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党史网是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办主办的党史研究与宣教网站。本网站正在改版升级调试中,部分内容可能无法正常显示,敬请谅解!
当前所在位置:
一曲众志成城战天斗地的凯歌
———回忆1991年全省军民抗洪抢险的斗争
来源 : 《世纪风采》2009年第10期 15:24:52
文 · 沈达人
 
    我是在1989年底至1993年期间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在这段时间内,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同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中,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凯歌。其中1991年全省军民齐心协力、战天斗地的抗洪抢险斗争,常萦怀脑际,使我铭感难忘。兹记述如下。
    1991年的汛期不是常规状态。首先是入梅早。5月中旬淮北地区就连降暴雨,徐州市降雨量比同期增加一倍,连云港市连续遭三次暴雨袭击。5月21日,沿江苏南地区也入梅,比以前早整整一个月。入梅早,雨量大,全省因灾损失严重,据统计,这个时期,全省夏粮损失30-40亿斤,油菜籽损失200多万担。倒塌了许多房屋,冲毁了许多道路、桥梁。城乡有7000多家企业进水,许多精密仪器和设备受损。全省因水灾死亡88人。6月24日,梅雨峰短暂南移。但从6月28日开始,全省又连降暴雨,降水量比以前更大,来势更猛,江湖河水全面暴涨。这就是所谓的“二段梅”。这期间情况尤其危急的是太湖地区。6月上旬,太湖水位已涨到4.56米,逼近历史最高水位。这时长江上中游仍大雨不断,天目山地区也下暴雨。这么多客水汇来,太湖水位每天都在上涨。到7月2日,太湖平均水位已超警戒水位0.86米,形势极其危急。
    面对入梅早、雨量大、损失严重,特别是7月中旬江淮并涨、南北夹攻的严峻防汛形势,省委、省政府实施坚强的领导,动员全省军民立即投入到抗洪抢险斗争中。从6月4日到8月上旬的两个月时间,我先后主持召开6次省委常委会,研究讨论抗洪救灾中的问题,集中大家智慧,及时提出重大对策措施。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的陈焕友也多次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组成人员会议,具体落实抗洪救灾中的政策措施。当时省委、省政府所采取的重大决策措施,现在回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紧急动员全省各级党政组织立即行动起来,集中力量,全力投入抗洪救灾斗争。强调干部、群众要把抗洪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各项工作都要服从这个中心。
   2、成立江苏省抗洪救灾总指挥部。在省委常委领导下,省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实行集中办公,强化抗洪救灾工作领导。同时派出精干的工作小组,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带队,分赴受灾严重的市县抓抗洪救灾工作。全省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指挥系统。
   3、根据洪涝灾害发展情况,及时对抗洪救灾的重点地区和工作重点作相应的调整和部署。6月底至7月初,省委作出抓好太湖地区防汛抗灾决策;7月中旬,省委根据洪水江淮并涨、南北夹击的严峻形势,作出保卫长江、保卫淮河的决策。部署扬、淮、盐三市实施“早抽底水、清障增泄,滞洪削峰”的三步对策。对洪泽湖下泄洪水实行“分淮入沂,东调入海,南下增泄”的具体步骤。
   4、始终把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想一切办法转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千方百计保障供给,帮助其解决吃、住和防疫等问题。
   5、坚持一手抓抗洪救灾,一手抓恢复生产的方针。大水退后,省委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组织全省人民抗洪自救、恢复生产上来。召开会议,部署抓好工农业生产、重建家园工作。
   在历时近百天的抗洪斗争中,全省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重要地段进行的事关全局、影响很大的三次抗洪抢险战斗,事移情随,今天回忆起来真是感慨系之。
    奋战滁河堤,保卫津浦铁路畅通,这是“三大战斗”之一。它是一项军民携手战胜自然灾害的丰功伟绩。
    6月中旬,南京和安徽滁县地区连续暴雨,滁河的水位节节上涨。6月14日上午,晓桥水位已达12.10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全线告急。就在这时,津浦铁路下行线江浦县三合堤地段,出现大面积整体路基滑动,形成塌方。到6月14日下午2时50分,塌方面积延长150米,铁路交通中断。经过铁路500多名职工58个小时奋战,终于在6月16日17时铁路开通。
    可是,连日倾泻而下的特大暴雨,使滁河的水位仍以平均每小时2厘米的速度直线上升,很快突破了历史记录。这时,我和省政府、省军区和南京市领导一起冒雨赶到滁河堤。在听取简单汇报后,我们感到情况十分危急,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当时就发出“奋战滁河堤,保卫津浦大动脉”的号召,组织乡镇、机关、部队上万名抗洪大军奋战滁河堤上。这时暴雨还在继续,6月16日一夜工夫,晓桥水位就上升到12.33米,比14日又上升了23厘米,这可是此地4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最高水位。草场堤、三合堤一带42小时内连续发生了60多次险情。6月17日晓桥水位上升到13.35米,河水随时可能冲出堤坝,冲断津浦铁路线。为了保卫津浦铁路,省委、省政府果断决定,破堤降水位!首先破蒿子圩。时任江浦县委书记的盛金隆,坚决执行省委、省政府指示,表示困难再大我们自己克服。当时南京军分区司令员季振国看到这个情况心情十分沉重,当即命令部队下蒿子圩,把群众财产尽量抢运出来,并帮老弱病残人员迅速转移,千方百计要把损失降到最低。蒿子圩决堤泄洪后两小时,六合县也决了几处堤口泄洪。当晚9时,晓桥水位降到12.06米,并在继续下降。随后,我带领部分省级机关部门负责人,冒雨来到江浦县的晓桥,看望为保卫津浦铁路大动脉而作出牺牲的灾民。看到住在棚子里的一位老大娘,我问她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她说,为了保证国家铁路畅通,我们这个“小家”损失点算不了什么,政府不是还在帮助我们嘛。听了老大娘的话,我再看看对面一片白汪汪的大水和被淹没的房屋,顿时感慨万分。看望灾民后,我把县、乡领导召集起来,反复叮嘱他们,堤内的群众舍小家为国家,我们一定要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你们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向省委、省政府反映,也可以直接向我反映,我们一定会尽力把事情处理好,如不然对不起这些受灾的群众啊!
