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勇于突破,解放思想的凝炼精神和行为模式
 
来源 : 《江苏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选》 13:44:00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精神,由此成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在新的一轮解放思想中能否实现自我超越,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的历史契机.
    
一、解放思想,必须实现主观意识和实践禁区的突破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这是深刻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30年里,我们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什么样的一种跨越。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去纵观这不平凡而举世瞩目的30年,我们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一个不断冲破思想牢笼的桎梏,不断突破禁区的社会变迁过程。我们所有的方针政策,所有的变革,所有的举措,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得到印证。
    
一个层面是理论上对于禁区的突破。人的思想认识是属于意识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把意识视作与物质相对应的现象,具有不同的特质。一个是滞后性。任何具体的思想认识都必须带有特定的适应期限,没有一劳永逸的理论成果。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代社会面临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各种要素交互作用,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使任何哪怕十分进步的理论都会或迟或早变得滞后。另一个是个性特征和时空特征。任何思想观念都是一定认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必须带有该主体的个性特征和时空特征。恩格斯认为理论思维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就是肯定了认识主体的各种特征对于认识成果的影响,任何认识主体都是一定现实生活中的人,都必然地带有各种时空限制,这就使其认识成果不可能避免应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的特质,去寻求意识局限性的突破,这就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所在。通过它来实现认识上的跨越,使人类在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前进。
    
以南京为例,有学者认为南京的发展,长期以来都背负着比较沉重的历史包袱,分析认为这与南京人的意识特质、文化特质有关,小富即安,自我满足,创新意识不够,进取心不强。不能否认,南京作为十朝古都,千余年来深受社会战乱与动荡的洗礼,特别是近代以来历经数次城毁人亡的大劫难,产生求安宁,求稳定,求安居乐业的心理理所当然。但是南京人民心底深处的求变心理,积极跟上社会变迁的强烈愿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每到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便挺身而出,异军突起,冲破思想和行动的禁区。民主革命时期的例子不说,就说1976年春天,南京人民的反四人帮运动,它早于北京的四五运动,而在全市兴起,并迅速影响全国各地。它的产生、发展不仅以实际行动反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罪行,它提出来的一系列深刻问题,从理论层面彻底动摇了人们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迷信,为后来彻底粉碎四人帮打下了思想基础。几年后,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也是由当时南京理论工作者胡福明首先提出来的。它突破了文化大革命后思想上长期形成的误区,抛弃了当时党内一部分人试图固守两个凡是的教条。正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们国家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为我们党和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精神动力。
    
因此,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是因,改革开放是果,改革就要有理论上突破的勇气和行动,解放思想就是要敢于突破现实中存在的阻碍改革的政治教条和制度安排,以一种探索者的精神气质去不断突破思想上的某些条条框框,突破不合时宜的思想禁区。
    
另一个层面是改革在实践上对于禁区的突破。中国共产党1949年取得执政地位以后,尽管一直强调反对教条主义,而在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盛行,一切按领导人的讲话去做,一切按条条本本去做。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面对今后的社会主义道路怎样走,首先在理论上出现了突破,这种突破打破了过去政治教条的局限性和阻碍性,从而形成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视角和全新观念。当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重大理论问题已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从官方到民间都纷纷突破以往的观点和社会实践,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采取了大胆的举措,这是当时社会发展急需理论上的突破,这种突破又进一步促成了强大的改革精神驱动,它反过来又极大地推进了改革的速度与力度。30年来改革开放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快速发展,这种发展比较典型的是在苏南地区,是在一种一再突破禁区的情况下,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方面创造了闻名于世的苏南模式。它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了原有计划经济对于生产力的禁锢,发展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苏南模式有三次异军突起。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南地区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被邓小平同志称为异军突起。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未,苏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出现的大规模外商投资企业。第三次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
    
