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积极推进江苏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上)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来源 : 《世纪风采》2009年第11期 13:56:10
文 · 陈焕友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是著名的“洪水走廊”,又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是一个水旱灾害发生几率较高的省份。因此,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为政之要,其枢在水”在江苏显得尤为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治水,取得了很大成绩。全省已初步建立起了防洪与挡潮、除涝、灌溉、降渍、调水五大水利工程体系,为抗御可能出现的洪涝旱风雹潮灾害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省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为契机,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这次建设高潮历时之久、投资之多、力度之大都是空前的,而且至今这一建设高潮还在延续。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作为江苏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之一,重温这段治水历程,总结经验,展望江苏水利更加美好的明天,是我很乐意做的事。谨以此文献给伟大祖国60华诞!
20世纪90年代在治理太湖水患时建成的望亭立交
 
一、出台防洪保安资金政策,开辟水利建设稳定投入新渠道
 
    提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大家都会想起1991年那场大水。那一年,我省淮河、太湖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270多亿元。对灾情的严重程度,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苏南漂了一个钱庄,苏北淹了一个粮仓”。
    1991年大水过后,在积极开展灾后重建的同时,我们深入基层调研,听取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他们反映,洪涝灾害是江苏的心腹大患,为什么不能想一个长远的法子,有效提高我省的防洪抗灾能力,尽量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以往在水利工作上的不足。
    在总结基层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我作了《大灾后反思,反思后大干》的报告,后应人民日报社长之约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的署名文章———《大灾后反思,反思后大干》。我在文章中指出,这次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应该肯定,经过40多年坚持不懈的水利建设,江苏水利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有水利工程的抗灾能力,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水利建设在省情中的战略地位。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命脉,是必须超前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建设必须紧紧跟上。否则经济发展越快,遇上大灾,损失就越大。我们还认为,灾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统一思想,提高对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引导并推进全省迅速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
    1991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治理淮河和太湖会议。会议提出要总结治理淮河、太湖的经验和当年水灾的教训,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步伐。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我们算了一笔帐,“八五”期间,我省治理淮河、太湖和省内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投资为38亿元,中央安排20亿元,其余18亿元要靠我们省解决。这个数字对于当时财政收入不足百亿元的江苏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在这之前,我省在水利上的投入每年不到1亿元。这些有限的资金与面广量大的水利建设任务相比,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弥补水利投入资金的不足,各级财政习惯上采取了“八月十五放光明”的做法,即各级财政每年把该安排的资金全部落实到位了,年度也过了一大半了,如果有结余,就再分一点给水利,做一些工程。这种缺乏计划、缺乏稳定性投入的做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全省水利建设欠帐越来越多,包袱越背越重。当时,这18亿元的筹集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难题。面对这样的局势,全省各地都在积极着手开展调查研究,大家都在想办法,找寻水利投入的新途径。省政府专门组织了调查组,就水利投入政策的出台问题前往各地调查研究。省政府经过讨论后认为,水利基础设施应当被作为固定资产来看待,它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抓紧开展了防洪保安资金政策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出台防洪保安资金政策,想法是好的,但是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才能实施。为争取中央的支持,我和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花了20多天时间,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委汇报,最终在国务院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省成为全国唯一出台防洪保安资金政策的省份。
    1991年12月31日,省政府以苏政发〔1991〕148号文件印发了《关于筹集防洪保安资金和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暂行规定的通知》,正式在全省征收防洪保安资金和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1999年省委决定在“十五”期间继续征收,并对征收标准作了适当调整。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防洪保安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苏政发〔1999〕46号)。防洪保安资金的征收分两块,一块是城镇定量户口中有固定收入的在职职工每人每年交纳10元,但特殊群体,如下岗职工、离退休干部和农民不收;另一块是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分别按上年收入的1‰-2‰征收。防洪保安资金和农业重点开发建设资金从1992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征收,第一年征收了近4亿元,其中省级近1亿元。到2008年,全省共筹集防洪保安资金123亿元。这些资金加上各级财政的投入,为我省的治淮治太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推动了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持续健康发展。我省的防洪保安资金政策出台后,一直执行良好,成为各级水利投入的一个稳定来源,省级领导班子换了几任,但这一政策至今仍在执行。
    与此同时,我们确定从1992年开始,省、市、县按当年本级可用财力的2%-4%安排水利投资,各级水利投入增长速度高于财政实际支出增长水平;省财政“八五”期间每年递增1000多万元,四年增加1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每年集中1500万元,四年集中6000万元等决策都得到了贯彻落实,一个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逐步在我省形成,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淮河洪水出路,力保下游安澜
 