   “三大战斗”之二,是坚决清障,加大望虞河宣泄太湖洪水的流量,它奏响了舍己为公、顾全大局的一曲高亢凯歌。
    我省太湖地区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当时耕地1300多万亩,人口1400多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60万人。自1991年6月30日以来,太湖地区在前一阶段梅雨还没有缓解的情况下,再次遭到特大暴雨袭击,河湖水位暴涨,太湖平均水位超过1954年历史最高记录,出现了大面积洪涝灾害。为了加快太湖的泄洪量,除把太湖下游的淀浦河闸和蕴藻浜东、西两闸全部开启外,根据全国防总的指示,还开启了望虞河全部闸门。望虞河日泄洪量达2000万立方米,超过历史最高泄洪量两倍多。
    就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严峻的太湖汛情,国家防总要求再加大望虞河泄洪量,其中主要是要炸开苏州东太湖的大鲇鱼口出水门坝和在吴县、无锡交界处的望虞河口沙墩港泥石坝。我当时正在常州、无锡视察灾情,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苏州开会,会上我代表省委要求有关市县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为降低太湖水位作贡献。舍“小家”保“大家”,以确保上海、苏州、嘉定、无锡等大中城市和沪宁、沪杭铁路的安全,把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省长陈焕友专门召开省政府常务会,会上大家一致表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随后我和苏州、无锡市领导一起,到现场察看,听取专家意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在基本做好思想工作和各项物质准备后,7月5日傍晚,苏州东太湖的大鲇鱼口出水口门坝被炸开。7月11日上午,望虞河口沙墩港泥石坝也被爆破拆除。苏州、无锡市人民群众奏响了一曲团结抗洪、顾全大局的胜利凯歌,他们的这种精神得到了国家防总和邻近省市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扬。
   “三大战斗”之三,是在关键时刻打了一场高邮市湖滨乡新民滩清障的战斗。
    当时淮河水泄洪,主要通道是经三河和金湖县境内的入江水道流入高邮湖,再从高邮湖流入邵伯湖和金湾河、太平河等汇入长江。7月24日,高邮湖水位达8.56米,比警戒水位高6厘米。而下游邵伯湖水位只有7.07米,低于警戒水位68厘米。形成这个落差主要是两湖水中有一个阻水坝。这个阻水坝位于高邮市湖滨乡新民滩境内,长1.3公里。湖滨乡是一个长8.8公里,宽1.3公里的圩区。这个圩区在入江水道规划的行洪道上,当时住着2000多群众,还有一些学校等公用设施。7月16日,扬州、高邮市领导挨家挨户做工作,让圩区群众撤离。圩区炸坝分洪后,圩区的一万多亩农田,3000多间房屋和一些公用设施将被淹没。许多群众撤离时心情很沉重,个别人甚至闹事,不肯撤离。扬州、高邮市领导苦心做工作。省委专门听取当时分工在扬州市抓抗洪的省委副书记曹克明的汇报,迅速作出“早抽底水,清障增泄,滞洪削峰”的重要决策。湖滨乡新民滩南北堤爆破清障,恢复行洪,是实施这一决策的重要步骤。
    为了确保新民滩南北堤爆破清障安全进行,曹克明带领工作组深入现场察看,组织有关专家充分讨论,协助扬州、高邮市领导作深入的群众工作。省军区司令员章昭薰亲自赴清障现场,指挥部队实施爆破。7月26日傍晚,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几声巨响,高邮市湖滨乡新民滩南坝炸开了一个500米长的大口子,7月28日又炸出北坝一道400米长的泄洪口。
    省委、省政府对清障后湖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极为关心。水灾之后,我和陈焕友专门召开会议,责成当地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抓紧全面规划,制定方案,依靠国家、集体和群众共同努力,先解决当地群众急需的生产、生活问题,进而把湖滨乡建设得更好。会上明确这项工作由曹克明具体负责落实。现在湖滨乡早已搬出行洪区,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建设,圩区群众也搬出行洪区,重建家园,我曾去看过几次,现在一切均比原来的更好。
    除了以上所说的“三大战斗”外,在整个抗洪抢险中,还有许多战斗,比如苏北灌溉总渠泄洪保堤;兴化县城抗洪保堤;抢救扬州通扬运河崩毁;抢救镇江焦化厂北部江堤倒塌等。每一场战斗都惊心动魄,涌现出许多英雄的军民。
