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为了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60周年,新四军纪念馆向全国各地广泛征集新四军相关题材的书画作品,以举办纪念书画展。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中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赖少其和夫人曾菲思考再三,决定将珍藏多年,反映自己在皖南事变后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时斗争经历的旧作《自由的高飞》捐赠给新四军纪念馆。《自由的高飞》为版画作品,尺寸25cm×17cm,材质为纸质,版画上钤盖有两方印章,右上一方为葫芦形朱文印“少其”,左下一方为长方形朱文印“刀笔”,线条遒劲,刻工精湛,形制高古,印色典雅。画作中清朗的高天、绵延的山川大地被铁丝网无情围阻,三只老鹰栖息于苍松枝头,或远眺、或回首、或俯首,鹰眼皆炯炯有神,仿佛在默默积蓄力量,待时而展翅。
赖少其版画《自由的高飞》(国家三级文物)
赖少其1915年生于广东省普宁县,193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专,曾参加鲁迅先生倡导的木刻运动,是“现代版画研究会”主要负责人之一,被鲁迅誉为“最有战斗力的青年木刻家”。1938年底,赖少其呕心沥血创作了彩色套版木刻《抗战门神》。画作描绘了一名身材魁梧、大眼方唇的抗日战士头戴钢盔,身背钢枪、背包和水壶,腰间别着手榴弹,骑着高大骏马准备出征,送别的男女老少手持“庆祝抗战胜利”的横幅标语和旗帜,热烈地簇拥着他,可爱的儿童还燃放起鞭炮。画作还绘有稻穗、铜钱等传统吉祥物,既象征岁岁平安、丰收和富裕,又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团结一心、共御外辱。这幅震撼人心的作品以民间习俗中的门神形式,载入抗战救亡的时代新内容,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气魄。1939年春节期间,这幅气势威武雄壮、寓意吉祥胜利的《抗战门神》被大量印刷,广为张贴。
1939年10月,赖少其历经艰险从广西桂林辗转来到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泾县云岭,参加了新四军,被安排在军部政治部工作。1940年5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赖少其当时是皖南新四军三支队五团政治处宣教股长。战斗打响后,赖少其和战友们一道拿起枪同国民党顽军英勇搏斗。为了保卫军部,他和五团的指战员们坚守东流山阵地,血战五天五夜,直到弹尽粮绝而被捕。因为赖少其在五团时做过统战工作,没过多久,其真实身份便暴露了,被敌人视为“顽固分子”严加看管。5月间,赖少其和新四军的30多名干部被押到江西上饶集中营的周田村监狱。
关押、迫害新四军的上饶集中营为掩人耳目,对外打着所谓军政训练机关的幌子,以“管训”为名,行迫害之实,采用高压和怀柔两种手段,对被俘虏的新四军指战员实施所谓“政治感化教育为主,军事训练为辅”的方针。集中营企图通过所谓管训,向被俘新四军指战员灌输反动思想,迫使被俘人员叛变革命,转而为国民党当局效命。为此,集中营的特务挑选了包括赖少其在内的一些文化人士制作“墙报”,希望他们创作符合反动思想的文艺作品。
在赖少其他们看来,这“墙报”正好是一个鼓励新四军被俘人员进行战斗的思想阵地。于是在狱中党组织指导下,墙报工作顺利开展。赖少其还为墙报创作了一幅刊头画,只见在密密麻麻的铁丝网上,半空里有一只矫健的雄鹰在展翅飞翔,飞向远方。画的题目是两个字:高飞。虽然身陷囹圄,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应该始终志存高远,保持铮铮铁骨,并且脚踏实地开展斗争。赖少其的这幅画作,鼓舞了新四军被俘官兵的士气,极大增强了他们冲出黑牢,奔向自由黎明的决心和勇气。
可惜画作的真意很快被敌人识破,特务指责赖少其“不思悔改”,反而煽动囚犯暴动逃跑,并将他关进了有“人间地狱”恶名的茅家岭“铁刺笼”里。面对敌人的淫威酷刑,赖少其坚贞不屈。恼羞成怒的敌人把他反缚着吊在笼子内,一连吊了三天才放下。据上饶集中营纪念馆统计资料显示,国民党反动派设立上饶集中营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有22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受过“站铁笼”的刑罚,但赖少其是唯一一位被吊铁笼者。惨遭酷刑后,他身受重伤,奄奄一息。为保护赖少其,避免敌人再次对他下毒手,集中营里的党组织决定让另一名新四军文艺战士邵宇陪伴其出逃越狱。
茅家岭监狱单人“铁刺笼”
赖少其、邵宇等人趁看守不备,成功越狱。他们一路上历经艰难险阻,最终由浙江辗转返回上海,重返新四军和党的怀抱,继续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1942年起,赖少其历任《苏中报》副刊编辑、新四军一师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四纵队二十九团政治处副主任、四纵队宣传部副部长、八纵队宣传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安徽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和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西泠印社会员等职。
1957年,赖少其以当年墙报刊头画《高飞》为基础,重新创作了色调深沉的套色版画《自由的高飞》,致敬当年那场不屈不挠,永远追求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的英勇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