    江苏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是从治淮治太开始的。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遵循“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淮方针,治理淮河共安排了19项骨干工程,其中江苏占了7项。我省治淮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淮河下游已有防洪工程,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并结合江苏实际,我们决定:“八五”期间,首先完成入江水道、分淮入沂及洪泽湖大堤三项防洪工程的加固和续建,分步实施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进行里下河、洪泽湖周边、黄墩湖地区等湖洼地的治理,“九五”期间上马建设淮河入海水道。
   开辟淮河入海水道,扩大洪水出路,是进一步扩大淮河洪水出路的一项重大举措。早在100年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大纲》中就曾提出,在洪泽湖下游新辟一条入海水道。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一重大工程一直未能付诸实施。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我们要求在安排“九五”水利建设计划时,一定要把淮河入海水道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方案的考虑上,当时有关方面提出了2000米宽、2米深的“宽浅式”方案,我们没有同意。河道设计如此之宽,要占用多少宝贵的农田啊。我指出,入海水道要尽量挖深,这样既可节省土地,又可排洪、灌溉、航运兼顾。我还指出,淮河入海水道“九五”期间上马实施,这将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我们一定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这条河。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中,除了要考虑防洪、排涝、灌溉等水利上的直接效益外,还要统筹考虑港口开发、洪泽湖利用、交通航运、旅游景点、沿淮经济带的发展等等,争取将淮河入海水道建成一条连接淮河上中游,横贯豫、皖、苏三省的“黄金水道”,建成21世纪淮河流域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带。
    1998年9月24日,省委、省政府成立省淮河入海水道建设领导小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入海水道工程正式进入到了紧锣密鼓的施工前准备阶段。当时有关方面还没有正式批准入海水道工程开工,为争取时间,我主持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我省先进行试挖。实际上,主要是考虑开挖入海水道,要从洪泽湖边一直到黄海,中间要穿越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巨大,耗资巨大,必须抓紧时间,以防淮河洪水万一成灾,措手不及。以后,2003年和2007年发生的淮河大洪水对我省苏北和苏中地区没有造成大的灾害,说明我们当年提前开挖淮河入海水道的做法是对的。
    1999年10月25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淮河入海水道开工报告,淮河入海水道全面开工建设。我要求省水利部门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管,并指出:“一定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管好用好工程建设资金,精心施工,确保质量,把淮河入海水道建设成经得起时间和洪水考验的放心工程”。2003年6月28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水利建设者和沿线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战,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历经五年建设,提前两年半全线建成,沿淮人民的百年夙愿终成现实。2003年我省淮河流域遭遇了特大洪水,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刚刚建成还不到10天,就投入了抗洪斗争,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1998年10月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开工典礼
 
