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同善庵里的新四军苏中榴弹厂
来源 :  11:26:42

宝应是一片红色沃土,在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印记,新四军苏中榴弹厂旧址便是其中之一。

19424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和苏中的实际情况,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在苏中区军政党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提出既要坚持原地斗争,粉碎敌人的一切进攻;又要积蓄和加强力量,准备和迎接反攻。

为了坚持长期抗战,改善部队的武器装备,补充弹药,粟裕指示各县要建榴弹厂。新四军苏中榴弹厂始建于1943年。1944年春,榴弹厂迁入水泗乡戴家堡同善庵,这里西离宝应城20多公里,距兴化50多公里,周围芦荡环绕,河网密布,四面环水,旱路不通,既便于隐蔽又方便前线补给。

图片19.png新四军苏中榴弹厂旧址


建厂之初,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便委派朱兆衍、叶林贵、潘阿华、张坚志等军工骨干指导办厂。厂部设厂长、技师、指导员、管理员,下设5个组:翻砂组(负责铸造手榴弹壳)、装配组(负责组装手榴弹)、化学组(负责生产黑火药、雷管等)、修枪组(负责修理损坏的枪支)、木工组(负责制作手榴弹木柄和弹药箱)。榴弹厂的工作十分紧张,厂里的工人每天都要加班加点,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

当时厂里的生产设备极其简陋。翻砂组的化铁炉是自己动手用两个柴油桶做成的,并自制了一只长1.2米的大风箱;修理组只有手摇钻,五六把老虎钳和锉刀;装备组也只有几把锉刀和几把螺丝刀;木工组只有一般的工具和车床。

图片20.png新四军苏中榴弹厂生产的手榴弹  


5个组中最危险的要数整天与火药打交道的化学组。由于当时防护条件和工作条件很差,化学组的成员做每一道程序都要特别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爆炸,房毁人亡。19448月,榴弹厂突然传出了剧烈爆炸声,空中腾起一片黑烟。工作人员被炸药产生的巨大推力掀出门外。一位同志身上两处中了弹片,鲜血浸透了军裤。在这次爆炸中,共产党员张坚志、傅炳生等人不幸牺牲。翌年6月,天气非常炎热,把地面烤得烫人。同志们在简陋的厂房里专心地研磨炸药,地上还放着一些回收的废旧手榴弹和地雷。厂房异常闷热,祁亦军把门打开,在门口专心碾药。正当大家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突然屋内火光一闪,轰隆一声巨响,瞬间掀翻了屋顶,浓浓的黑烟如巨龙般直上云霄。原来由于中午天气炎热,火药在碾压过程中产生火花,引爆了工作间里的废弃手榴弹和地雷。爆炸中,祁亦夫当场牺牲,在门边碾药的祁亦军被炸药产生的巨大推力掀出门外负了伤。

图片21.png祁亦军(左)与战友合影


战友的牺牲让兵工厂的同志们心痛不已。但前线弹药告急的电报让他们来不及悲伤,只能将满腔的悲愤化为力量,立刻投入到制造弹药的战斗中,源源不断地将弹药送往前线。他们期盼着早日消灭日寇,为逝去的战友报仇。

抗日前线的将士在后方大力支援下,奋勇杀敌,捷报频传。1944年春,车桥大捷;1945年,新四军发动了春夏季攻势作战,苏中军区部队于2月下旬攻克据点5处,歼灭伪军900余人;4月下旬,在高邮以东的三垛镇、河口镇之间设伏,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五六月,在苏北盐阜、淮海地区和苏中海安地区,攻克据点数十处;8月初,苏中军区集中3个团的兵力,攻击宝应以东的望直港,歼灭日伪军440余人。

194511月,同善庵里的榴弹厂奉命与高邮、江都的两个榴弹厂在高邮横泾乡姚家庄合并,组建成华中第二军分区榴弹总厂。宝应同善庵的榴弹厂虽然只存续了一年多时间,但在新四军的领导下,依靠当地群众,克服重重困难,1个月最多生产出400多枚手榴弹,为部队和民兵修理了大量枪支,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如今的新四军苏中榴弹厂旧址作为宝应县的红色地标,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打卡,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近距离感知新四军在苏中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作者:刁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