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五卅运动中的舆论先锋——我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
来源 : 世纪风采杂志社 12:25:13

党从创立初期就将新闻舆论工作视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作为党的宣传阵地,在扩大政治影响、组织群众斗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曾指出,“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创办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该报以“哪有公理,只有热血”为精神内核,旗帜鲜明地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和军阀卖国行径,刊发大量社论为斗争指明方向,成为五卅运动的宣传核心。尽管仅出版24期即遭查封,但其鲜明的战斗性和群众性为党报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

民族危机与舆论困境的交织

1925年的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与军阀混战的深重危机之中。515日,上海日商纱厂资本家枪杀青年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引发工人罢工抗议。530日,英国巡捕在公共租界向示威学生和市民开枪,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这场惨案导致1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激起了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然而,帝国主义通过控制舆论机器,如《字林西报》将事件歪曲为“赤俄煽动暴乱”,而上海《申报》《新闻报》等中文报纸或因压力回避真相,或因立场软弱轻描淡写,仅用“冲突”“互有死伤”等模糊表述,使民众陷入“真相真空”。

面对帝国主义舆论封锁和国内媒体对事件的淡化或歪曲,中共中央迅速采取行动。惨案次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上海总工会,领导罢工、罢课、罢市斗争,同时决定创办《热血日报》以打破舆论封锁,揭露帝国主义暴行,将群众自发抗议转化为有组织的反帝运动。《热血日报》的报名来自瞿秋白的提议:用烈士的热血浇醒民族魂。

61日,中共中央正式决定由时任中央宣传部负责人的瞿秋白兼任主编。编辑团队包括郑超麟(负责国际版)、沈泽民(负责评论)、何味辛(负责本地新闻),编辑部设于临近工人聚居区的闸北华界宝山路。《热血日报》筹备仅用3天时间,于64日正式创刊,迅速成为揭露帝国主义暴行、鼓舞民众爱国热情的重要舆论阵地。

战斗性、通俗性与群众性的统一

《热血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宣传阵地,在极短的筹备时间内迅速发行,其版面设计、栏目功能以及通俗化设计等方面展现了独特风格与创新精神,实现了战斗性、通俗性与群众性的高度统一。

《热血日报》的版面设计在创刊初期呈现“边出版边优化”的特点。报头由瞿秋白亲题,采用柔中带刚的魏碑书法,既体现了革命的坚定性,又契合工人群众的审美偏好。在栏目位置方面,前四期不断调整,如“社论”版在第三期才固定位置,甚至出现过一期双社论的实验性编排,体现了紧急状态下灵活适应舆论战需求的策略。分栏设计上,一版聚焦核心斗争,设置“我们的要求”“外人铁蹄下的上海”等栏目;二版强化新闻时效,涵盖“紧要新闻”“舆论与批评”等内容,形成了“核心议题—动态追踪—舆论反击”的递进式结构。从第五期起,《热血日报》的功能分区趋于稳定,四版分工明确:一版为社论与核心专栏,二至四版分别覆盖本埠、国内、国际新闻,副刊《呼声》独立成版,兼顾严肃性与通俗性。在图文比例方面,针对工人识字率较低的情况,通过插入口号、诗歌、民间小调等短文本,平衡文字密度,提升可读性。这种版面优化不仅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还增强了报纸的战斗性和感染力。