苏南模式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比较典型的反映了我国在社会发展中经济转型的演进。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是增长方式的转型。它在发展模式上坚持集体经济发挥作用,注重共同富裕,地方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等。苏南模式的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禁区,它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上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成就,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上述可见,改革开放就是要敢于突破理论和实践禁区的勇气,这种勇气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的凝炼精神和行为模式;体现了在发展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的一贯态度。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伟大改革成就就是敢于突破的成果。试想30年前,如果我们始终畏首畏尾,迟疑不定,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我们无法想象,改革如何入手,向何处去,今天是什么局面,邓小平强调,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一个既通俗又深刻的道理。
    
二、突破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30
年的历史进程已经说明,解放思想,只有跨越思想的禁区,以思想的解放引领实践的突破,改革才能取得成就,改革才能不断前进。这是因为社会活动中的人既是推动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更新的主体。陈旧、落后思想制度的淘汰和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实践对认识先进与否的确认最终要靠人来判断,对陈旧思想、观念及其制度的放弃要靠人们对相关利益关系的割舍,新的思想认识、制度安排要靠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于大量现象、信息进行成熟的理性思维和对真理追求的英勇精神,依赖于主体思想解放的能动性。然而眼光的狭小和多种利益的牵制往往是人们思想解放的两大阻碍因素,只有破除这两大阻碍,才能对我们的思维观念,制度安排去进行真正的理性思考,才能自觉做到事业创新和实现自我超越,以贯通过去与未来的广阔视野,在解放思想中,突破阻碍改革的重围,继续中国的发展进步。
    
改革本身具有的特征表明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兴利除弊。因此改革就需要解放思想,将一切既有的甚至顺理成章、行之多年的各种观念、制度举措放置到理性审视的平台上,从头到尾,包括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去进行科学的观察,让人们去进行质疑、审查、验证和重构。回顾30年来,我们每一个理论的提出,制度的变革,举措的实施,都曾遭到人们的怀疑,这是新与旧的碰撞擦出的历史火花。如果一种观念、一种制度安排、一个具体举措在人们的思想上失去了怀疑的价值,那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反过来说,一经怀疑的观念、制度、举措,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会呈现令人不满、可以改进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要大力提倡解放思想,提倡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就在于在怀疑的前提条件下,呈现出向前进的机遇,呈现出改革的契机。没有一个突破禁区的怀疑过程,就没有一个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改革开放。
    
从制度安排上来讲,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以一种崭新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取代陈旧、落后的制度安排。而哪些制度适合新的发展需要,哪些制度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哪些制度适应局部地区的需要,这些都需要去大胆尝试,不会有任何现成的成熟的模式摆在你的面前。前面所谈及的苏南模式就是人们在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经济实践禁区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适合苏南广大地区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是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30年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我们走对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其过程中难免会有弯路,会有挫折,今后如果要坚持改革,依然会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不能因噎废食停止前进的步伐。其实改革就是对各种已知、未知的社会行为手段的试错性选择。我们必须打破那种习惯性的将哪种手段属于哪种思想,哪种制度,哪种文化,哪种社会的政治僵化教条的思维,才能保有多种选择、自由选择的广阔空间。一种将思想观念、制度安排和具体举措直接贯通,以穿靴戴帽的思维,将一些改革举措简单定性,定义姓社姓资,是一种教条主义和僵化思维的意识形态。1984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党的决议。邓小平在评价这个文件时说: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30年的改革历程,曾有过许多这样例子。因此科学地灵活地配置思想观念、制度安排与具体举措的思路,才足以找到最为适合现实需要的社会发展模式。正是因为如此,不断解放思想,突破禁区,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并以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大胆拿来加以使用,这是改革课题之中的应有之义。
    
三、用改革的精神面对突破中的挑战
    
把突破禁区作为解放思想的实践活动,使改革充满活力,充满机遇,同时也充满挑战。30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作为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也没有任何可以提供借鉴的教训,一切靠探索规律,把握实际,在迂回曲折中走出一条改革发展之路。对于目前中国具有着比较良好的形势,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不断地将改革作为突破口,不断地向禁区冲击,人们会比较担心两个问题,一个是改革是否能有序进行下去,另一个是对社会稳定会产生何种影响。
    
