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民生幸福,“两个率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来源:新华日报 2012年9月3日
来源 :  09:31:54
 
    漫步在拥有101年悠久历史的泰州老校——大浦中心小学美丽的校园里,青砖小瓦的“栖闲楼”叠映着孩子们稚气的笑脸,记者有时甚至恍惚,头顶那束煦暖的阳光,是否同样从百年前穿越而来?

  有幸成为这所百年名校的现任校长,38岁的葛飞从不吝言自己的“幸福”。事实上,自从20岁进入大浦中心小学工作,葛飞亲身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尤其是近十年,政府对学校的投入力度空前:“学校从一个校区变成三个,其中的东校区,仅扩建费用就达三四千万元;西校区,以前只有一幢老楼,近年建起3幢新楼。”教师的待遇也日渐提高。“就说我自己的工资收入吧,刚工作时,只有小几百元,现在一个月将近5000元,涨了近十倍。”

  政府对学校、对教师的高度重视,受益的并不仅仅是教师和学校,而是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优质、均衡、平等的教育资源。大浦中心小学的西校区,是2009年暑假接手的原本相对薄弱的“江洲路小学”。“过去,城西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不少家长想择校,这几年政府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在我们泰州,择校已不再是普遍行为。”

  为了提高西校区的教育质量,大浦中心小学实行了东西校区教师流动制,目前西校区60%的教师来自东校区,而且都是骨干教师;同时,由骨干教师组成“名师研修班”,让原西校区的教师参与学习,共同成长。在西校区,51%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里,外来务工人员只要能够提供暂住证,他们的孩子就可以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同样的义务教育……

  葛飞的故事,折射的是他以及更多孩子及家长的“幸福”。事实上,在省委、省政府矢志不渝地坚持“民生优先”的战略指导下,江苏城乡大地流传的“幸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城乡居民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增长均超过10%,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超过城镇居民;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15%;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13%和22%;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万套,竣工8.2万套……这是今年上半年我省交出的最新“民生成绩单”,而这些指标也成为观察民生实效的一扇扇视窗。

  回望江苏科学发展十年路,从“富民优先”、“民生十件实事”到“民生幸福工程”……切实解决普通群众最关心最切身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成为省委、省政府矢志不渝的执政追求。“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把增进民生幸福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已成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共识与路径选择。

  改善和保障民生一旦融入执政情怀,内化为执政自觉,外化为发展举措,“幸福”这一抽象的感性词汇,便由此触手可及,并成为考量发展包容性的重要标尺。 民生幸福的核心是收入,提高收入成为民生幸福工程的重点。三洋能源(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有4500多人的大型企业,这家企业职工工资在前6年中已翻了一番,今年该公司又规定一线职工工资要增长17%;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确定了职工工资每年16%的增长幅度,同时还规定职工月工资增长不得少于180元……

  截至2011年底,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分别增长18.5%和14.8%。此外,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18%左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加156元。农村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部脱贫。在此基础上,去年我省又提出“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尤其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体现了对居民收入实际增长效果的高度关照。

  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民生幸福工程的“点睛之笔”。57岁的太仓农民吕阿妹,两年前开始每月领取770元退休金。按照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农民的月退休金一般在几十元到100多元。吕阿妹每月770元的退休金从何而来?

  “这得益于太仓创新制度,在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养老保险之间建立衔接转换机制,让有条件的劳动年龄段农民有机会选择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太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吕阿妹为例,退休前她参加了13年的农村养老保险,按照当地政策,她可以将13年的农保按两年折算一年的缴费年限转换为城保,并按城镇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花3.1万元补缴满15年的城镇养老保险规定缴费年限,就能按城保待遇领取退休金。

  十年来,我省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目前已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进一步增加,主要险种参保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低保”人均分别提高到每月382元和303元。

  安居方能乐业,住有所居是近年来民生关切的焦点。当记者随物业人员随机敲开了徐州市徐矿城金桂园3单元102室的大门时,74岁的邵泽堂老人简单询问来意后,即热情邀请记者进屋。室内窗明几净。邵老告诉记者,他1960年就来到徐矿工作,在搬到徐矿城之前,一直住在矿上的两间小平房里,房子阴暗窄小,几百户合用一个公共厕所……而提起如今的新房,邵老的满意劲溢于言表:“你看,这个环境多好,房屋质量也好,墙是空心砖,窗户玻璃都是双层的,以前外面多少度家里就是多少度,现在家里可舒服多了。”

  邵老的生活改观,得益于徐州市2009年开始实施的“棚改”。徐州采取了“政府出一点、职工出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帮助矿工圆了安居梦。据统计,“棚改”中,中央财政专项拨款1.19亿元,省财政补贴1.5亿元,徐矿集团兜底10亿元。

  在国家分解下达江苏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基础上,我省自加压力,确定了2011年安居工程45万套(户)的目标任务。当年,全省共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45.3万套(户),是国家下达任务数的112.9%。为实现保障房目标,这一年,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73号政府令),在全国省级层面首先提出了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意见;这一年,省市县财政投入及按规定渠道提取资金合计150多亿元,通过银行贷款、信托投资等渠道筹集370多亿元,均创历年之最。

  当下,江苏正在从“第一个率先”奋力迈向“第二个率先”的科学发展新征程,而执政为民一如既往是率先发展之路上不渝的使命,增进民生幸福成为科学发展之路上不断刷新的风景——到2015年,我省的目标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基本实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本报记者 杭春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实践”系列报道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