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众多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极富传奇色彩的展品——一辆车身铸有“满”字的老式自行车。它是由新四军老战士李春华1987年从北京运来赠给纪念馆的。
这辆“满”字牌自行车是九一八事变后,由日军炮制的伪满洲国的满铁株式会社生产的,它跟随着日军的侵华步伐来到华中地区。那么,这辆自行车又是怎样辗转到新四军战士李春华手里的呢?
“满”字牌自行车(现存新四军纪念馆)
故事还得从1943年说起,当时年仅20岁的李春华担任新四军三师八旅政治部敌工委的指导员。一天,她带领三名侦察员外出执行任务,返回驻地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嘈杂的吵闹声。她循声而去,发现几名日军正在村里抢老百姓养的鸡鸭。由于离据点很近,抢劫的日军放松了警惕,他们把自行车、子弹带放在一旁的旱沟边上,一门心思抢东西。李春华见状便和大家商量,先打两枪吓跑鬼子,再趁乱抢下自行车和子弹带。于是,战士们按照计划突然跃起进行偷袭,毫无防备的日军听到枪声立刻乱作一团,连忙往附近的庄稼地里钻。李春华趁机跑到自行车前,刚准备推走自行车,一个日军就向她扑了过来,她一边拔枪威慑,一边用曾在敌工训练班学过的日语,规劝日军投降。日军以为碰上了新四军主力部队,一溜烟逃走了,没敢再追上来。
就这样,这辆“满”字牌自行车成了新四军的战利品。不久,连长将它分配给李春华使用,从此,李春华就用这辆自行车为部队运送给养、传递情报、甚至运送伤病员。李春华把这辆自行车当作无声的“战友”,她们并肩作战,共同度过了艰难的抗战岁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春华再次与“战友”一起随部队出征。她将“战友”寄放在丹东的一位刘姓人家,自己则跨过鸭绿江奔赴硝烟弥漫的战场。战争结束后,李春华从老乡家接走了“战友”。此后,她一直将这辆自行车珍藏在身边。直到1987年,李春华听说新四军纪念馆建馆的消息后,千里迢迢从北京将陪伴了她40多个春秋的“老战友”捐赠给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李春华与“满”字牌自行车合影
一年之后,在这辆自行车上又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故事。1988年,中日合拍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日方总编导、原侵华日军老兵佐田雅人来到新四军纪念馆参观,在一幅幅历史图片和一件件历史文物中,这辆铸有“满”字的自行车引起了老人极大的兴趣,他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仔细查看车上的标记和钢印号。当他看到自行车坐凳上“120424”的钢印号时,一下子愣住了,这组数字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他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将上面记录的信息与这辆自行车进行一一对比,之后激动地说:“这,是我的自行车!”眼前的旧物瞬间打开了老人记忆的闸门,他向大家讲述了一段往事。
1943年,佐田雅人是侵华日军第十二旅团的一名情报士官,奉命跟随部队活动于盐阜地区,伺机寻找新四军主力进行“围剿”。一日,佐田雅人与其他7个日军骑着自行车搜寻情报,途中与李春华所在的新四军敌工队发生了遭遇战,顷刻间四处传来喊杀声,他吓得连忙丢下自行车钻进路边的高粱地,落荒而逃。
佐田雅人(左)参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面对自己的旧物,佐田雅人百感交集,当即提出交换条件。但是作为历史的见证,它是不可能被交换的。岁月的更替让佐田雅人对参加侵华战争的负罪感与日俱增。2002年,面对央视的镜头,佐田雅人再次讲述了那段令他负罪终生的经历。他说:“当年被迫应征入伍,临行前我就写好遗书,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抱着生少死多的念头。日本人民不支持这场战争。中华民族奋起抵抗,日本侵华战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而这辆承载着红色记忆的“满”字牌自行车已成为新四军纪念馆的重要展品,它那非同寻常的经历时刻提醒着世人,不能忘却中华民族遭受过的侵略与苦难,更不能忘记华夏儿女在抗击侵略时的流血与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