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海丰村有一座“围歼侵华日寇海军二十四名胜利纪念碑”,记录着1945年春这片黄海滩上发生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围歼侵华日寇海军二十四名胜利纪念碑
1945年3月1日下午,风雨交加。一架日军运输机出现在南通市三余镇上空,盘旋了几圈后摇摇晃晃地降落在三门闸东北的黄海滩上。正在三余一带休整的南通警卫团团长康林、政委顾尔钥接到民兵报告后,迅速派人前去侦察。因为海滩十分开阔,无隐蔽物,部队不便接近敌机。警卫团决定以七连为主攻,其余的向三余方向警戒,并以拉网的办法围住海堤两侧,防止敌人逃跑。
七连的官兵密切监视日军运输机的动向。只见机舱上的小门突然打开,放下软梯,一群日本军官陆续走下飞机。其中一个大高个急促地走到七连指导员沈志仁面前,用生硬的汉语讲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原来,这架日本901航空队的运输机载有24名刚从航校毕业的海军军官,被派往上海执行任务,由于机械故障和复杂恶劣天气被迫降落。他掏出匕首,在地上画了两个歪歪扭扭的汉字——三余,要求把他们送到三余镇日军据点去。原来,这些日本军官误把这里当作日伪的“清乡”区,把南通警卫团当成了伪军。
缴获的日军海军航空兵臂章
沈志仁稍愣了一下,便爽快答应下来。大高个十分开心,但不一会儿,似乎觉察出有些不对劲。他仔细观察了警卫团指战员的穿着和武器,突然瞪着眼睛大声问:“这里的,什么地方的是?”沈志仁答道:“抗日民主根据地。”他又问:“新四军的有?”“有!” “哪里?”“我们就是。”“啊!”大高个吃了一惊,一连倒退三四步。这时他这才明白面前站的就是新四军,连忙转过身子,撒腿就跑。沈志仁一把将他揪了回来,但是这个大高个很狡猾,用日语向飞机旁的日军喊话。那些日军顿时紧张起来,摆出了固守待援的姿态,有的趴在地上准备顽抗,有的爬上飞机发动机器企图逃跑。
此时已近黄昏,天黑以前如果不把这些日军消灭掉,三余的敌人就会出来接应。团长康林决心将其一举歼灭。隐蔽在海草芦苇里的七连战士瞬间冲了出来,向飞机一阵猛射,飞机的油箱被击中,顿时火光冲天,浓烟烈火吞噬了整架飞机。那些爬上飞机的日军,叫的叫,跳的跳,不少人因身体着火,从飞机上栽了下来。敌人像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到处瞎撞。战士们打着、喊着,围攻上去,击毙了多名日军。
这时天色暗下来,无法继续搜索。警卫团迅速通知方圆十几里内的民兵队伍,加强警戒,封锁道路,绝不放走一个空中强盗。第二天,渔民在海草丛中抓获2名日军。南通警卫团搜索围歼10多名日军,三余民兵击毙3名日军。战斗胜利结束,全部歼灭日军野中少佐、广濑大尉、阿部中尉等24名日本军官,缴获机枪、电台及其他军用品若干。
南通警卫团指战员展示缴获的机枪(其中3人穿戴缴获的日军军服军帽)
三天后,南通城出动日军300多人到黄海滩附近搜寻失踪的飞机,结果只捡回一块机尾。为此,日军头目大为恼火,将三余据点附近的日本军官均降级处分。
黄海滩上打日机,消灭了一飞机日本军官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四分区,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老乡们还专门编了一首快板来描述此次战斗:
日寇如豺狼,胃口真不小。
妄想灭中华,狂犬把日咬。
“清乡”三年整,越来越不妙。
天上飞不脱,地上跑不掉。
陷入灭顶灾,等死路一条。
1985年8月,原南通县海丰乡人民政府(现属通州区三余镇)在战斗发生地野鹅潭东侧树立了“围歼侵华日寇海军二十四名胜利纪念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战斗的经过。黄海滩围歼日军的传奇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这里也在2015年被列为江苏抗战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