    特别值得回忆的是,中央领导十分关心和支持江苏军民的抗洪抢险工作。早在6月15日,李鹏总理在安徽视察时,就专门打电话给我询问滁河、太湖等地的汛情和受涝情况,要求江苏省委、省政府千方百计保津浦大动脉畅通,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7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田纪云、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温家宝一起来江苏察看灾情,我和陈焕友陪同江泽民等在地处吴江县的太浦闸实地了解泄洪情况后,又来到苏州市区。江总书记察看了苏州南门变电站、苏州市冶金厂职工宿舍,了解了输电线路畅通和受灾职工生活情况。在听取省、市有关抗洪排涝情况汇报后,江总书记告诫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水过后,我们一定要利用今冬明春大搞水利基本建设,增强抗灾能力,把这关系到百年大计的事情办好。7月9日晚上,江泽民总书记得知里下河灾情严重,已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十分焦虑地对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军区的领导同志说,里下河地势低洼,下起雨来不得了,必须尽快采取果断措施,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7月2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乘直升机赴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兴化、常州市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在灾民们临时居住的小船上,李鹏详细了解了灾民们的生活情况,灾民们对总理说,这么大的灾,没有党,不靠集体,我们早就没有命了。
    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驻江苏的人民子弟兵和武警部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据统计,从6月13日至7月18日的一个多月中,南京军区、南京军区空军、江苏省军区和驻宁军事院校共出动12万人次,并组织324万民兵,出动车辆3500台次、舟艇650艘次、飞机12架次参加抢险救灾。救灾部队共抢救转移群众19万人,抢运物资35万吨,加固堤坝517公里,挖运土石120万立方米,为灾区群众看病3万余人次。全省武警部队也已出动兵力3万余人次,车辆2215台次,抢运物资2000余吨,疏散和营救灾民1.29万人。在抗洪抢险中,驻我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广大指战员视灾情如命令、视时间如生命,夜以继日,奋不顾身,英勇奋战在最艰苦、最危险的第一线。7月15日扬州通扬运河闸崩塌。当晚,解放军“临汾旅”800余名官兵奉南京军区命令,在副师长陈安春的带领下,分两批开赴抢险现场。正在兴化市指挥部队抗洪救灾的省武警总队长徐兆柱大校闻讯也火速率队赶到。他们和扬州预备役部队官兵以及当地群众团结奋战,时任扬州市委书记的姜永荣,身体不适,他一边挂水,一边坚持和部队一起指挥战斗。至16日下午8时30分,一座高出运河水面0.8米至2米的拦洪大坝成功合龙,使险情得到控制。7月12日中午11时45分,地处长江南岸的镇江焦化厂北部江堤突然塌落,威胁全市的安全。镇江军分区司令员贾寿元闻讯最先赶到现场,与地方领导迅速组成现场抢险指挥小组,近千名解放军、武警部队指战员和民兵站在齐胸深的水中,连续奋战20个小时,终于堵住缺口,加固、加高了江堤。
    在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也总是冲在最前列。7月11日,某舟桥旅接到江浦晓桥指挥部求援电话后,只用十几分钟便赶到现场,救出144名村民和铁路职工。当晚六合新集乡滁河大堤决口,工程兵学院60多名官兵迅速赶到灾区,营救转移群众605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营救南京板桥西来村灾民脱险后,腾出房舍床铺让灾民住,又送饭菜和医药到灾民身边,一位老人流着泪说:还是解放军好啊!
   1991年全省军民奋力抗洪抢险的斗争已经过去18个年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这场斗争充分凸显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整个抗洪抢险过程中全省干部、群众所表现出的军民携手、团结合作、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舍“小家”保“大家”,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顾全大局精神;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克难奋进,从不退让的拼搏精神以及严守纪律、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等思想品质和作风,是永远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的,也始终是我省在今后“两个率先”和现代化各项建设大业中值得发扬和光大的。今天,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我衷心祝愿江苏的明天更美好,祝愿伟大的江苏人民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卜 一)
作者:
下一条 : 与共和国一起走过