《热血日报》为实现舆论斗争与群众动员的双重使命,在栏目功能上进行了诸多创新。独创性地开设了舆论反击专栏“舆论之裁判”,针对帝国主义媒体如《字林西报》的污蔑,以事实揭露其“造谣机器”的本质。该专栏从第二期起持续至停刊,成为党报史上首个系统性舆论战阵地。同时,“外人铁蹄下的上海”专栏连续7期刊登租界暴行实录,通过工人目击证词、伤亡数据统计等细节,构建“压迫——反抗”的叙事框架,打破了外媒的信息垄断。在群众动员机制的设计方面,设立“来件”“通信”栏目,刊登工会及普通群众来信,将个体遭遇升华为阶级压迫的集体记忆。文艺副刊《呼声》则通过五卅小调、讽刺漫画等形式,将政治宣传嵌入文化消费,如《救国十二月花名》用民歌调式传播反帝口号。此外,《热血日报》有意识地增强动态议题设置能力,“罢市罢工消息汇志”实时汇总各地斗争动态,形成全国性声援网络的舆论镜像。在新闻间隙插入“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强化议题设置的重复效应。这些栏目功能创新不仅提升了报纸的战斗性,还增强了其群众性和通俗性,使其在舆论斗争和群众动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血日报》在语言风格方面进行了革新,摒弃文言术语,进行语言风格的革命性突破。针对工人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瞿秋白要求文章“开门见山、多用口语、方言入文”。例如,在报道工人罢工时采用“工友们”“我们要求”等口语化表达,甚至直接引用工人方言,如“巡捕房开枪像杀鸡”这样的用语,还以“热”“血”“沸”“腾”“了”为笔名发表评论,增强感染力。这种通俗化策略使报纸迅速赢得工人和市民的喜爱,创刊号首日售罄,第十期销量达3万份。在信息可视化方面,《热血日报》也进行了尝试,通过视觉权重差异突出斗争核心,如“五卅惨案真相”标题占通栏三分之二;通过分段编号如“五卅惨案六问”、重点语句加粗等方式,模拟“视觉导引”效果;通过重要新闻加粗线框,弱势版面区域留白和插图引导视线,避免信息过载。相比同期《申报》等报纸的广告穿插,《热血日报》全版无商业内容,通过密集的革命信息传递塑造“纯洁性”形象。受印刷条件限制,整体以文字灰调为主,但通过报头红色油墨、口号加粗等局部强化,隐喻“灰色现实中的红色希望”。这种通俗化设计导向,使《热血日报》在传播革命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舆论战场的匕首与号角

《热血日报》在舆论战场上如同锐利的匕首和嘹亮的号角,其典型报道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强大的舆论影响力,为五卅运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创刊号的头版头条发表《上海外国巡捕屠杀市民之略述》,以翔实的笔触还原了五卅惨案的血腥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外国巡捕的残暴与无耻。文章通过对惨案现场的细致描写,如“子弹无情地射向无辜的市民,鲜血染红了街头”,生动地展现了外国巡捕的暴行,激发了读者的愤怒与同情。同时,配发的社论《外人屠杀之反抗运动方针》更是高屋建瓴,明确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等纲领,将运动的诉求从单纯的“惩凶赔偿”上升到反帝反封建的高度。这一定调不仅呼应了中共中央《告全国民众书》的精神,还为整个五卅运动指明了方向,使运动具有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创刊号的这一破冰之举,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民众的觉悟,凝聚了全国的反帝力量,为后续的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舆论斗争中,《热血日报》针对敌方媒体的歪曲与污蔑,进行了毫不留情的精准反击。例如,当《字林西报》无耻地声称“学生挑衅导致惨案”时,《热血日报》迅速刊发《字林报的谬论》等文章,以确凿的事实和有力的论证,无情地揭露了其谎言。文章列举了大量证据,如外国巡捕无端开枪、学生和平示威的现场情况等,逐一驳斥了《字林西报》的不实之词,让读者看清了敌方媒体的险恶用心。同时,《热血日报》还通过“舆论之裁判”专栏,系统地批驳亲帝媒体的种种谬论。这些专栏文章如同一把把利剑,直指敌方媒体的要害,有力地捍卫了正义与真理。例如,619日的社论《推翻媚外的军阀官僚》,更是直指军阀为“帝国主义刽子手”,深刻剖析了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勾结关系,呼吁民众自主抗争,摆脱军阀的压迫与控制。这些精准的舆论反击,不仅在思想上武装了民众,还有效地削弱了敌方的舆论攻势,为五卅运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热血日报》对工人运动进行了大量的纪实报道与积极动员,成为工人阶级的忠实代言人。报纸大量刊载工人投稿,如《外国报馆华工全体罢工》《工部局工人亦罢工》等报道,真实地记录了工人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英勇斗争。这些报道不仅详细描述了罢工的过程、工人的诉求以及所面临的困难,还通过工人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团结与力量。例如,《外国报馆华工全体罢工》一文详细记录了华工们在外国报馆中所遭受的剥削与压迫,以及他们为了争取自身权益毅然罢工的壮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工人阶级的觉醒与抗争精神。同时,报纸还刊登了《上海总工会宣言》,提出了“保障工会权利”等七项诉求。这些内容不仅鼓舞了工人的士气,还为各地的罢工斗争提供了行动模板,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通过这些纪实与动员报道,《热血日报》将工人阶级的斗争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激励更多工人加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使工人运动成为五卅运动的重要力量,为整个运动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卅运动的“思想引擎”