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改革要有一个范围,必须为它构筑一个框架,才能保障改革实践有序地稳步地向前推进。如果人们没有形成一个保障改革的政治共识,朝着改革既定目标行进的步伐就会放慢、偏离甚至背道而驰。从道理上讲,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是中国的改革不是简单的社会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改革30年的发展,经历的过程表现出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进入都市社会,从农民社会进入市民社会,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进入开放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在这样一个大变迁之下,很多事物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政治上将发生由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经济上要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文化上从地区文化向全球文化的扩展。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在意识形态上,对于改革发展中的事物,特别是对在试错性选择中的事物设定框框,人为加以限制,让其在预先设定的改革轨道上运行,这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
    
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人类活动,实践不会停滞在某一个点上,任何一个具体实践过程的终结,都是新的实践过程的开始。在当代社会,信息的交流已经能够打破时空的阻隔,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往更加频繁,实践的变化愈加会突破旧有的经验模式,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繁杂性。这种状况必然会对人们已有的意识时时提出挑战。而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的思想认识要在不断更新中冲破以往意识的天然局限性。
    
同时,人类的实践是一个理论先进与否的检验者,也是落后理论的淘汰者。无限发展的实践具有淘汰落后理论的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是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要素,原有的思想理论不能从根本上把握这种新的情况。二是人们没有预察到实践过程中的新要素,用原有的理论指导实践,结果失败。三是一种理论所促成的制度规范限制了实践的正常发展,使实践活动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使人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一理论本身,进而变革相应的制度。在对落后思想理论的淘汰中,新的思想理论会不断的推陈出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静态的固定的设定,用僵化不变的意识形态来规范激烈动荡的改革,既无法保证这种改革的全民号召力,也无法维持大多数人对于改革的基本共识,更无法保障期许和愿望中的改革秩序。我们只有顺应改革的潮流,按照改革的规律,在打破禁区,持续发展改革的运动过程中,不断调整改革的共识与秩序,才能求得改革的有序稳步的推进。
    
对于改革能否顺利发展,人们特别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最担心的是改革不当激发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局势不稳反而造成对改革的冲击和影响。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东地区当年激烈的政治改革造成整个地区、多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并对经济和社会改革造成重大影响,其教训常常被我们提起,引以为戒。把改革与稳定相联系,这并无不当,而且很有必要。但是如果一味强调稳定,而把改革加以限定,并为之设定范围,这实际上对改革有阻碍作用。我们说以打破改革禁区作为解放思想的实际行动,实际上是以实事求是作为基础。打破禁区的改革不等于没有规划、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改革。改革本身就是要建立适合时代变迁需要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新规则。当然,改革会产生阵痛,改革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在打破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规陋习的时候,改革过程会出现新旧杂陈、矛盾重重、千丝万缕的状态,这对于在转型中的社会,巨变的时代中的人民特别是各级官员来说,是一种政治考验和执政能力的考验。回顾30年来的改革历程,其中的任何挫折,任何偏离改革方向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都与这种担心有密切关系。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这段话中对于我们的改革发展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说改革与稳定并不矛盾,突破禁区的改革就是要避免混乱,否则改革失去了进行的条件,也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打破禁区的过程,改革会引起新旧矛盾冲突,我们还是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以处理,对可能造成的混乱局面,也必须用改革的精神去面对、去解决。假如我们在新旧矛盾冲突的时候知难而退,将改革进程放缓或是停顿下来,我们将永远跨不过改革的门槛,将无法再快步向前进,无法在改革中形成良好的现代社会秩序。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30年来,理论上的每一个亮点,体制上的每一个创新,战略上的每一个调整,事业上的每一个发展,都意味着我们在思想和实践上的一次次突破,都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勇闯禁区中取得的。邓小平同志说: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的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思想和实践的突破也永无止境。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的前提,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不断突破中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进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的新胜利。 

作者:蒋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