、淮北4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合并为华中解放区,设立苏皖边区政府,下辖8个行政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71个县、1个特别市。
1945年8月1日,由江淮银行、淮南银行、淮北地方银号、盐阜银行、淮海银行等合并组成的华中银行在盱眙张公铺成立。作为苏皖边区政府的组成部分,华中银行担负起发行华中券、统一华中解放区货币的历史任务。华中券面额从伍角至伍仟圆共计13种面值,有近60种版别,自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间,共发行了3079.1亿元,为保障人民生活、促进苏皖边区的生产、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华中银行纸钞
江淮银行、华中银行,虽然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它们在抗日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中国红色金融发展史上的地位将永存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