《热血日报》在五卅运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运动发展的“思想引擎”。在租界当局封锁消息、中文报刊噤声的困境下,《热血日报》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坚定的革命立场,成为全面突破租界新闻封锁的中文媒体。它不仅在上海本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发行范围还迅速扩展至江西、山东等地,并进一步通过秘密交通网覆盖19省,在汉口、天津设立了代销点,海外发行至南洋华侨社团,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帝浪潮。通过及时、准确地传播五卅惨案的真相,《热血日报》打破了敌人的舆论封锁,凝聚了民心,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为五卅运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时,《热血日报》在推动组织建设和壮大革命力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报道罢工实况和斗争策略,报纸成为工人运动的“无形指挥部”,为工人阶级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持。在报纸的宣传动员下,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不断增强,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至1925年底,中共党员人数从五卅运动前的不足千人增至万人,其中《热血日报》的宣传动员功不可没。相较于同时期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侧重精英传播,《热血日报》开创的群众性宣传更具革命性。报纸通过大量刊登基层来稿,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群众成为革命运动的主力军,为革命力量的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保障。

作为中共创办的首份日报,《热血日报》在党报理论和宣传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后来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党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瞿秋白提出“报纸应成为运动喉舌”的思想,强调了党报在革命运动中的宣传鼓动作用,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实践。报纸的“群众办报”理念,充分体现了群众的主体地位,使报纸成为群众表达诉求、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其“战斗性文风”则以鲜明的政治立场、犀利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有力地抨击了敌人,鼓舞了群众,为革命运动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中国革命史与新闻史的双重里程碑

从政治意义来看,《热血日报》是反帝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它将工人、学生、市民等不同阶层的诉求整合为“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共同目标,推动五卅运动从自发抗议转向自觉革命,使运动具有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通过广泛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报纸激发了全国各阶层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了强大的反帝力量,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热血日报》的宣传动员作用为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反帝爱国运动的重要精神支柱。

从文化意义来看,《热血日报》是新民主主义话语的建构者。报纸突破了文言与白话之争,创造了一种“无产阶级大众语”,其利用歌谣、方言等表达形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和斗争,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贴近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能够有效地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后来延安时期党的宣传工作“民族化、大众化”主张提供了早期经验。通过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报纸将革命思想传播到广大民众中,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从历史启示来看,《热血日报》在24天的短暂生命中,以“热血精神”证明了媒体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意识形态战场的关键阵地。在当时复杂的舆论环境中,《热血日报》始终坚持真理,敢于揭露敌人的阴谋,为革命运动发声。其“真相即武器”的理念,强调了在舆论斗争中掌握真相、传播真相的重要性。在当代应对国际舆论战的背景下,《热血日报》的经验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它提醒我们,媒体在舆论斗争中必须坚守政治立场,敢于发声,善于传播真相,引导社会舆论,凝聚民众共识,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1925627日,《热血日报》因租界当局查封被迫停刊,但《热血日报》作为五卅运动的“思想引擎”,在中国革命史和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份报纸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凝聚民心、推动组织建设和壮大革命力量的重要作用,更为后续的革命实践和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中国革命史与新闻史上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陈建伟,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原诚,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侍晓莎


作者:陈建伟 张原诚
上一条 : -1
下一条 : 恽代英的清苦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