三、建设“两河一堤”,治理太湖水患
 
    素称“鱼米之乡”的太湖流域,富饶美丽,文明昌盛,历来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太湖流域涉及江、浙、沪两省一市,江苏占流域面积的一半以上,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堪称镶嵌在太湖之滨三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经济发达,城镇集中,人口稠密,交通便捷,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被人们称为“金三角”。同时,三市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是,由于两省一市长期以来对太湖流域的治理规划没有形成共识,各自治理,全流域骨干排水河道较小,不贯通,洪水下泄往往受阻,整体防洪能力较低,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1991年太湖大水泛滥成灾,苏、锡、常直接经济损失达170多亿元。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地区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都很快,对这样一个企业密集,经济总量大,人民生活水平高的地区来说,提高防洪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大灾过后,治理太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为全面治理太湖地区的水患,国务院要求:“八五”及稍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太湖洪涝水出路问题,基本完成总体规划确定的太浦河、望虞河、环湖大堤等10项骨干工程,并加强平原河网和圩区建设,以太湖为中心建设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工程体系,使太湖地区达到防御1954年特大洪水的防洪标准。国务院确定的10项治太骨干工程,江苏占了一半以上。其中,望虞河和太浦河工程是治太的关键,既是太湖流域洪水外排的骨干工程,也是从长江引水和向下游供水的骨干河道。望虞河全在江苏境内,太浦河有三分之二在江苏;环湖大堤工程主要是巩固扩大太湖的蓄洪能力,保障太湖周边地区的防洪安全。这三项工程是治太的重头戏。
    望虞河工程是我省治太的第一仗。开挖这条河需要征地6000多亩,这对人多地少,乡镇企业密集的苏州、无锡两市来说,征地拆迁的难度很大。苏州、无锡两市市委、市政府主动服从、服务大局,做好拆迁安置工作。除了国家的征地拆迁补助以外,两市都拿出钱来补贴拆迁户,终于使望虞河两岸的几百家企业、几千户居民顺利搬迁。
    为完成国务院提出的1992年汛期望虞河安全行洪150个流量的要求,广大工程建设者们克服了工期紧、任务重的困难局面,抽调精兵强将进驻工程一线,动员全省机械化土方工程施工力量开赴工地。苏州、无锡两市10多万军民顶风冒雪,奋战一个冬春,春节也不停工,打通了太湖到嘉菱荡27.5公里的上段河道,使望虞河上下贯通,如期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建设目标。1992年5月29日 ,省政府在沙墩口举行了望虞河一期工程通水典礼,我们几位出席典礼的领导同志与太湖局、苏州无锡地方政府、部队代表等挥锹开坝放水并考察了已建成的望虞河一期工程,慰问了广大水利工程建设者并对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望虞河工程初通水后,省各部门与地方继续团结奋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并于1999年全面建成。
    望虞河工程上马后,太浦河、环太湖大堤、湖西引排和武澄锡引排等工程,也先后开工建设。经过9年多的艰苦奋斗,江苏先后投入建设资金24亿元,参加施工的建设者近万人,保质量,抓进度,使五大骨干工程顺利推进,治太工程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
    太湖环湖岸线全长近400公里,其中江苏段330多公里,需要建设的大堤212公里。我们按照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开始对环湖大堤的重点段进行加高培厚,建设高标准的护坡。省委、省政府要求,一定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用足政策,把这个苏、锡、常的“生命线”工程搞好。工程开工后,建设者们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按照行政区划分段包干,统一标准,坚持质量,要求堤成路成,路成林成,林成景成,共完成投资4.96亿元,至2000年底基本完成了大堤的建设任务,2002年干完了全部尾工。建成后的环太湖大堤,不但缓解了环太湖地区的防汛压力,充分发挥了太湖调蓄洪水的作用,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环境,使环湖大堤成了防洪的屏障、交通的干线、旅游的景点、开发的热土,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边建设、边发挥效益”的原则,我省的治太工程在防御以后几次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99年汛期,太湖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江苏太湖地区防汛形势十分严峻。7月8日,太湖水位高达5.08米,超过防洪警戒水位1.58米,并超过了历史记录。我们省里几位负责同志立即赶往无锡锡山与宜兴地区,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和驻军、武警官兵与公安干警奋力抗洪。此时,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已完全不同于1991年大水时的情景:在超历史水位的情况下,太湖堤防和通江河道无一决口,无一破圩,水利工程无一处失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实践证明,在抗御1999年特大洪水中,治太已建成的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超设计标准洪水的考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